首页 百科知识 二胡嬗变自江阴

二胡嬗变自江阴

时间:2022-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胡嬗变自江阴二胡又名“胡琴”,这是一种人人熟悉的乐器。出现了以马尾作弓的二胡。近百年来,二胡的演奏更是进入了兴盛时代,逐步成为江南丝竹等民族乐队中的主奏乐器。20世纪初,二胡在江阴得到了跨越性的发展。江阴民间音乐家周少梅对二胡的演奏开始了从一个把位到三个把位的演奏探索。刘天华,字寿椿,江阴澄江镇西横街人,中国杰出的民族音乐家,中国现代二胡音乐的奠基人和胡琴艺术的开拓者。
二胡嬗变自江阴_江阴民间文艺

二胡嬗变自江阴

二胡又名“胡琴”,这是一种人人熟悉的乐器。它的改进、发展,以至登上大雅之堂,都与江阴结下了不解之缘。

二胡产生于1000多年前的唐朝,当时称作“奚琴”,是我国最重要,也是人们最为喜爱的民族乐器。根据北宋陈旸在他所著的《乐书》中记载:“奚琴本胡乐也。”唐代著名诗人岑参有诗说:“中军制酒饮旧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可见胡琴在唐代就已经流传并被人们重视。到了宋代,胡琴又取名为“嵇琴”。出现了以马尾作弓的二胡。大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卷八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熙宁中,宫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弦,只用一弦终其曲。”嵇琴高手徐衍在宫廷宴会上,由于演奏太投入,居然把嵇琴的一根弦拉断了,“二胡”成了“一胡”。在古代,人们都把拉断弦看作是“凶兆”,在宫廷出现这样的事更是严重,弄得不好就会被皇帝杀头。徐衍急中生智,面不改色,手中的弓不停,指不乱,竟然在剩下的单弦上继续拉奏,直到把曲子演奏完毕。徐衍独弦奏曲,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取决于他的机智和对乐曲乐器的精通。从此以后,独弦演奏便被确定为稽琴的演奏技巧之一,沈括称徐衍演奏的独弦曲为“一弦嵇琴格”。沈括还在《梦溪笔谈》卷五中记载:“马尾胡琴随汉东,曲声犹自怨单于。弯弓莫射云中雁,归雁如今不寄书。”说明在北宋时已有了马尾的胡琴,上面徐衍拉的单弦嵇琴很有可能已是马尾做的弓。《元史·礼乐志》载元朝“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阐述了胡琴的制作结构。

从元代开始,“嵇琴”这一乐器名称渐渐被“胡琴”所替代。甘肃敦煌石刻中飞天手持胡琴的图像,明代《麟堂秋宴图》中所画的胡琴,与今天的二胡形状已很相似。到了明清时代,胡琴已普遍用于各种戏曲伴奏的民间器乐的合奏,并且演奏技巧有了很大的提高。近百年来,二胡的演奏更是进入了兴盛时代,逐步成为江南丝竹等民族乐队中的主奏乐器。并逐步繁衍成二胡、粤胡、中胡、京胡、坠胡、四胡、板胡等不同类型的胡琴大家族。

但是胡琴的发展历史是缓慢的,自元朝至清末民国前,变化不大,没能在胡琴曲目建设、乐器制造和演奏技术上作出更大的突破。二胡根本不能与琵琶、古琴等乐器相提并论,往往被认为是“不可登大雅之堂”,只能算是玩具琴或者是在街头巷尾酒肆茶楼卖艺的“叫花子琴”。不能用于独奏,也根本没有二胡独奏曲,主要用于戏曲音乐及曲艺音乐的伴奏。基本上使用一个把位(上把位),在伴奏音乐中若出现超越一个把位的乐音时,则使用翻高八度或降低八度的方法演奏(俗称老少翻)。

