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什么是心理暗示

什么是心理暗示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考生学习暗示的知识,懂得什么是心理暗示,暗示的方法、作用、操作步骤和应用的注意事项十分重要。李某是某中学尖子班的复读生。实际上,这是心理学家进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实验。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心理暗示。不料广播后,场内相继有200多人出现食物中毒症状被送往医院。经医院认真化验,该软包装饮料完全合乎卫生标准。心理暗示既可能产生积极的作用,也可能产生消极的作用。

神奇暗示 巧妙应用

李蓉[1]

摘 要: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几乎每天都在有意或无意、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心理暗示、然而现实中很多学生的做法却是适得其反的错误暗示。考生学习暗示的知识,懂得什么是心理暗示,暗示的方法、作用、操作步骤和应用的注意事项十分重要。

暗示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救治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考生心理暗示操作方法与步骤是:1.明确训练目标,编写自我对话言词;2.放松身心,使之处于轻松愉快的舒适状态;3.浮现乐学乐考的目标或浮现实现高考目标的景象;4.为了实现目标,立即付诸行动;5.坚信不疑,持之以恒,反复练习。应用心理暗示应注意:1.目标确定、放松训练与心理暗示的步骤没有一成不变的先后顺序;2.暗示语要简洁有力,积极向上;3.暗示语要有可信度;4.展开想象,在放松练习中进行成功预演;5.真心动情,感染打动自己;6.注重非语言的暗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考生;暗示;应用

一、问题的提出

李某是某中学尖子班的复读生。去年高考时,因为心理压力大,失眠、脑子突然空白,平时考670分左右的他只考了500多分。今年复读后,前期还名列前茅,但临近高考的模拟与诊断考试,他开始笼罩在去年失败的阴云中,过度焦虑,复习时不由自主地分心走神,做并非很难的题却时不时短路卡壳,晚上入睡也变得越来越困难,甚至整夜失眠,成绩大起大落。李某对此感到焦灼不安而又无能为力。当我们得知他的情况后,对其进行了十次近一个月的心理干预,主要选择了放松练习与积极的心理暗示,心理干预效果十分明显有效,李某的情绪、睡眠、学习与考试等各方面大大改善,高考获得649分,比去年高出近一百分,这样的成绩令自己和家人满意。

高某是班长,成绩优秀,但在自主招生中落榜,没有获得加分的机会,看着别人二十、三十的加分,于是觉得自己考取清华北大压力很大很大,在接下来的学习和考试中心神不宁,时常出现脑子空白,严重时还伴有拉肚子的躯体反应。于是更加焦虑,考试成绩大幅下滑。经过十一次心理干预后,逐步找回自信,三诊考了671分,位居学校第24名,高考取得687分的本校最高分,位居全市第13名。

在辅导干预类似这样的学生中,我发现,暗示影响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几乎每天都在有意或无意、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然而学生自己进行的许多暗示却存在着适得其反的错误做法。那什么是心理暗示?它有哪些种类?又有什么神奇的作用以及作用如何发挥?学生在高考冲刺中该如何应用?这些问题应该是考生和老师十分关心的话题,值得总结探讨。

二、什么是心理暗示

暗示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认识、情绪、态度、意志等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也可以说暗示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化、最典型的条件反射。典型的例子就是“望梅止渴”“草木皆兵”“杯弓蛇影”。

1968年,两位美国心理学家来到一所小学,他们从一至六年级中各选3个班,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发展测验”。然后,他们以赞美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老师。8个月后,他们又来到这所学校进行复试,结果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进步,而且情感、性格、人际关系也得到改善。实际上,这是心理学家进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实验。他们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机抽取的。他们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虽然教师始终把这些名单藏在内心深处,但掩饰不住的热情仍然通过眼神、笑貌、音调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实际上他们扮演了皮格马利翁的角色。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根据施加影响对象的不同,分为自我暗示、他人暗示、环境暗示;根据运用暗示手段的不同,分为言语暗示、动作暗示、表情暗示、想象暗示、音乐暗示等等;根据作用的好坏,分为积极暗示与消极暗示。由此可见,暗示的种类方法很多。无论你情愿还是不愿,你总身处在自我、他人或环境营造的各种暗示情境之中,或多或少地受到一定甚至很大程度的影响。

三、暗示的作用

暗示的魔力是20世纪初由一位名叫古尔的法国药剂师发现的。

有一天,古尔在卖药时遇到一位没有处方的顾客,那位顾客一直缠着古尔要买一种药。为了打发那位顾客走,古尔无奈之下,就给了他几粒没有药性的糖衣片,并对该药的效力大大鼓吹了一番。顾客得了“良药”之后,竟然治好了自己的顽症。到底是什么治好了他的病呢?其实,造成神奇疗效的,不是糖衣片,而是古尔的“鼓吹”。

