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让孩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让孩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时间:2022-02-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进入青春期之后,如果孩子依然无法和父母谈自己的内心感受,那么这一关键时期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渠道实际上就关闭了。此外,很多家长觉得自己并没有准备好和孩子讨论诸如性、毒品及离婚等难以启齿的话题。此时恰恰是父母和孩子交流尤为重要的时刻。父母离异、家人生病或其他弊端都是阻碍孩子成长进步,使其在学校产生纪律问题的可能因素。
让孩子谈谈自己的感受_5 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4:怎样与你的亲友们畅所欲言

孩子从小就学会了隐藏自己的感受,因为爸爸妈妈经常告诉他们“长大了,表现要成熟一些”或“男子汉不哭”等。孩子长到10岁的时候,他们就已经非常清楚,如果流露自己的真实情感,就会遭到父母的嘲笑、批评或是惩罚。进入青春期之后,如果孩子依然无法和父母谈自己的内心感受,那么这一关键时期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渠道实际上就关闭了。

“我现在没时间和你谈,我很忙。”

很多时候,孩子想和父母谈谈困扰他们的问题或感受,可他们总是得到这样的暗示:“你自己保密,不用跟我说。”父母没有时间关注孩子的感受,总是忙于自己的问题,他们也会觉得孩子的问题来得及处理,没那么重要,而且很快就会过去的。

此外,很多家长觉得自己并没有准备好和孩子讨论诸如性、毒品及离婚等难以启齿的话题。他们可能觉得,这些禁忌话题谈论得越少越好。否定孩子表达自我的机会,无形中就强化了孩子隐藏自己真实感受的倾向。结果,他/她只好在没有父母意见反馈、阐明或引导的情况下得出结论。就这样,孩子又一次读出了这样的信息:“不要公然讨论自己的感受或情感。”

想要能清楚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到底在因什么而困扰并不容易,尤其是他/她犹豫着不愿开口时更是如此。孩子一般会觉得讨论自己的真实感受有种罪恶感,或者感觉很害羞和尴尬,因此他们会间接表露自己的感受。有时,孩子会感觉紧张、焦虑或不快乐,可是他们却不知为何会有这样的感受。此时恰恰是父母和孩子交流尤为重要的时刻。

情绪爆发往往意味着情感的隐藏

亲爱的唐·加博尔:

你好!我的女儿十几岁了,多数时候她都很配合,乐呵呵的,可是,最近总是因为一些小事,我还没说什么她就大发雷霆。比如说,我让她洗盘子,她会大声吼着说:“我讨厌洗这些东西,我不洗!”当我问她是否有什么不顺心时,她也会大吼大叫:“什么都没有!你让我自己待会儿就行了!”我该怎么办才能让她开口和我聊聊呢?

署名:一位焦虑的母亲

当你让十几岁的孩子清理饭桌,而他/她因此大发脾气的话,很可能是其他事情影响了他/她的行为表现。这个时候你不要对他/她大呼小叫,骂他/她“懒货”,而应该鼓励他/她说出自己隐藏的感受,弄清楚是什么让他/她突然情绪爆发的。你可以这么说:

·“我感觉这个要求并没有不合理呀。你怎么突然这么生气?怎么了?”

·“如果人们因为小事儿发脾气,往往事出有因。请告诉我到底是什么事让你心烦?”

·“你是不是有什么烦心事,可以和我谈谈吗?”

·“我知道,讨论自己的真实感受并不容易,不过,我想让你知道,我随时都愿意听你倾诉。”

频繁的情绪波动可能意味着隐藏的抵触

“我讨厌这个地方,讨厌这里的每一个人!”

前一天你的孩子还兴高采烈的,可第二天就像是世界末日了一样。虽然对于孩子来说,情绪波动很常见,可是,如果孩子的情绪总是起伏不定,父母就要注意他/她的心里是否有隐藏的抵触了。要鼓励他/她说出内心的感受,你可以这么说:

·“昨天你看着很不开心,现在依然垂头丧气的,到底出什么事了?”

·“如果你一会儿高兴得不得了,一会儿又垂头丧气的,那一定是有什么事,告诉我,到底怎么了?”

·“你没有必要什么都藏在心里。告诉我怎么了,或许我能帮得上忙,而且,说出让你心烦的事,你心里也会舒服一些。”

找到突然对某一活动失去兴趣的原因所在

“我不想再去乐队训练了——真是愚蠢至极!”

孩子的热情忽高忽低很正常,不过,如果对于自己挚爱的活动,突然遭到严厉的否定、批评或指责,他很可能会完全放弃。这种情况下,不要忽视孩子受到的批评指责,任由他继续生气,而应利用这次机会讨论一下,让孩子失去兴趣的原因。很可能因为你开诚布公与其交流,孩子也会改变原来的看法,热情也会恢复。你可以这么说:

·“之前你那么喜欢……那么投入……现在却连提都不愿意提,是什么让你改变这个想法的?”

要尽可能减小拒绝或指责对于孩子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影响,你可以这么说:

·“即使是最棒的运动员(或音乐家/演员/舞蹈家等)也会受批评,被否定,可是,他们不会因此而放弃努力,放弃自己喜欢的事情,最后也都获得了成功。”

·“否定和批评也是生活的组成部分。不必觉得只有你会遭受这些,只要从中有所学习就好。”

·“有建设意义的批评可以帮助提升你的技能和表现。”

·“要记住那句老话:‘如果第一次没成功,就再试试’。”

开诚布公讨论纪律或学习问题

“我不想去上学了!我讨厌上学!我讨厌那些朋友!我讨厌我的老师!”