20世纪初,二胡在江阴得到了跨越性的发展。江阴民间音乐家周少梅对二胡的演奏开始了从一个把位到三个把位的演奏探索。20世纪20年代,中国著名的民族音乐家江阴人刘天华,对二胡的演奏更是做了大胆的创新,他所创作的二胡练习曲和10首二胡独奏曲把二胡的音域扩大到四个、五个把位,创造了四把位、五把位的演奏手法。并吸收了西洋弦乐器的一些演奏手法,使二胡的性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大大提高和丰富了二胡的表现力。从此,二胡摆脱了原来仅处于伴奏、合奏的地位,成了一件具有特殊韵味的可以进行独奏的乐器。从20世纪初起,在周少梅、刘天华、刘北茂等一批音乐家的努力下,二胡艺术有了重要的改进和创新,登上了音乐艺术的大雅之堂,开创了二胡艺术的新纪元。

周少梅(1885~1938),名守逢,号少梅,江阴顾山镇人。中国二胡音乐的拓荒者。他出生在一个琴师家庭,8岁就学会了演奏二胡、琵琶。青年时代就成为江南知名的“丝竹能手”。22岁起就先后在无锡荡口华氏鸿模高等学校、无锡第三师范、省常州五中、武进女子师范等学校担任30多年国乐指导老师、音乐教员。他在当时社会上鄙视民族音乐的历史条件下,以非凡的胆识,率先将二胡的形制进行了改革。二胡由琴筒、琴杆、琴轴、千斤、琴弦等组成,改革前的二胡为“一把头二胡”,琴杆长76cm,周少梅设计把琴杆改进为81.5cm,并加大了琴筒,更换了琴弦,使二胡的音量、音色有了很大的改进。他还将前人局限在二胡上把位的演奏,扩展到上、中、下三个把位来演奏,使二胡的音域范围得到了充分扩展。周少梅的这一改进轰动了当时江南琴坛,被誉为“周少梅三把头胡琴”。为适应这种改良胡琴,他还编写了《乐乐集》、《国乐谱》、《戏曲谱》三本曲谱集,作为教材。当这些训练曲目中出现了逾越把位的乐音时,便注明移至其他把位,并注有移把的指法等。在二胡主要演奏技法上,周少梅还形成了连弓、顿弓、连顿弓、颤弓(抖弓)、甩弓(小抖弓)等右手技法;颤音、滑音、泛音、垫音以及揉弦、拨弦、弹弦等左手技法。当时在常州五中工作的刘天华也被周少梅的这种改革深深吸引,积极向他学习“三把头”胡琴。从此以后,“低庸下品”的二胡有了很大的发展。江南民间器乐和地方音乐早先运用“托音胡琴”的较多,自周少梅开始改用“主音胡琴”。刘天华向周少梅学习,后来把主音胡琴的定弦法带入了高等学府,使这种演奏方法在专业队伍中继承了下来。周少梅率先将丝竹名曲《六板》改编为《虞舜熏风曲》,成为近百年来第一首二胡古曲;他还先后在无锡、苏州、常州等中、小学校教授二胡,使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第一次登上了学校讲坛,培养了二胡演奏的人才。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周少梅的种种创举,实为难能可贵。正是他的这些创举,为二胡从长期处于伴奏乐器,升华到一种完美的独奏乐器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周少梅还利用教学之余,收集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乐、戏曲音乐,进行改编整理,编写了《国乐曲谱》、《顾山清明曲》、《划龙船曲》、《苦中乐》、《苦中行》等二胡曲。1925年至1932年在无锡活动的几年期间,他还常同阿炳(华彦钧)在一起交流切磋二胡、琵琶技艺;1917年至1922年年轻的刘天华曾向周少梅学过二胡、琵琶,特别是学习了他改编的《虞舜熏风曲》中三把头胡琴的技艺,这对刘天华后来二胡艺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刘天华(1895~1932),字寿椿,江阴澄江镇西横街人,中国杰出的民族音乐家,中国现代二胡音乐的奠基人和胡琴艺术的开拓者。他一生致力于音乐的“中西糅合”以“改进国乐”。他不但广泛学习各种民间音乐,继承了“周少梅三把头胡琴”技艺,还刻苦学习了小提琴和西洋作曲理论。在此基础上,他对二胡的定弦、音域的扩展、演奏技巧、训练等进行了全面的重大改革。首先明确二胡使用国际标准音高定弦法,结束了长期以来二胡以固定音高的主观随意性定弦方法,采用固定音定弦法,将二胡的内弦定为D,外弦定为A,使二胡的定调趋向科学,音调得以统一。这一创举大大提高了二胡的艺术表现力,使二胡的地位从伴奏提升到独奏的领域,登上了音乐的大雅之堂。

