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认知发展与教育

认知发展与教育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对各年龄阶段儿童的多年观察,皮亚杰提出了著名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目前发展心理学界最权威的理论观点之一。儿童逐渐从依赖于具体内容的抽象思维中摆脱出来,而逐渐进行脱离具体内容的抽象思维的认知发展阶段。维果茨基认为,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第一节 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理论的基本观点

1.发生认识论

发生认识论研究人的认识发展,主要解决人的智慧是运用何种机制,经历什么过程,怎样从低级水平过渡到高级水平的问题。发生认识论研究的主题是,认识是如何发生或起源的,以及认识是如何逐渐发展的。

2.建构主义的发展观

皮亚杰关于儿童如何获得新知识的观点,通常被称之为认知建构主义。他认为,人们通常是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自已的知识,人们需要亲身探索和经历事物的机会。人之所以有各种活动,特别是认识活动,是由于人具有理解客观世界和满足好奇心的内在欲望,即具有探究世界的内部动机。

3.认知发展

经过对各年龄阶段儿童的多年观察,皮亚杰提出了著名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他认为,认知的本质就是适应,即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1)图式。图式是指儿童对环境进行适应的认知结构。

(2)同化。同化是指儿童把新的刺激物纳入已有图式之中的认知过程。

(3)顺应。顺应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已有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物的认知过程。

(4)平衡。平衡是指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均衡”的平衡过程。如果我们将一个特殊的图式用于一个事件或是一个情境,而这个图式起作用了,则存在的就是平衡。如果这个图式不起作用,我们则通过同化和顺应不断地搜索解决办法以达到平衡。但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目前发展心理学界最权威的理论观点之一。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阶段”的具体含义,二是具体的发展阶段。

1.心理发展阶段的含义

皮亚杰提出的“阶段”具有四个特征:

(1)连续性和阶段性。认知发展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心理发展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2)结构性。认知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3)次序不变性。认知发展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向高有一定的次序,这个次序是不能改变的,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后一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后的飞跃。

(4)交叉性。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两个阶段之间不能截然分开,而是有一定的交叉。

2.认知发展的具体阶段

皮亚杰认为人的认知发展依次经过四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都大致地对应一定的年龄范围,而且每个阶段都以行为的质变为特征。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仅靠感知动作来适应外部环境,并构筑感知动作图式。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在认知上获得两大成就:客体永久性及表象思维。

(2)前运算阶段(2~7岁)。由于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逐渐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开始出现表象或形象图式。本阶段的儿童的认知具有四个特点:第一,发展了运用符号来表征客观物体的能力,言语和概念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第二,不能理解守恒原理,思维具有集中化(仅注意情境中某一个方面)、不可逆性(不具备改变思维的方向以便能够回到起点的能力)和只注重状态(对事情发生的过程缺乏了解)的特点。第三,“直觉的”思维特征,即年幼的学前儿童所形成的概念是随情景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的,而且也并非总是合乎逻辑的,缺乏将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协调起来的能力。第四,自我中心趋向,认为别人眼中的世界与他们看到的一样,完全从自己的角度来解释事情,较为极端的自我中心倾向甚至认为世界上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与自己有关。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此时的儿童从表象性思维中摆脱出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但运算仍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其认知活动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也逐渐学会从他人的角度去看问题,即去自我中心主义。去自我中心主义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儿童逐渐从依赖于具体内容的抽象思维中摆脱出来,而逐渐进行脱离具体内容的抽象思维的认知发展阶段。此阶段个体认知发展的特点是:第一,可以进行抽象思维和纯符号思维,从现有的信息中生成抽象的关系,然后将抽象的关系与各种信息相比较,这时,形式与内容是相互独立的。第二,应对潜在或假设情景的能力出现,能够对没有经历过的场景和情形进行推理,甚至接受明显的与事实相反的情形。青少年并不受限于他们自身的实际经验,能够将逻辑推理应用于各种情形中。第三,能够运用系统化的实验来解决问题。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以一种较混乱的方式进行实验,同时变化多个因素,并固守于先前的观念,而进入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以非常系统的方式来操作实验,一次只改变一个因素。

(三)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对教育教学实践有很大的影响。

1.将同化与顺应结合达到平衡,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已有的图式,并创立新的图式。

2.考虑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可以帮助老师识别出学生是否达到掌握某项学习内容所必须具备的认知水平,从而设置适合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目标。

3.皮亚杰的理论强调认知发展的累积性,即新的认知结构总是建立在原有的结构之上的。这就要求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上,学生才能将新知识与旧知识整合起来。

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维果茨基理论的基本观点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借助语言实现的。

(1)两种工具的理论。人有两种工具。一种是物质工具,一种是精神工具。这两种工具都受人类文化历史发展的影响,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因使用精神工具,从而使人类的心理发生质的变化,上升到高级阶段。

(2)两种心理机能。维果茨基认为,必须区分两种心理机能,一是靠生物进化获得的低级心理机能,一是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高级心理机能,这两种心理机能是融合在一起的。

2.心理发展的本质

维果茨基认为,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3.认知发展的三种重要观点

(1)内化。内化是指从社会环境中吸收所观察到的知识,从而为个体所利用。一切高级的心理机能最初都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以外部动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然后经过多次重复、变化逐渐内化成内部的智力动作。

(2)“最近发展区”理论。20世纪30年代初,维果茨基首先将“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引入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提出“良好的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著名论断,并指出,教学的着眼点就是要看到儿童的明天,即“判明儿童发展的动力状态”。在此之前,教育与心理学界普遍认为“教学是充当发展的尾巴的,发展总是走到教学的前面的”。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这一理论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所以,维果茨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3)支架式教学。教学支架就是在儿童解决超过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老师给予的支持和指导。给予教学支架是为了使学生最终能够独立完成任务,帮助他们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这是一种教学模式,它要求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使他们能够完成不能独立完成的任务。

(二)维果茨基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1.儿童通过将外部的对话加以内化来学习。儿童通过观察周围的人如何进行批判性的、严谨的思维而学会这一能力。教师最重要的一点是作为学生的楷模。

2.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对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由于教学应着眼于儿童的潜能发展,教师就不应只给儿童提供一些他们能独立解决的作业,而应布置一些有一定难度,儿童需要在得到他人的适当帮助下才能解决的任务。这样儿童才能够在发展区的差距之内向前发展。

3.语言和思维密切而复杂地联系在一起。当儿童不适应学校语言时,教师需要塑造而不是破坏儿童的自然语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