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

高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一系列融入心理训练的活动,为每一个学生搭建成长的平台,进行高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有利于预防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创造性的培养,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高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1.高三学生心理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我们在高中2007级学生中进行的问卷调查,有关心理方面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有60.7%的学生因压力较大,处于焦虑状态;二是有34%的学生担心学习成绩不好,影响未来前途,整天惶恐不安;三是有66%的学生不能集中注意力,不能专注学习;四是有23%的学生“干着急”,想学不知道怎么学习,花在学习上的时间较少,用于其他的时间较多;五是有33%的学生担心达不到家长的期望,学习上处于紧张状态;六是有45%的学生担心考试分数不够理想,学习静不下心来;七是有63.7%的学生不适应高三学习氛围和环境。

从上述七个方面可以看出,尽管我校从初中七年级到高中三年级都普遍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甚至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但进入高三后的学生,由于应试的压力、学习任务的加重、学习的节奏加快、学科练习的频繁,在学习习惯、态度、动机、意志、认知策略等方面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表现有:急功近利,心理承受能力弱;自我抛弃感,尤其在学困生身上表现比较突出;考前的紧张气氛导致听课、自习走神,学习效率低下;过度焦虑导致不适应高三学习环境、惶恐不安、失眠多梦等。

2.高三部分教师为什么忽视学生的心理发展

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相当部分教师进入高三后,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观念开始突出。特别是在复习迎考的紧张阶段,大部分教师更重视对学科知识的复习训练和学科能力的培养,以灌为主,以练为主,关注知识忽视育心,关注考试忽视育情,关注升学忽视育人。知识本位和学科本位观念的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变化、发展与主观需求。根据我校近几年来对部分高考失利学生的追踪调查,高考不能发挥自己的正常水平,有身体的原因,也有知识性原因和技能性原因,更有心理性原因。而很大部分心理原因是可以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关注,进行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加以调适的。

3.为什么在高三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进行心理健康实践研究

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看,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心理学,包括学校心理学的研究较早,而且也比较成熟;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也有了不少研究成果,如今已有不少学校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并且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验,已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缺乏对高三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进行单独的专门研究,特别是心理研究。从所查文献资料看,仅有部分学校在学生临近考试的阶段,才进行零星的心理讲座,缺乏系统的研究。

4.高三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基于上述背景,高三是学生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段,面临着升学、就业等压力,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加强心理指导,不仅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而且对推进素质教育,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无疑也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一系列融入心理训练的活动,为每一个学生搭建成长的平台,进行高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有利于预防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创造性的培养,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研究的依据

1.理论依据

(1)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素质是素质的基础、核心;心理素质能影响也可以促进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由此可见,心理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结构中的重要地位。

(2)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关于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的观点,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关于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观点,强调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在真正意义上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3)邓小平教育理论关于“三个面向”的论述及有关素质教育的文献,特别强调要改变学生高分低能现象,注重全面素质的提高。

2.政策依据

(1)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教育要培养具有学习、实践和创新这三种能力的人才。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

3.现实依据

(1)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呼唤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新世纪对人才的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学校除了传统教育外还应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2)高三学生的成才呼唤心理健康教育。高三学生面临着升学、职业抉择等现实问题,加之绝大多数属于90后,普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依赖性强、任性冲动、耐挫力差等心理问题。另外,由于知识经验有限,在成长中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因而,急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三、关键词的界定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从学生心理实际出发,运用心理教育的基本原理,采取发展性、预防性和矫治性等措施,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积极的心理疏导、心理辅导、心理训练等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有效调节学生的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高三心理健康教育就是结合高三复习备考的特点,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在高三管理、教育和教学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优化学习心理环境,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发展非智力因素,探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全面发展的方法和策略,达到有效提高复习效率和应试能力的目的。

四、研究对象和目标

1.研究对象

高中2007级~2011级高三学段的学生和教师。

2.研究目标

(1)通过在高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心理,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高效、和谐、全面发展过程中,整体推进学生素质的发展。

(2)通过在高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探索高三管理、教育、教学的具有科学性、有效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实施策略、途径和方法,在助推学生发展,帮助学生成功的同时,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3)通过在高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实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的转变,改变教师的人格特征,探索整合教师专业化素质的基本途径。

(4)通过在高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使更多的老师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把心理健康教育由心理老师的个别行为变成为全体教师的共同行为,由此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起互动、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乐园。

(5)通过在高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探索管理育心、教学育心的过程育心模式,构建教学和管理的一系列育心规程。

五、研究内容

1.对学生适应高三学习、生活和管理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形成问卷分析报告。

2.探索在高三管理中运用管理心理学的正效价值论、心理需求论、主体作用论、发展动力论等原理,提高管理效能的基本途径、方法和实施策略。

3.探索在高三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途径和方法,以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的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

