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对地理课标的认识与教师角色的转换

浅谈对地理课标的认识与教师角色的转换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球化进程给中国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这为地理课程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施做出了理性的定位。目标集中体现地理课程的价值去向的现代意识。地理新课程标准的目标是以确定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终身学习地理奠定基础。那么,教师的角色必须要转换。

浅谈对地理课标的认识与教师角色的转换

朱玉兰

全球化进程给中国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此时代背景下,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格外令人关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无疑会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很大的冲击,对其新思想的认识,必将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入。

一、对地理课程标准的认识

与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更具有开拓性和完整性,顺应国际教育改革的宏观趋势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第一,对课程标准性质的认识。性质主要体现在对课程特征的准确界定上:“综合性和地域性、开发性,是地理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为地理课程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施做出了理性的定位。正是由于对地理课程性质全方位的、内容丰富的定位,进而才形成了囊括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及所有物质运动过程:即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社会过程,因而地理教学易于同其他学科建立联系。作为学生必备素质之一的地理素养,构成了学生个体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坚实基础,同时也可以夯实其学好其他课程的文化根基。这样,新课标因其注重学生个体可持续和谐发展,使地理课程的地位得到提升。

第二,对课程目标的认识。目标集中体现地理课程的价值去向的现代意识。基础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地理综合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地理技能、地理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等素养整体发展基础上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是综合地理能力的基础,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合格证”。

新课程标准从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和不同侧面提出了地理课程的目标,即尽可能充分地发挥学生个体能力体系。由于课程评价趋向于注重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和发展性,地理综合能力的发展,必须刺激着个体观察思维能力的成长,进而激发出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可以说,从侧重各种地理知识的灌输和储存,到注重发展个性的各项能力,新课程标准充分呈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第三,对课程内容的认识。长期以来,地理课程内容一方面追求着科学化和序列化,这是具有积极进步意义的;但另一方面又存在着“繁、难、偏、旧”的弊病,这是以知识为中心的片面追求升学率所导致的结果,有鉴于此,地理课程标准应着眼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内在联系。关注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需求差异而对课程内容予以不断调节和更新发展,打破了课程内容过于封闭的弊病。由此,新课程标准对作为课程内容具体体现的地理教材提出了一系列建议。首先,教材内容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的想像世界,从而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其次,教材内容的安排应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优化学生整体地理素养,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注重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最后,教材要富于开放性和弹性,即合理安排作为共性要求的基本课程内容,又要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个性化开发和选择的空间,特别是为学生主体留出自主取舍和拓展空间等等。简言之,地理课程内容丰富多样,充满个性活力,以学生主体生机勃勃的发展为逻辑起点和最后归宿,从而体现了地理课程建设上浓郁的人本意识。

第四,对地理课程资源观的认识。长期以来,一直把地理教科书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从而造成课程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新课程标准引导师生走出了以“课堂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的误区,用多种分类来呈现地理课程资源的新概念。地理课程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兼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大领域,因此,地理课程资源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广泛性。如根据课程来源列举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根据课程性质来列举自然、人文和社会课程资源等等,从而使师生认识到“大地理”这个课程概念外延的宽广、内涵的深厚。

第五,对地理课程评价的认识。这是整个新课程标准中最富有建设性进展的方面之一。就评价目的而言,从过度偏重选拔转向有效地促进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从课程评价的具体关注点集中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优化,转向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的整体改善。就评价尺度而言,从单纯的知识体系和能力训练点转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方面的综合,最终指向学生整体的地理素养。就评价方法而言,从单一的终端评价转向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兼顾,从烦琐的定量评价转向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结合,明确指出地理学习体验和感悟的特征而不能以量化和客观化作为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就评价主体而言,从单向的教师评价转向师评、生评和自评三者结合,逐步强化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这就使课程评价的角色重心发生横向位移,突出了学生个体在课程评价过程中所必须珍视的主体性地位。

二、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教师的角色转换

随着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不断推行,教学模式也多元化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对全体学生活动为主,既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只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忽视学生也是有丰富的实践生活和现实能动的人。而地理新课程标准以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的,根据地理的学习规律和我国地理教学发展的现状与需求,并在继承以往的地理课堂改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力求从教学的目的、目标、内容、手段、评价等诸方面进行较大的改革,以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

地理新课程标准的目标是以确定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终身学习地理奠定基础。那么,教师的角色必须要转换。

第一,变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传输者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根据教材的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选择教材和教具,设计符合学生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地理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分析、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家乡、了解中国、了解世界,拓展视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变教师为教学活动的主演成为教学活动的导演。为整堂课的每个环节创设良好的情境,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成功的喜悦。探索学习的规律,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挖掘。激发其学习地理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第三,变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向学习知识的点拨者。学生的学习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实现,要从以“教”为中心转到以“学”为中心上来。克服教师主宰一切的现象,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坚强的学习意志。让学生明知、明理、获得感性认识

第四,变教师由课堂上的居高临下为学生的学习合作者。打破“师道尊严”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平等地和学生共同讨论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第五,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公正评判员,对学生的学习从诸多方面进行公正评价。“目标——过程——评价”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可控制系统,即用目标控制教学过程,知道每个层面的学习活动。评价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运用科学的手段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正确地评价。目的是为了及时了解教学的状态,调整教与学的进度,使教学在调控中不断得到完善,顺利达到目标。第六,教师是学生的学习楷模,也是教育科学的研究者,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应该拥有新鲜的活水源。教师必须重视教学的研究和知识的充实。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适应教学改革需要而必备的重要能力。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千差万别的个体,传授的知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这就决定了教师不能用千篇一律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教育对象和教学内容,要在教学中勤学习、勤思考、勤研究、勤积累、勤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总之,要在新一轮的课改中,扎实搞好地理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充分认识新课程标准,认真学习领会新课程标准下的新理念,挖掘出地理教育教学的深刻内涵,切实转变教师角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载《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4年专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