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迎风半开户,有藏必有露

迎风半开户,有藏必有露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殊不知,迎风半户,有藏必有露。笔者认为有以下八露。陆游和辛弃疾的诗词其主要是表达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豪情及壮志未酬的伤痛与苦闷。抓住作者的思想倾向和风格流派,对理解其诗很有帮助。有些诗前面有序文,交代写作背景与动机,同时也透露出诗的旨意。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不怕风雨,乐观开朗,经得起风雨的吹打。“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

迎风半开户,有藏必有露

——谈高考古诗词鉴赏

邹赣洲

杜荀鹤在《读诸家诗》中说:“辞赋文章能者稀,难中难者莫过诗。”的确,一首成功的诗作,是诗人心灵火花的闪现,是诗人心智的结晶,也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鉴赏诗歌,不仅需要相关的基础知识,更需要一定的生活经验。作为大部分生活时段在学校里度过的学生,其年龄、经历、知识积累等方面都与诗有很大的距离,有许多同学面对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可谓四顾茫然,不知从何下手。殊不知,迎风半户,有藏必有露。诗歌犹如一座城池,其城墙虽固若金汤,但总有几处若明若暗的裂缝,找到这几处裂缝,我们就能找到突破口。那么诗歌在哪些方面常有露点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八露。

一、诗题露

诗题是一首诗的眼睛。俗话说得好:“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很多诗题就流露出诗的情感内容的信息。如杜甫的《春夜喜雨》是典型的通篇藏、诗题露的诗。“喜”字就透露出作者的情绪。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就透露出内容是咏史,其写作手法我们也就大体可以揣摩了,或是就史论史,或是借古讽今,或是借古伤己。

二、作者露

鉴赏题中大多注明了作者,这就给我们留下了一条顺藤摸瓜的线索。诗如其人,诗歌是作者心灵的火花,是他的人生经历的凝结。鉴赏诗歌要知人论世。特别是一些成就高,个性突出,诗歌广为流传的诗人,我们往往可以断定其诗词的价值取向和情感特征。如杜甫的诗多是抒发忧国忧民的,从风格上讲多是沉郁顿挫,从情感基调上讲多是悲愤。王维、孟浩然的诗大多是写山水田园风光,追求一种闲适恬雅的生活。苏轼的诗词写的大多是自己不得志的感慨。陆游和辛弃疾的诗词其主要是表达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豪情及壮志未酬的伤痛与苦闷。抓住作者的思想倾向和风格流派,对理解其诗很有帮助。

三、序文露

有些诗前面有序文,交代写作背景与动机,同时也透露出诗的旨意。如李商隐《韩冬郎》:“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其诗前有一段序文:“韩冬郎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徘徊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它交代了作诗缘由,也确定了诗的主题:夸赞韩冬郎“一座尽惊”的俊拔诗才。苏轼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前写了一段序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不怕风雨,乐观开朗,经得起风雨的吹打。下面词的思想内容也就好理解了。再如高中第四册里姜夔的《扬州慢》,其前也有一大段序文,既交代了作者途中所见的战火过后的扬州萧条凄凉之景(词中很多语句就是写凄凉之景的),也交代了此曲为自度。特别是“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一句正透露出本词的主旨。

四、附注露

有些诗词虽然十分含蓄,让人雾里看花,但这时试题设计者大都会在诗词后面给出一两条注释,或是帮助考生扫除文字障碍,或是晓以作者,或是露出一点有关诗歌情感内容的信息,所以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对于后面有附注,就要充分地利用它。2008年高考全国卷(Ⅰ)诗歌鉴赏题(第12题),诗后有三个注释,其中第三个注释“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这一注释是对“拳”的阐释,正是试题第一问的答案源句。2008年高考全国卷(Ⅱ)诗歌鉴赏题(第12题),诗后有两条注释“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这两条对第二问非常重要。答案点“①表现了作者政治失意后的寂寞”就可从注释①得到;“②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也可以从注释②中得到。

五、意象露

古诗云:“春暖花开人心喜,秋风秋雨使人愁。”意象是诗人情感志趣的物质载体借景抒情诗、托物言志诗更能体现这一点。意象从色调来看有明丽、清淡、阴暗等。表达欢快之情的意象是明丽的,表达闲情雅志的是清淡的,表达郁闷哀伤之情的意象是阴暗的。当然也有以乐景写哀情的。从意象暗示性、象征性上讲,还有一些意象有它稳定的情感内涵,如明月与怀乡思亲有关,暮秋描写伤感,阳关象征漂泊,鸳鸯象征爱情,菊花以示高洁青松则以示坚韧等。

六、关键词露

这里讲的关键词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指直接表露出感情色彩的词。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客行悲故乡”,“悲”字就是传情之词。2008年高考江苏卷诗歌鉴赏题(10)诗最后一句“长安不见使人愁”“愁”字就是传情词。(二)指诗词中的一些动词、形容词、名词、数词等。这些词能透露出诗歌的旨意和作者的情感。如苏舜钦《夏意》“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花开透帘明。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意声。”其中“深”“清”“明”这几个词既是着色词,又是传情词。而这些词也常是高考命题人一个喜欢的命题点,如2008年全国高考卷(Ⅰ)(Ⅱ)两套试卷诗歌鉴赏题的第一问都是要求考生对一个字的鉴赏(“拳”,“退”,“网”)。2008年天津卷诗歌鉴赏题(第16题)第一问就是要求考生对“遍”的表达效果进行分析。

七、典故露

我国古典诗词用典也较多。那么作者为什么用典?典故在诗中起什么作用呢?诗人之所以用典,是因为诗人对典故中的人物命运或事件产生了感情上的共鸣。用典起着丰富诗的内容,婉曲达意的作用。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用了周瑜这一人物典故,就是通过周瑜少年得志,功成名就来感慨自己年事已高却壮志难酬,这是反比。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了解这则典故,就会领悟到这是作者用了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也就可知作者是在讽喻颓败的晚唐。2008年高考浙江卷诗歌鉴赏题(16题)诗歌的颔联“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情。”就有两个大家熟知的典故:屈原和白居易。明白了这点,其作者用典的意图就不难理解了。

八、结尾露

故古诗有起、承、转、合之章法,往往尾句或尾联见精神。如骆宾王《在狱咏蝉》尾联“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2002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所选的诗歌尾句“何人不起故园情”,都是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要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注意结尾也就显得很重要了。

以上所讲的八个方面的露,不是割裂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再者,我这里所讲的也仅仅是一点点方法而已。鉴赏诗歌有许多切入点,李白有句诗说得好:“玉山自倒非人推。”只要我们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就能找到有效的方法,诗歌这座玉山,何愁翻越不过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