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推官胡执礼的二三事

推官胡执礼的二三事

时间:2022-0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推官胡执礼的二三事曾历任四川盐务道台、永宁道台、川东道台;清光绪32年 63岁时又任川北道台吴佐像阆中历史人文渊深、底蕴厚重,不仅体现在俊彦雅士倍出,也反映在忠良名宦迭起,因而名传百世、流芳千古。明嘉靖时期的保宁府推官胡执礼便是其中的一位。胡执礼又担心此案会株连到赵大人,遂决定将案卷送往刑部,再到兵部面见赵炳然予以说明,以免佞臣伺隙攻击。不久胡执礼被提升为刑部主事。
推官胡执礼的二三事_守望吾土吾乡: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阆中

推官胡执礼的二三事

img11

曾历任四川盐务道台、永宁道台、川东道台;清光绪32年(1906年) 63岁时又任川北道台吴佐像

阆中历史人文渊深、底蕴厚重,不仅体现在俊彦雅士倍出,也反映在忠良名宦迭起,因而名传百世、流芳千古。明嘉靖时期的保宁府推官胡执礼便是其中的一位。

胡执礼(1539年-1589年),字汝立,号雅斋,甘肃永昌人,幼时聪慧出众,备受赞赏, 17岁中举人, 21岁中进士(明嘉靖三十八年己未科)。因秉性忠正、刚直不阿,自步入仕途后勤政廉洁,体恤民情,政绩卓著,声名有佳,其事迹不仅在其故里广为流传,在《明史》和他曾履职的地方史料中也多有记载,深得百姓拥戴与厚爱。如道光元年《保宁府志·第七卷·三十二职官志》;民国十五年(1926年)《阆中县志第六册·卷二十四官师志》中均有记载,称其“赋性严正,豪右惮之”,但后者又将其称为“松江人”,显然有误。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胡执礼年方弱冠便中进士,后经御笔亲点,被任命为保宁府推官(按:推官,各府衙掌理刑狱的官,相当于现在的地方中级法院院长,明代还兼有审计的职能,为正七品)。时任知府罗廷绅视其稚气未脱,便有些轻视怠慢。胡到府上时,罗却不动声色又仿佛自言自语道:“胡大人如此年轻就中进士,又擢我保宁府推官,想必是朝中有靠山吧?”胡答道:“如今明廷大臣,尽系江南中原名人,我辈祖籍甘肃,学生即使想攀附也不知能找何人?!”罗又笑道:“当今世风日下,有钱也能使鬼推磨。”胡执礼正言对答:“大人此言差矣。一则学生家境贫寒,无钱贿及朝臣;二则自幼受父母教诲,师尊明训,行贿乃为不义之举。大人若视学生年幼,可还曾记秦之甘罗、西汉去病、东吴周瑜否?他们年未及冠,即成大用。学生自愧不才,二十有余,尚才涉事,今又被大人讥笑,实在羞愧。”罗廷绅十分尴尬,笑道:“如此说来老夫年过半百,也才做个知府,更是无地自容了?”

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三年(1276年)至民国元年(1912年),阆中作为保宁府治长达636年之久。明朝时,川北分守道、川北分巡道、川北兵备道均治阆中。川北道又辖保宁府、顺庆府、龙安府和潼川州共31州县,其中保宁府辖二州八县(即阆中县、苍溪县、南部县、广元县、昭化县、剑州、梓潼县、巴州、通江县、南江县),在清末曾广泛流传在地方的川剧中,有句唱腔后又演变为俗言便是:“官司打到保宁府,老子也不怕你”,足见其当时在川内的地位及影响。

胡执礼走马上任伊始,不顾鞍马劳顿,便将府辖二州八县历年旧案一一翻检。三日后,他带着全部旧案文牍一百余件去拜见知府,罗廷绅大为迟疑:“难道这么神速就阅完了全部卷宗?”胡执礼答道:“大人如有不信,可随意抽查。”当罗随便翻了几卷后便问胡:“看完卷宗后,有何想法?”胡答:“有三十六卷判决有误,须重新审理。尤以剑州(按:今剑阁县)赵廷强奸民女、逼死人命一案,是非颠倒、黑白不分。此案若不纠正就难以伸张我大明王法。”

