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的心理调治处方

的心理调治处方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异食癖是儿童期不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多发生于1岁半至6岁的儿童,男孩比女孩多。导致儿童异食癖的原因主要是心理因素,是一种心理失常的强迫行为,往往与家庭环境的异常状态有关,如失去母爱、营养失调等。儿童异食癖的表现其基本特征是异食,好吞食不可食用的物品。儿童异食癖的危害并不在于这种行为的本身,而是在于儿童吃下去后对其身体的影响。正强化法常被应用于治疗儿童异食癖。

十六、异食癖(嗜异症)的心理调治处方

异食癖又称嗜异症,是指儿童喜欢吃一些普通人不能进食的东西,如泥巴、沙石、毛线、头发,等等,而且对异食感到快乐,不吃感到不舒服。所以患有异食行为的儿童一旦被发现阻止后,还常常偷偷吞食。

1.产生的原因

异食癖是儿童期不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多发生于1岁半至6岁的儿童,男孩比女孩多。导致儿童异食癖的原因主要是心理因素,是一种心理失常的强迫行为,往往与家庭环境的异常状态有关,如失去母爱、营养失调等。孩子刚出生时,对客观世界的了解最直接、最主要的途径是嘴,稍大一点后,仍喜欢拿到什么东西就往嘴里塞。此时若无人照顾、制止,任其发展,便养成了这种习惯。另外,这与儿童体内缺乏某种营养物质也有关,如缺铁、缺锌等。

2.主要表现特征

儿童异食癖的表现其基本特征是异食,好吞食不可食用的物品。对较小的物品就吞食到肚子里去,对于较大的物品或较硬的物品就用舌头舔吃或放在嘴里咀嚼,而且不听人劝阻,常躲在一边悄悄吞食。儿童异食癖的危害并不在于这种行为的本身,而是在于儿童吃下去后对其身体的影响。由于吞食的异物不同,造成的并发症也不同。如吞服石头、头发、布块等可造成肠梗阻;吞食大量的黏土会导致贫血及缺锌;吞大量泥灰和金属品会产生重金属中毒;吞食粪便等污物可造成寄生虫病,等等,严重者甚至会危及儿童的生命。

3.调治方法

(1)控制环境。在婴幼儿活动的场所尽量不要摆放那些外形、颜色吸引儿童又易中毒或导致机体损伤的物品,如颜料、粉笔等;不要买过小的橡皮擦或塑制玩具,因为儿童在玩时免不了要用嘴去咬,有时咬下部分吞入肚中,有时则整个食吞下去;切忌玩具食品化,食品玩具化。若玩具做得像某种能吃的食品或食品做得像玩具,易唤起儿童的食欲和将玩具、食品混淆,而将玩具当食品误食。

(2)认知治疗。从儿童的行为表现态度中,可以看出儿童对该事物的认知情况,一定的认知对应着一定的行为。因此,要改变错误的行为,首先要考虑的是改变其错误的认知。预防和治疗儿童异食癖,仅仅是控制环境是不够的,特别是儿童三、四岁后,随着活动能力的增强、活动范围的扩大,控制环境就更难了。这时,家长应向儿童进行认知教育,明确地告诉孩子什么东西是不能吃的,并形象地描绘一番吃了以后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只有当儿童对异食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才会改掉异食症这一坏习惯。

(3)正强化法。正强化法是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而设计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是指对一个行为给予奖赏,以增加该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被用来作为奖赏的强化物称为正强化物,一般有实物奖赏:如食物、玩具等;社会奖赏:如表扬、鼓励等;活动奖赏:如游戏、看电视、去游乐场等。正强化法常被应用于治疗儿童异食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