4.探索在高三德育活动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基本理论有效开展德育工作,建设备考文化,为学生营造人本、健康、和谐的良好心理环境氛围的策略、途径和方法。

六、研究方法和原则

1.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即对师生问卷调查,了解对开展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态度等。

(2)调查法:座谈、家访、个别谈话等方式。

(3)文献研究法:收集资料、编写教案、制作CIA课件等。

(4)教育行动研究法、个案分析法和教育心理实验研究法。

在实施以上研究方法的同时,辅之以观察法、心理测验法。

2.研究原则

(1)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相结合原则。即一边进行理论的学习思考,一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研究探索,理论研究的成果用来指导高三管理和教育教学实践;又用管理、教育教学实践的成果验证推动深化理论研究。

(2)课题研究与高三常规工作相结合原则。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推动高三管理、教育教学等常规工作。课题组随时向高三年级管委会提供研究成果,以供推进高三工作的决策实施参考;高三年级管委会随时反馈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鲜活素材,促进课题研究深化,两者互相推动、互相促进。

(3)全员参与性原则。即专家智慧与课题组成员、广大教师、学生家长相结合,形成合力,推进研究。

(4)有序展开,重点突出,分步推进原则。研究工作分准备开题、前导性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总结结题四个阶段,层层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可能涉及不同的年级,每个年级突出一个重点。

七、研究策略

1.“三个融合”的教育管理策略。“三个融合”指德育与智育、德育与生活、认知与情感的融合。根据管理心理学的正效价值论、心理需求论、主体作用论、发展动力论等原理,把实践研究的重心放在营造和谐环境,以人文关怀激发教与学热情,提高管理效能的基本途径、方法和实施策略。

2.“四个自我”学生自主教育的德育策略。“四个自我”指在学生中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自主教育活动。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整合学校现有心理教育资源,以“十心”教育、“四情”教育为突破口,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寝室文化建设、学科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建设备考文化,为学生营造人本、健康、和谐的良好心理环境氛围的策略、途径和方法。

3.“五大系统”指导下的“学案导学”策略。“五大系统”指认知系统、情感系统、人际交往系统、信息传输与转换系统、课堂管理系统;“学案导学”实施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换位思考、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学评教”,开展“学案导学”实验,探索在高三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途径和方法,以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的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

4.“一中心两板块”的心理体验策略。“一中心”是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为中心;“两板块”:年级学生心理协会、各班学生心理委员为一板块,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普及和教师团体心理辅导为一板块。根据高三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理论、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策略、途径和方法。

5.过程“育心”策略。从高2007级起,我们在高三开始运用心理学原理和知识,在年级管理中广泛征求教师意见,讨论制订年级管理的各种规范,并在以后的几届高三中修改完善,形成高三年级管理、班主任工作、学科教学和学生学习心理辅导等活动的实施方案、规程,达到过程“育心”的目的。

6.教学“育心”策略。设计出《课堂育心规程》《教学教研育心规程》等,以促进教师更加关注自己在课堂的行为,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言语、行为等。注意自己的不良情绪的化解,不将不良情绪带到课堂上。注意对自己的教态的控制,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走到学生中间,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回答学生问题时注意自己的语言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注意板书的规范,以便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示范。在教学中更加注意对学生的鼓励性评价,概括性评价要恰当。加强课堂中师生的互动互研,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

7.课堂“育心”的学习策略。通过四年多的反复研究、实践、再实践、研究,要编制出高三学生预习规程、听课规程、笔记规程、作业规程、建档规程、复习规程、考试规程、诊断反思规程等系列课堂育心学习规程。设计出“我适应高三了吗?”学生调查问卷、“高考前45天教育教学管理调查问卷”等课题研究调查问卷,对高2006~2011级6届高三学生的问卷调查、统计分析过程中,为年级管理和高三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等方面,提供第一手资料,使高三的管理、教学和德育工作有较强的针对性、有效性,逐步形成“战胜自己、遵守规则、掌握技巧、决胜高考”和“掌握方法、学会学习”的高三备考规程。

8.“真心育人、真情育才”的人本德育策略。一条主线——渗透心理教育的德育主线;两种教育——养成教育、自主教育;三个载体——课堂教学、“四情、十心”活动、“育心”文化环境。特别是毕业生节、成人节和励志教育活动、“决胜高考、百日冲刺”誓师大会等富有校本特色的举措,有形式、有内容,既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又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有效培育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9.“小组合作、互助共进”的学生自主管理策略。按照学生自愿组合与班主任调配结合的原则,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长竞聘上岗,每个组员都是一门学科的科代表,实行岗位轮换。小组各岗位与班长、学习委员等岗位进行对接式管理。组内合作、互助共进的自我管理机制,有效地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大效益。

