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向七岁孩子问问题的故事感受

孔子向七岁孩子问问题的故事感受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这就是“因材施教”一词的来源。进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后世教育的影响是比较深远的。因材施教既是教学原则,也是教学方法。白宗新在《人格差异与因材施教》一文中指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生,恰当采用“知、顺、导、救”的教育策略。

22.孔子因材施教

【故事今编】

一天,子路问孔子:“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世,怎么能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呢?”冉有也来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公西华问道:“子路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有父兄在世(怎么能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应该闻而即行。我弄不明白,想冒昧地请教先生一下。”孔子说:“冉求平时做事缩手缩脚,所以我鼓励他勇进;子路勇武过人,所以我让他谦退。”

【原文精读】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字词注释】①斯:代词,什么②诸:兼词,“之乎”二字的合音③由:指子路④赤:即公西华本人⑤敢问:冒昧地问。敢,表敬副词⑥退:指做事缩手缩脚⑦兼人:勇武过人。兼,过,比得上。

【再读品味】

这个故事选自《论语·先进》,是孔子典型的因人施教的例子。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为中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孔子对自己的学生就很了解,他能够说出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智力水平,并且针对不同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各种不同的人才。宋代理学家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这就是“因材施教”一词的来源。因材施教就是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都得到发展。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别,人的能力不能凭空产生,而是在掌握知识、习得技能的活动中培养出来的,因此,高效的教育一定是因材施教。进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孔子有一整套了解学生的办法。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叫观察法。“听其言而观其行。”这叫言行对照法。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后世教育的影响是比较深远的。因材施教既是教学原则,也是教学方法。它要求:一是教师对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学习态度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体等方面的特点,都要充分了解,以便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教学习。二是教学中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体上,又要善于兼顾个别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三是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别设计不同个性特点学生成才的最优方案。陕西杰出教师王思明的因材施教法为:对调皮的“引”,对怯懦的“放”,对智力强的“促”,对智力弱的“帮”,对性格慢的求“快”,对性格急的求“慢”,对懒于学习的求“勤”,对善于学习的求“活”,对灵活的求“准”。白宗新在《人格差异与因材施教》一文中指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生,恰当采用“知、顺、导、救”的教育策略。总之,在学校里老师应该“因人定标,因材施教”。根据本班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别制定不同的跃进指标,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施以不同的教育和教学,给以不同的帮助和指导,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居要片言识记与书写】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