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师德教育的方式与途径

师德教育的方式与途径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我国教师教育主要是由师范院校主导。这种教师专业思想教育实质就是师德教育的一种形式,它可以集中在开学之初的“入学教育课”进行。体现师范性的课程主要是教育学科课程。因此,我们认为,对于非师范生申请教师资格证,应该要增加师德教育的考试内容,这会促使他们去选修专门的师德教育课程。实际上,师德规范中的第一条就与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关联。这一师德规范教育完全可以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加以渗透。

第二节 师德教育的方式与途径

一、职前教育中的师德教育

1.通过大学“入学教育课”强化教师的专业思想

目前,我国教师教育主要是由师范院校主导。师范院校在新生入学之初就应该要强化他们的专业思想。这种专业思想主要是:热爱和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的价值观念;为教育事业乐于奉献自己的人生观;认识到人民教师是一门既幸福又光荣的职业,等等。这种教师专业思想教育实质就是师德教育的一种形式,它可以集中在开学之初的“入学教育课”进行。因为,一些学生进入师范院校学习后,往往会认为读这种师范专业“没出息”,自己只是不得已才考入这种专业学习。这种观念的出现会泯灭他们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热情和兴趣。所以,师范院校的新生“入学教育课”应该进行适当的改革。这种教育课不应只是让学生了解如何适应大学的生活,更应该把教师专业思想教育纳入它的范畴,使学生在接受“入学教育课”后,能够端正教师专业思想,对教师职业产生热爱之情。

2.设置专门的师德教育课程

当前,大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的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专业学科课程;二是社会文化课程;三是教育学科课程。体现师范性的课程主要是教育学科课程。我国的教育学科课程主要是“老三篇”,即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其中前面两门是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而学科教学法是要让学生学会专业教学的基本方法。这三门课程都是侧重于“如何教”,而恰恰缺乏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关注。但是,一个教师单纯知道如何“教书”还是不够的,他更应该懂得如何“育人”,这就需要他具备高尚的师德。而高尚的师德是需要培养的。所以,应该在大学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增加专门的师德课程。这种课程可以参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要求来设计学习内容。在教育方式上,可以运用概念说理,并伴之榜样故事、行为操练等方式来进行。对于那些非师范专业毕业的学生,如果他们愿意进入教师这一行列,则是通过教师资格考试来实现。这种考试主要是增加了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内容,而对师德要求并没有考虑。因此,我们认为,对于非师范生申请教师资格证,应该要增加师德教育的考试内容,这会促使他们去选修专门的师德教育课程。

3.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师德教育

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内容是多方面的。既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教育,也有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教育,既有法律法规的教育,也有日常操行的养成教育,等等。一般来说,教师在讲解这些课程时,大多只是围绕既有的理论来进行的,并没有与师德教育联系起来。那么,这些课程是不是与师德没有关联呢?显然不是的。实际上,师德规范中的第一条就与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关联。如2008年修订版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一条为爱国守法,它要求:“教师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这一师德规范教育完全可以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加以渗透。如在邓小平理论课中讲解国家方针与政策,这可以与“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等方面联系起来;在法律教育中,教师可以把法律理论知识的讲解与“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方面联系起来。另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教师在讲解世界观、人生观的知识时,可以与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联系起来,也可以与教师的行为举止即“教师形象”的内容联系起来。

4.在教育实习中加入师德教育内容

我国师范教育的学生实习,一般安排在毕业前的一两个学期,时间为一个半月左右,而实习的内容主要是听课、上课。这种形式的实习受到了很多的批评,认为时间短,过于集中,形式单一。所以,很多大学进行了改革,但是改革主要还是针对“如何教”进行的,缺乏对师德教育的关注。实际上,学生的实习既要让他们学习和锻炼“教书”的本领,而且也要学习和锻炼“育人”,以及形成“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师德观念。