10.“寄语引领、活动推进”的备考策略。从高2007级起,每届高三年级都始终坚持每周写做人、做事、生活等方面的激励性寄语,班集体以寄语为载体开展主题班会活动。围绕“弘扬传统文化,开展‘十心’教育”,在“适应高三、拼搏高三、决胜高三、赢在高考”四个阶段中,年级组、教研组、班集体要有月初的计划设计活动、月中的反思活动、月末的总结评比活动。每班要有班集体绝大多数成员认可的、展示班集体特色的班名、班训、班歌、班级口号、班级精神、班级愿景等,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班集体始终处于激情拼搏、奋发向上的氛围之中。

11.和谐团队的构建策略。努力构建平等信任、全员参与、情知相融、育心育情、共同发展的和谐教研组、和谐班集体教师群体、和谐家校关系。

和谐的教研组:加强教研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育心文化建设,努力做到课程内容活动化,研究内容主题化,研究问题课题化,研究行为制度化。

和谐的班集体教师群体:加强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交流、沟通与协调,突出阶段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总结过程与方法、交流经验与教训,起到凝聚人心、提升人气、促进人和的作用。

和谐的家校关系:家长是宝贵的教育资源,没有家长支持,学校难以发展。要重视对家长教育的指导和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通过“六个了解、六个帮助、六个配合、六个克服、六多六少、六个好”六个六的方式,实现家长与孩子、家长与老师的和谐共赢。

12.“创先争优、榜样激励”的评价策略。围绕“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文明礼貌、自觉自律、目的明确、态度端正、兴趣浓厚、学法得当、身心健康、注重过程、突出效果”十二个方面,建设育心文化。初步形成创建文明班集体、先进班集体的评价方案,包括学风示范班、班风示范班、星级寝室示范班、和谐示范班、文化建设示范班、课间操示范班和小组合作学习示范班等内容,较好地形成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心理场”,变外在的期望为学生内在的驱动力,引导高三年级学生积极、主动、勤奋、上进地去优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以良好的学习状态投入紧张的复习活动之中。

八、研究成果和效果

本课题研究的最大收获是,我们在学习—研究—实践,实践—研究—学习的往复过程中,逐步按照教育国际化和《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的要求,以及社会转型期和特点,审视高三管理与教育教学,思考人的培养问题,不断转变观念,改革创新,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锤炼高尚的意志品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下面就认识成果、技术成果、物化成果、实践成果四个方面概括本课题研究的收获。

1.认识成果

(1)育心与育德融合。在高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从单纯的心理健康教育到心理教育再向“育心”文化的转变,也是探索学校育心与育德融合新路径的实践。

(2)育心与育智融合。在高三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推动健康、安全、高效的课堂建设,初步实现育心与育智的融合,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助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3)育心与成长融合。高三学生面临的不仅是知识的竞争、能力的竞争,更是心理素质的竞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得益最大的也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克服、减少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还能够防范学生成长过程中产生新的心理问题,增加信心和勇气,正确地面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4)育心与发展融合。在高三年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助于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从而塑造良好的个性,发展健全的品格。它同样有助于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成熟、潜能的开发,使之获得最大限度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无法涉及的某些方面,成为育心与发展融合的德育工作新举措。

(5)育心与备考融合。适时、恰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辅导能及时解除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各种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帮助学生摆脱困境,恢复信心,提高学生成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较准确认识自己的实际水平,确定适度的目标,能以良好的心态保持学习积极性,避免了以往成绩较差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自卑、厌学以致自暴自弃的现象发生。有了良好心理品质,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在高考中发挥最佳水平,当然也有利于学生坦然对待失败,及时调整心态,从困境中走出来。

(6)育心与职业选择融合。开展高三心理健康教育,将更有效地增强学生复习备考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应试能力,大面积提高升学率。要想学生有健康的心理,教师必须加强提升包括心理知识在内的专业化水平。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转向,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与主观要求,适应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创造性的培养。学生只有以良好的心态和个性品质迎接高考的竞争,才能发挥各自最佳水平,达到预期的目的。

2.技术成果

(1)管理育心的五大要素:和谐的师生情感;民主的管理制度;共进的学习氛围;共享的拼搏精神;共赢的团队愿景。

(2)课堂育心的“三个到位”“五变五让”“五讲五不讲”。

三个到位:提前做好自己的心理准备,把自己的心情调适到位。提前1~2分钟到达教室候课,课题板书和要求到位。提前督促学生做好教室场地的布置工作,整理环境到位。

五变五让:变课堂为学堂,变听书为读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变以讲为主为以导和练为主,变知识积累为知识生成和知能提升;让学生自己观察,让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自己表述,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自己总结。