父母离异、家人生病或其他弊端都是阻碍孩子成长进步,使其在学校产生纪律问题的可能因素。如果你知道孩子可能有的心理打击,就要让他/她的老师知道。可以不涉及私人细节,只要烦请老师在发现孩子课业方面或班级表现方面有不好的行为时及时告知家长就行了。然后和孩子面对面坐下来,心平气和且诚恳地谈论一下问题所在,即使孩子情绪所有抵触,很难讨论下去也没关系。和孩子分享你的感受,作为开场,你可以这么说:

·“我知道现在家里的情况有些困难,不愉快。我也因此感到很伤心。我们一起聊聊,争取渡过难关好吗?”

·“我想和你聊聊你在学校遇到的麻烦。问题可能出在哪儿呢?”

·“你对我和你母亲离婚(或祖父过世/有了弟弟或妹妹等)感受如何?我知道这种感受很难说出口,不过,相较于影响学校的表现,我们一起聊聊会更好,坦诚说出自己的困惑、愤怒或沮丧都可以。我能理解你,因为我现在也有这样的感觉。”

社会行为明确显示孩子有问题

“你现在又陷入麻烦了吗?”

如果孩子的情绪问题很严重,且依然没有被发现,那么他/她在学校就可能出现行为不当,也可能和同学打架,或因为性、毒品、偷窃、破坏他人财物而陷入麻烦。你的第一反应或许是惩罚孩子,但是,如果更仔细地观察导致孩子反社会行为的因素,你就会发现,很多行为不当一开始都是因为极小的事件,而后才慢慢上升为较为严重的冲突,这种冲突可能是与家长、学校,甚至也可能是与警察。

大呼小叫引起关注

如果孩子感觉心烦、沮丧、缺乏关爱、困惑、受冷落或无助,尤其当父母忙于工作、新生儿、个人问题或经济困难无暇顾及孩子时,他们往往会寻求关注。如果你的孩子寻求的是负面关注,那就要花些时间把影响其行为的突出问题好好解决一下了。你可以这么说:

·“我知道最近我有些忙,想多多陪陪你,却没有做到,我想要改变一下这种状况。要不要和我一起投篮(或骑单车/在沙滩上漫步等)?这样我们就可以讨论一下你最近遇到的麻烦事,并想办法解决了。”

·“我们一起来面对问题——勇往直前!一起把问题解决了,我们就都会更开心了!”

如果父母和孩子彼此承诺要更有质量地相处,要坦诚谈论自己的感受和期望,对于好的行为表现再加以肯定的话,这样孩子的态度就会有所改进。不过,要记住,要解决严重的行为问题,仅有义正词严是不够的。父母应该考虑为自己及孩子寻求专业帮助,可以分开进行,也可以一起进行。这样,父母和孩子就能齐心协力,共同讨论引起行为问题的因素,将严重的问题减轻或解决了。

家长应该做些什么?

讨论隐藏于内心的感受是一项很难的任务,需要敏锐、耐心,更需要一个远离主观评价的相互信任的环境。如果你发现你的孩子行为怪异,一开始可以这么说:“我们一起谈谈让你心烦的事好吗?”可以参考以下几条建议,以便让孩子更容易接受:

·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表现出对孩子生活的某一方面感兴趣,让他/她知道你愿意听他/她说说自己的感受,你理解他/她。

·鼓励他/她开诚布公说一说感情方面的话题。

·告诉孩子,你能够接受并理解他/她的感受,而且也有让彼此更为快乐的方式。

讨论隐藏的情绪问题有助于孩子克服生活中的困难

多数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比较困难的阶段。这些阶段对于父母来说,也是困难重重,要解决困难,需要的是面对孩子的决心,而不是自欺欺人的逃避或对抗。没有什么简单的方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当你和孩子身处同一战线时,你就会多些理解和支持,你就是在告诉他/她:

“我们是一个团队,我们一同面对!”

唐·加博尔的交流诊所#9:和困惑的孩子交流

要对在学校有困难或在法律方面有麻烦的孩子加以特别的关注。不要用惩罚加以威胁,而应该换种方式和他/她交流,让他/她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暗示有深层的问题,需要勇敢面对,告诉他/她你愿意和他一起努力,直到找到解决方案。要记住,多数孩子都会测试家长、老师以及社会的底线。当他们知道超出某些限制,就会招来某些后果时,反社会行为就会结束。要让孩子接受和你一起努力,你可以这么说:

·“你觉得一切都还顺利吗?”

·“你现在有什么特别想要得到的?”

·“你希望生活有哪些改变?”

·“你觉得自己的态度会如何影响他人对待你的方式?”

·“如果你可以做任何自己想要做的,你会选择什么?”

·“要达到你想要的改变,具体要做哪些事情?”

·“如果你不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那谁该负责呢?”

·“你可以让自己的生活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这取决于你。如果你愿意承担责任,那生活就在你的掌控之中。”

·“你所拥有的很多都是他人给予的,为什么不给自己机会为自已的生活做点儿什么呢?”

·“面对问题任何人都无法逃避,如果你和自己信任的人一同面对,那问题就没有那么可怕了。”

·“我们俩都知道,你的态度会变好的。告诉我,你愿意通过什么方式来改变呢?”

·“你是否愿意和我一起直接面对问题?你想让我怎么帮你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