仅仅是心理上的暗示,就有如此魔力吗?1985年,在美国洛杉矶举办了一场具有较大影响的足球赛,观众有数千人。比赛期间,6人反映胃部不适,有的说肚子疼,有的说想呕吐。赛场服务人员通过了解情况,猜想他们是因为喝了台下出售的某种软包装饮料所致,于是立即通过广播通知大家不要再饮这种包装饮料。不料广播后,场内相继有200多人出现食物中毒症状被送往医院。经医院认真化验,该软包装饮料完全合乎卫生标准。于是通过广播宣布该饮料“无罪”。此消息传开,抬进医院的200多名“患者”便不治而愈,中毒反应停止了,又跑回赛场继续看比赛。第一次广播是个暗示,后来为软包装饮料“平反”的广播又是个暗示,两个广播的暗示作用恰好相反,这是暗示效应的绝好实例。

心理暗示既可能产生积极的作用,也可能产生消极的作用。负面的心理暗示,会把人推向暗礁,使人注意力狭窄或涣散,记忆缓慢,回忆困难,思维片面、局限,让人悲观消沉,肌肉紧张,难以控制,情绪紧张不安,任务完成受阻;正面的心理暗示,能提高人的活力,增强人的心智,让人易于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记忆迅速牢固,思维敏捷流畅,动作灵巧自如,心情愉悦放松,任务完成迅速高效。

四、考生如何正确应用积极的心理暗示

暗示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救治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很多考生都存在着事与愿违的消极暗示,比如“千万不要紧张哟!”“我老是粗枝大叶,这次考试一定不要粗心了!”“一到关键时刻我就考不好,这次重要考试千万别考砸了!”等。因而,考生应学习暗示的相关知识,特别重视心理暗示的正确应用。

(一)考生心理暗示训练的操作方法与步骤

1.明确训练目标,编写自我对话言词

确立希望实现的目标,使之明确具体,而不是模糊不清并用简明的语言表达出来;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目标,指出达到目标的条件,提出达到目标的办法,激励自己发扬优点,克服不足,用实际行动去实现目标;将实现目标的计划、办法和行动编成一段话,一天三次地大声说出来,一次一到几分钟,非常认真地自我对话。如果环境不允许大声说,小声或默默地自我对话也可。

2.放松身心,使之处于轻松愉快的舒适状态

一是正确深呼吸:吸气如闻花,深而沉,呼气如吹灰,轻而柔;气体轻轻地擦过鼻腔,通过胸腔、腹腔沉入丹田,保持五至十秒,然后慢慢地呼出气体。二是进行肌肉紧张与放松练习。可以从头到脚进行一遍肌肉紧张放松练习,大概需要5到20分钟;也可以同时绷紧全身的肌肉5到10秒,反复多次,用时1分钟左右,然后放松肌肉。

3.浮现乐学乐考的目标或浮现实现高考目标的景象

又一次进行自我对话,自我对话前后,在头脑里浮现目标的形象,目标形象应清晰、鲜明、生动而具体,并坚信它能实现。使目标变成形象并清晰地浮现在脑海里,能使之培植在潜意识中。

如李某以提高数学成绩作为目标并想象:我有着聪明的大脑,我逻辑严密,思维灵活,我有足够的信心把数学学好,我能把聪明才智发挥出来;数学重要而有趣,我曾经取得好成绩,我喜欢数学,学习数学轻松快乐、妙趣横生,我的数学成绩越来越好,越学越有意思。

如高某想象考入清华大学,漫步在清华校园里。我已考取了清华大学,来到自清亭,我精神爽快,意气风发,这里有我的梦想和我向往的生活,我为成功感到自豪!

4.为了实现目标,立即付诸行动

将潜意识激发出来的内在力量引向实现目标的实际行动,采取措施,选择良好方法,以积极的行动去达到目标。不采取实际行动,目标就不能实现。

当深呼吸或肌肉放松训练进行快要结束时,植入一个启动学习的行为程序:“很好,我现在头脑清醒,精力旺盛,当1、2、3的指令发出之后,我立即投入学习,专注而高效。真棒,1, 2,3开始!”于是马上行动,做作业、看书、听课或答题。当自己有所分心或懈怠的时候,可以重复放松练习与启动程序。

5.坚信不疑,持之以恒,反复练习

相信自己的高考目标能够实现,并坚持反复训练。一次训练只要3~ 5分钟,坚持每天训练2~ 3次,坚持至少21天以上,若坚持几个月效果更好。潜意识不愿接受半信半疑的信息。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反复说激励和鼓励自我的言辞,满怀信心地坚持反复训练,使之植根于潜意识之中,潜意识自会焕发出巨大能量,帮你搞好学习,取得满意的成绩。

(二)考生心理暗示的注意事项

1.程序步骤并非一成不变

目标确定、放松训练与心理暗示的步骤有时有明确的先后顺序,有时是同时进行,可根据学生特点或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没有必然的一成不变的先后顺序。

2.暗示语要简洁有力、积极向上

暗示语要有针对性,直接表达你希望达成的愿望,如“我一定能考上理想的大学!”“我数学挺好!”“比上次情况好多了”等等。要采用正面、积极的语言,避免消极、否定的语言。如“我不要失败”“我不要紧张”,其中的消极语言“失败”“紧张”会印在人的潜意识中,正如上帝听不到祷告者说“不”一样,你必须从正面说:“我一定能成功”“我沉着镇定”。