刘天华在1915年完成了处女作《病中吟》初稿,这是二胡历史上第一首由作曲家创作的二胡独奏曲。它的出现,为二胡艺术的全面、迅速、高水平发展,翻开了历史的新篇章,同时带动了其他民族乐器,诸如琵琶、古筝、笛子等的创作、表演、教育传承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刘天华还首创谱写了47首二胡练习曲,从简到繁,由浅入深,有目的地训练各种弓指法。

在二胡的发展历程中,刘天华是第一位把二胡列入高等艺术院校的正式课程的音乐导师,培养了一代优秀的二胡传人。他谱写的《光明行》、《良宵》、《病中吟》、《闲居吟》、《空山鸟语》等10首二胡曲,不仅丰富了二胡的表现力,而且为二胡曲的创作,提供了典范经验。他的这一创举,促成了一个崭新的二胡专业学派。因此,刘天华虽然英年早逝,但他直接和间接地培养造就了储师竹、蒋风之、陈振铎、刘北茂等一大批卓然不凡的二胡演奏家、二胡教育家。他们沿着刘天华开创的道路,努力从事二胡教学、演奏和创作,涌现了一批二胡演奏人才和二胡曲作品。如今,刘天华的二胡曲仍然是海内外二胡教学的重要文献和音乐会的经典曲目,仍然是中国音乐宝库中的一份宝贵财富。

刘天华对二胡发展的贡献:

      1.伴奏—独奏—有乐队伴奏的二胡演奏—二胡协奏

二胡发展史:2.民间口传心授—二胡曲谱—独奏曲谱—高等院校学科之一

     3.一、二把位—五把—七把

(黑体为刘天华的创新)

刘北茂(1903~1981),江苏江阴澄江镇人,刘天华的胞弟,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受刘天华的影响,他在二胡演奏、教学、作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倾注毕生精力,取得累累硕果。培养了很多二胡音乐家,作品有《汉江潮》、《小花鼓》、《前进操》、《太阳照耀到祖国边疆》、《漂泊者之歌》等100多首二胡曲,也大大推进了二胡的发展。

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江阴市十分重视二胡事业的发展。首先加强了二胡资源的保护。江阴市名贤研究院对周少梅、刘天华历史文化名人资源进行整理,并通过结集出版书籍、开展研讨活动、举办纪念活动等手段,向全市人民广泛宣传先辈的民乐和二胡音乐成就。江阴市人民政府修缮建设一批民乐和二胡音乐名人故居和纪念馆,充分挖掘和保护文化名人及文化遗产,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刘天华故居及其延伸建筑光明园由市政府投资500多万元,进行整体修缮和建设;在新建的博物馆内建成了刘氏兄弟业绩馆;2008年1月,包括民乐和二胡音乐名人的《江阴名人馆》建成对外开放;2008年11月3日,著名的民族音乐家、二胡演奏家、改革者周少梅故居和纪念馆在其家乡江阴顾山镇建成并对外正式开放;坐落在兴国园扩建的西园内的、展示江南丝竹发展历史和二胡音乐名人事迹的“江南民族音乐博物馆”已经立项筹建。另一位著名的民族音乐家郑觐文的故居和纪念馆也即将在其家乡澄江街道筹备建设。