五讲五不讲:讲规律、讲方法、讲技巧、讲题型设计,讲产生错误的原因。学生能说对的不讲,学生能做正确的不讲,学生能自学的不讲,学生能研究出来的不讲,学生能悟出来的不讲。

(3)课堂育心学习模式。运用“激愤需求、自主探究、师生互动、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我们设计并实施了“三维七段”单元教学模式,它包含“三维学习”“七阶段单元”等要素。

3.物化成果

(1)高2006、2007、2008、2009、2010、2011级学生《我适应高三了吗?》心理素质问卷调查及数据和分析报告。

(2)《高三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方案》。

(3)《高三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方案开题报告》。

(4)《高三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方案阶段总结》。

(5)“高三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系列资料集:《赢在高考》《追求卓越》《守望高三》《收获高三》《两个突破》《三个增加,十年献礼》。

(6)教师撰写的课题研究论文数百篇。其中有4篇发表在全国性刊物;有5篇发表在省级刊物;有8篇获省论文评选等级奖;有21篇获市级论文评选等级奖;课题组参研教师上县级课题研究课 15节;市级课题研究课4节。课题参研教师有26人,获县级赛课等级奖;有9人获双流县学科带头人、名优教师等各类荣誉称号。

(7)高三育心管理、育心课堂工作经验总结材料。课题主持人闫翼明先后在雅安市的区市县教育局长、各高中学校校长会议上,在双流县中小学副校长、教管主任培训会上分享育心管理、育心课堂成果,先后作了“1%的希望,100%的努力”“培育‘育心’文化,构建和谐校园”的大会专题报告。还先后在电子科技大学网络学院、四川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广元市剑阁中学、双流县黄龙溪学校等地进行了与课题有关的讲学。

4.实践效果

(1)实现了学科教师群体和班级教师群体、师生关系、家校关系、高三年级的和谐,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创造性。例如每个教研室(组)都有自己的教学理念、组训和文化建设愿景;有大家共享的教育资源;有基本的教研制度。每周一次的教研组活动,成为学科教师集体研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最佳机遇;间周一次的班科联系会,成为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交流、分析学情和班情的固定形式。在高三工作的老师们最大的感受就是:工作虽然苦和累,但心情是愉悦的,生活是幸福的。高三学生们普遍感受是:在华阳中学学习是幸运的。学生家长们最大的感受是:选择华阳中学是明智的。

(2)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有效“检修”和维护。每次大型考试前都有备考指导,考试后都有备考反思和因考试失利的学生的心理辅导。由此,提升了学生应试能力,大面积提高了高考升学率。在我校主要生源质量并不高的背景下,高考本科上线人数逐年稳步提高:2006年633人,2007年713人,2008年860人,2009年942人,2010年1022人。

(3)有力助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本课题的实践研究历经四年多,参与教师有5个年级,几乎所有高中教师都参与了本课题的实践研究,由此产生了许多管理、德育、教学、科研的骨干。在研究周期内,课题组成员产生了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成都市特级教师各1名,更多的教师成为了学校各科研课题的主持人或主研人员。

九、课题研究的后续方向

1.让更多的教师明确教学活动包括学生的认知活动、伦理活动和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活动。学生的动机、态度、兴趣、意志等的提高,不仅是教学的任务,也是赖以进行和提高的基础条件。加强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力求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运用心理学原理和心理辅导原则,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殊性及个体成长过程,教书育心。

2.学生许多心理问题并非在高三形成,而是几年甚至十几年积累所致,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自我意识、学习心理、考试心理、职业指导,还有更丰富的内容,如性格教育、耐挫力培养、人际关系指导、性心理卫生教育及情感、情绪等。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列工程,应有针对性、有计划、有步骤地丰富高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做到省时高效。

3.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所以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获取信息。进一步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把业已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实践策略落到实处,采取专题式、主题式、问题式研究方式,将实践研究策略分解到高三管理、教育、教学等各个环节,同时开展心理辅导、学习心理训练等活动,有效提高高三学生的心理素质,并根据实验研究,形成一些具有一定水平和研究价值的研究成果。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又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必要手段,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不可代替的积极作用。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研究还有待深入,以期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以理论指导实践,使这项工作渐趋成熟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基[2002]14号

2.《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02-13)中发[1993]3号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年)

4.陈安福. 课堂管理心理[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

5.陈安福. 教育管理心理学[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6.陈安福. 中学心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张大均. 教育心理学[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8.章志光. 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9.李 森. 教学动力论[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0.郑和君,邓京华. 高中生心理学[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1.刘旭,顾颉,胡燕. 一线教师教育科研指南[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课题负责:闫翼明

主研人员:王本书 宋玉平 羊国安 杨才纬

     肖觉民 王代全 谢永平 杜尚兵 廖银军

执  笔:闫翼明 宋玉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