3.暗示语要有可信度

暗示语要有可信性、可行性,不要离现实太远,以免产生矛盾和抗拒。如“我一定能考上北大”,但成绩只够上二本,这样的暗示语就显得苍白无力。目标要力所能及,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4.展开想象,在放松练习中进行成功预演

默诵自己定下的语句时,要在脑海里展开联想,越生动、逼真,效果越好。

在一个安静、安全的环境中进行深呼吸和肌肉紧张运动,将自己彻底放松,并将希望达到的目标在脑海中进行清晰细腻的预演。比如,想象着自己考入了理想的学府,想象着自己在校园徜徉,想象着自己在研究室做实验等。在心里告诉自己:“这就是我的理想,我愿意为我的理想去付出汗水!”有了这样的心理预期,人就会有前进的动力。想象之后,脑海中会留下一个积极的记忆印痕;而在遇到真实的情境后,记忆就会被激活,从而指引人的思维和行动。

5.真心动情,感染打动自己

希望自己成功,你要有成功人生的感觉。美国成功心理学家希尔博士就此指出:“当你朗诵或默诵你的词句时,要把感情贯注进去,否则光嘴里念是不会有结果的,你的潜意识是依靠思想和感受的协调去运作的。”

6.注重非语言的暗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心理暗示不仅仅是语言的暗示,还包括很多行为习惯方面的暗示,特别要注意一些行为细节。比如,时常面带微笑,走路时挺胸抬头,会觉得自己很有自信、有精神;出门的时候照照镜子,整理好仪表,会对自身形象有个积极的评价;学习的时候整理好桌面,摆放好物品,让自己感到很从容很有条理;说话的时候响亮大方,让自己感到自信沉稳……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地方,其实都会不知不觉地暗示并影响一个人的精神风貌。

五、应用心理暗示的几点说明

1.心理暗示有很大的作用,但也不能无限地夸大它的作用

心理暗示走向极端、偏离可能就成为唯心的不科学的行为。如说“我每次考试都必须考第一,一定考第一”的暗示就不够科学和现实,最好变成“我有水平有实力,我有可能考第一”,或“我会发挥出我应有的水平”。如果身体有病,仅靠心理暗示并不能治愈身体上的疾病,但是其辅助效果往往非常惊人。故暗示语要让被暗示者相信并且应有实现的可能,虚夸是难以起到作用的。

2.他人或环境的暗示只有转变成自我暗示后才能起到较大的作用

别人好的暗示,你要尽可能相信甚至确信无疑;不好的暗示,如老师同学说你笨,你坚决不信,这样他们就对你没有多大坏的影响。

3.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其实都经常使用着暗示,或暗示别人,或接受别人的暗示,或进行自我暗示

积极的心态,如热情、激励、赞许或对他人有力的支持等等,使他人不仅得到积极暗示,而且得到温暖,得到战胜困难的力量。反之,消极的心态,如紧张、冷淡、泄气、退缩、萎靡不振等等,则会使人受到消极暗示的影响,使人承受的不仅仅是暗示带来的痛苦与压力,而且还会波及人的身体健康。因此,我们尽量做到接纳积极暗示,摒弃消极暗示。

4.接受他人的心理暗示不等于没有主见

人为什么会不自觉地接受别人的影响呢?其实,人的判断和决策过程,是由人格中的“自我”部分,在综合了个人需要和环境限制之后做出的。这种决定和判断就是“主见”。一个“自我”比较发达、健康的人,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有主见”“有自我”的人。但是,人不是神,没有万能的“自我”,更没有完美的“自我”,这样一来,“自我”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是对的,也并不总是“有主见”的。“自我”的不完美及“自我”的部分缺陷,就给外来影响留出了空间,给别人的暗示提供了机会。我们发现,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这使人们能够接受智者的指导,作为不完善的“自我”的补充。这是暗示作用的积极面,这种积极作用的前提,就是一个人必须有充足的“自我”和一定的“主见”,暗示作用应该只是作为“自我”和“主见”的补充和辅助。

同学们,高考贵在脚踏实地的坚持,笑到最后,才是笑得最好。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困难的情况下,都要记得给自己希望。天无绝人之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死而后生,条条大路通罗马。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明确目标,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给自己良好的暗示,让自己对学习充满热情,对考试充满期待,专心致志,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淡定、沉稳、自信地步入考场,创造高考的奇迹和辉煌!

参考文献

[1]尹邓安,王书荃.学会高考[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卢元杰.高考技巧与心理调节[M].上海:大连出版社,2007.

[3]田京生.心理健康[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金洪源.学习行为障碍的诊断与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5]张秀红.千万不要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5.

[6]金洪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战略新一代技术开发[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

[7]金洪源,赵娟.学习困难生认知结构障碍的临床干预[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5.

[8]杨敏毅.中学生心理辅导实用技巧与案例[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注释】

[1]李蓉,重庆市巴蜀中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