其次是对二胡传统的弘扬。在江阴的城市建设中,江阴市人民政府充分利用二胡音乐的元素,让二胡音乐的形象溶入城市建设和人们的心中。一是投资6亿多元建成了天华文化中心和刘天华广场。天华文化中心广场更是以刘天华主雕塑、民族音乐柱、琵琶湖、光明塔和《光明行》五线谱石级等组合而成。充满了民乐和二胡音乐情韵的天华文化中心位于城市客厅的主要位置,成为向世人集中展示城市文化的主窗口。二是民乐和二胡音乐的景观布满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城市西大门有抚琴静思的刘天华雕像,有修缮一新的刘氏故居,有以二胡名曲《光明行》命名的光明园,从景点设置到命名处处体现着民乐和二胡音乐;从城市东区的名人文化带,到城市之北的黄山湖公园,在诗情画意的环境里,悠扬的江南丝竹和二胡名曲一直是公园的背景音乐。

2005年,江阴市拨出专项经费,出版了《江阴历史故事》集,其中详细讲述了发生在郑觐文、周少梅、刘天华等民族音乐家身上的故事;2000年拍摄了电影故事片《刘天华》;2006年协助中央电视台完成了《中国音乐百年》民乐部分的拍摄工作;2007年中国江阴刘天华研究会在江阴挂牌成立,并将出刊《刘天华研究》。

第三,加强了二胡人才的培养。1985年,江阴市天华艺术学校创办,至今已发展成为特色鲜明、设施完备、师资力量雄厚的民营特色学校。20多年来,培训民乐人才2万余人,3000多人次分别获得市级以上各类艺术奖项,上百名学生考取了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艺术院校。以学校为主要载体组建的天华艺术团,现有团员近200名,乐团已8次进京演出,6次亮相中央电视台,并先后成功出访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法国、德国、奥地利、日本和中国台湾,尤其是2003年在被誉为“世界最高音乐圣殿”的维也纳金色大厅成功献演“天华之声”中国民族交响音乐会,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个进入金色大厅演出的市(县)级民乐团。

江阴近年来涌现了“天华民乐团”,“周少梅国乐社”,“江阴市文化馆少儿艺术团民乐队、丝竹乐队”,“红太阳民乐团”等各级民乐队伍50余支,遍布全市各个乡镇、企业、社区、学校、家庭,队员涵盖了各个阶层的不同年龄段,而且在逐年增长。2011年4月,江阴市二胡协会成立,团聚了全市一大批二胡演奏人员及其爱好者。全市有各类艺术培训机构10多家,学习民乐的人数已达数万人,每年参加民乐(包括二胡)考级的学员已近5000人。尤以学习二胡的人数最多。

近年来,江阴先后向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各类艺术院校输送了100多名优秀学生,其中赵志坚、蒋煜琪等人在全国青少年二胡比赛中获奖。

2000年拍摄电影故事片《刘天华》最后结束的场面,需要几百人来演奏《光明行》,当导演大着胆子提出这个要求时,没想到一夜工夫,江阴文化和教育部门就集中了300多位拉二胡的孩子,在300多把二胡壮丽感人的《光明行》乐曲声中,影片把刘天华的二胡情结演绎到了极致,把电影的主题推向了高潮。由此可见,在江阴这块美丽的土地上,二胡音乐的文化底蕴是多么的深厚,长江后浪推前浪,江阴的二胡新秀人才辈出,二胡事业后继有人。

1995年以来,江阴市已成功举办了10届全国青少年民族乐器(包括二胡在内的)演奏比赛;1999年,江阴市还与中国乐器协会联合举办中国民族乐器制作大赛,促进了民乐事业的发展;定期举办“天华故乡民乐风”大型音乐会,成为检阅民乐事业的盛会;经常性开展自娱自乐的广场民乐活动,深受群众的喜爱;同时,国内外的民乐团频频来江阴交流演出,有效促进了江阴民乐事业的蓬勃发展。2007年江阴市成功举办了“中国江阴刘天华民族音乐节”,以后每两年举办一届。另外通过中国江阴刘天华研究会的挂牌成立和《刘天华研究》的出刊等一系列的举措,加强国内外民乐界和二胡音乐界的交流、合作,从而推动江阴民乐及二胡音乐艺术研究向更高层次演进。

二胡艺术,在江阴得到了蓬勃发展,将会更加繁荣!

img5

二胡演奏 (黄丰 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