知府罗廷绅,系陕西淳化人氏,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中举后,宦海沉浮,好不容易熬到50出头,于1553年才由主事官升至保宁知府,平常除用心于迎来送往的官场应酬外,更多地热衷于雀麻牌和金石、文物(平生所著《小山志》也在日后失传)。对于政务擅于敷衍、推诿,也算混的四平八稳。想不到如今遇上个初生牛犊,既不谙事理,又不通人情,还执意较真,并扬言要扶正祛邪、除暴安良。更要命的是这赵廷乃当朝兵部侍郎赵炳然之公子,本想从中作梗阻挠,也被“胡书呆子”不软不硬地顶了回去,只好借故身体不适,需调理一些日子而予回避。

其时,赵廷系何人,胡执礼完全知道,但他更清楚其父赵炳然是一位政绩斐然的当朝重臣,曾平定云南边境叛乱,率骑入大漠立过战功,巡按江浙时又协助副总兵戚继光抗击倭寇,战功卓著,口碑甚佳。先后任顺天府巡按御史、江西监察御史、宣化大同总督等,多次受到皇上奖赐的白金、彩帛。【按:穆宗皇帝即位后,赵炳然又升任兵部尚书,加任太子少保资政大夫。隆庆三年(1569年)赵炳然病逝后,被封太子太保,谥号“恭襄”,以二品封赠其祖父,以兵部尚书太子太保封其父亲。如今在剑阁县武连镇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觉苑寺,还可见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地出土的赵炳然棺椁、墓碑等。】胡执礼暗自思忖:赵炳然为官清正、爱民如子、蜚声朝野,绝不会姑息其子败坏朝纲、损其名节的。

img12

1980年秋,阆中农民拾到的明崇祯“提督川陕总兵关防”军印

于是,胡执礼亲自重审该案,当所有证人、证物俱在时,飞扬跋扈的赵廷还想百般抵赖,但已没有了往日的嚣张气焰。胡执礼又担心此案会株连到赵大人,遂决定将案卷送往刑部,再到兵部面见赵炳然予以说明,以免佞臣伺隙攻击。正欲起身,时任四川巡抚的张时又亲临保宁府,声色俱厉地斥责胡执礼:“赵廷一案已结,且报刑部批示,今何以又折腾?”胡执礼回答道:“案虽已结,但审之不公,而今重审,正是为正国法、雪民冤,有何不可?”张时说道:“重审此案,到底受何人旨意?”胡执礼说道:“全是下官的主意。”张时说:“你违抗刑部批示,擅自重审旧案,该当何罪?”胡执礼说道:“为人辩冤白谤,是天下第一公理。除暴安良,为民雪冤,乃我大明王法之宗旨,况刑律一百二十条中有‘审冤案,先不经刑部’之定法,大人该不会忘记吧?”张一时语塞,无言以对。

随后胡执礼抓紧备好呈报文书,昼夜兼程赶往京城,及时与刑部尚书郑晓交换了意见,并反复强调“赵廷逼死人命,当问斩刑。况此人一贯作恶乡里,鱼肉百姓,实属恶贯满盈,不杀不足以告慰冤魂和平息民愤”。当他又到兵部拜见赵炳然并将实情相告后,赵大人沉默良久,哽咽道:“都怪老夫教子无方。孽子犯罪,按王法处置,决不姑息纵容……”又亲笔写信,让胡执礼转交张时,这位当初受赵炳然举荐到四川任巡抚的旧友,阅罢信函,只好同意将事先已带走的赵廷押解到保宁府,当年秋天便问斩于剑州。

罗廷绅见胡执礼不事权贵,唯实进谏,才能卓越,又见风使舵顺水推舟,主动向朝廷举荐。不久胡执礼被提升为刑部主事。进京十余年曾先后担任过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吏部文选郎中、通政司右通政提督誊黄、太仆侍卿、光禄侍卿、太常侍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户部左侍郎兼南京户部右侍郎等职。更为难得的是,胡与权倾一时的张居正同朝为官,敢于公开抵制其党同伐异、诬陷忠良的行为。后虽遭到其党羽中伤,谢病归里也不忘扶植后学、造福桑梓。直到张居正死后的万历十六年(1588年)才又被重新起用,但仍秉性不改,仗义直言,始终抱定“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的人生信念,做了许多体恤民情、惩治贪官、疏浚河道的业绩。他还先后两次为廉吏海瑞鸣不平,申奏上书。

惜胡执礼天不假年、英年早逝,但窥其短暂的一生,为人处事,光鉴照人,这虽与他自身的学养、风骨和气节分不开,但也离不开初入仕途就有幸供职于“人文保宁”这方沃土,无怪乎有后人赞叹道:“关西清白古来传,数到胡威更莹然。”

img13

十九世纪末拍摄的保宁府老城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