二、职后教育中的师德教育

1.实践

所谓实践是指让教师在自己的工作职场中,通过践行师德规范,进一步加深对师德规范的理解;同时,也让师德规范变成是自己的一种信念化的规范,以此来达到提升自己的师德境界的目的。教师的职业道德不是空泛和抽象的规范,而是一定的教育工作场景中的道德规范,脱离了一定的教育工作场景来空谈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升无疑是没有多大效果的。换言之,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发生在特定的工作场景中的,是用来处理这一场景中的人际关系的伦理规范。如果教师仅仅只是背诵了《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中的各项规范要求,显然,这种师德规范的背诵也只是一种低层次的要求。教师很可能无法真正理解这些师德规范,这种外在于自己的师德规范也无法变成信念化的东西。如果师德规范没有变成信念化的规范,教师很可能出现心口不一致。如师德规范中要求关爱学生,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很多教师也知道这些规范,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情境中,他又往往违背这种规范。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把“关爱学生”这一规范真正变成自己的信念。如果“关爱学生”这一师德规范一旦成为了自己的信念,那么,当看到学生权益受到侵犯时,就会有一种帮助学生的道德冲动,如果没有帮助,他会感到很难过。这种教师的师德境界显然已经很高了。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教师必须通过实践,在与学生的相处中,在关爱学生的实际行动中,理解这种关爱的价值与意义,从而让关爱学生变成自己的信念。

2.拜师

所谓拜师就是通过师徒结对的途径来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实际上,每所学校都有一些“名师”,名师之所以是名师,他们要么是教学能手,要么是师德标兵,要么是管理专家。但是,大多数名师是综合性的,他往往既有较高的教学水平,也有良好的管理能力和服众的道德修养。学校应该要充分利用这种资源,有意识地确立这种师徒学习制度。一般来说,学校首先应该要求年轻教师拜师。年轻教师在学校的安排下与某一“名师”结成帮教对子,而后在名师的亲身示范和悉心帮教下,获得师德的成长。当然,这种拜师并不一定要完全采用“一对一”、“一帮一”的形式。学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多样化的结对形式。如采用“一师多徒”、“多师一徒”的师徒结构,还可以让年轻教师既“上拜师傅”又“下带徒弟”,形成多层次的师徒结对;甚至还可以打破原来的一些界限,跨学科、跨年级、跨学校、跨地区地师徒结对。总之,不管采取什么形式,最终目的是要让年轻教师能够获得师德上的成长。

3.自我修养

(1)反省。

反省就是通过自我批评、自我解剖,以求达到自我否定、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这是教师加强和提升师德修养的较好途径。我国古代的曾子就时常采用这种方法来完善自己,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一个人如果每天能够多次进行自我反省,那么,他的道德就会不断得以提升和完善。那么,教师应该采用何种反省方法来提升自己的师德呢?写反思日记是一种很好途径。所谓反思日记,就是教师把教育情境中所发生的事情、自己的所做所为、学生的反应等等记录下来,而后进行反思。如学生张三为何会在课堂上扰乱秩序?经过反思,教师发现是因为自己没有多关心张三,在课堂提问时经常忽视了他,张三可能对自己产生了怨恨。而没有关心张三,这本身与师德中要求教师“关爱学生”是相背离的。教师一旦能够作出如此的反思,这无疑对他的师德成长是有益的。

(2)慎独。

所谓慎独,指的是在一人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坚守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去行动,不做坏事。慎独是中国传统道德修养中的一种特别重要的方法。《中庸》云:“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一词即取自于此。道德本来是人际关系中的润滑剂,但是为了在人际场合有高尚的道德,君子就应该在独处时,在隐微处,“戒慎”之,“恐惧”之。慎独对于师德修养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教师这一职业通常是在一人独处的情况下进行的,缺乏监督性。如备课、批改作业与试卷、家访、与学生谈话、甚至上课。做好做坏,除了学生一般很难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因此,能否慎独,直接关系到教师劳动的质量。一些教师师德水平不高,在个人独处的场合,往往会违法乱纪。如备课不认真,不秉公办事、甚至有教师走向道德败坏,所有这些都说明,慎独对于教师职业来说十分重要。那么,教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慎独呢?最重要的是要正确对待“隐”与“微”。正确对待“隐”,就是要在自己一人独处的地方,时时提醒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不要做出不合乎教师职业道德的事情来。正确对待“微”,就是要从一点一滴的微小事情做起,积小德为大德。教师在进行师德修养时,要应该从小处着手,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严格要求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和完善自己的职业道德品质。

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教育部2008年9月1日颁布)

1.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3.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4.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