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采访的指导思想

新闻采访的指导思想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闻采访是记者主观认识客观、发现和收集新闻事实材料的调查研究活动。因此,新闻采访应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为指导,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的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注意克服唯心主义的先验论与形而上学。“张君犯罪团伙”是我国建国以来罕见的特大杀人犯罪团伙。以张君为首的具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拥有大量杀伤性武器和丰富的犯罪经验,成员多达20余人。我们的检讨绝不为张君团伙开脱罪责。

第二节 新闻采访的指导思想

新闻采访是记者主观认识客观、发现和收集新闻事实材料的调查研究活动。因此,新闻采访应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为指导,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的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注意克服唯心主义先验论与形而上学。

记者出去采访,首先应该细心地观察、全面地了解各种情况,然后根据所获得的这些材料,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作一番深入的分析研究,要避免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机械地找一些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过去,在我们的新闻工作中曾有过这样的错误:反“左”运动来了,记者就下去专门找那些反“左”倾的事例,来证明反“左”的正确和英明;反“右”运动来了,记者又下去专门找那些反“右”倾的事例,证明反“右”也是完全正确的。历史已经给我们提供了惨痛的教训,证明这种“剪裁”新闻事实、借助“客观”来表现“主观”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它给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相当大的危害。

具体地说,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指导下,记者的新闻采访应重视培养以下几个观点:

一、求实的观点

要培养求实的观点,记者首先应摆正新闻与事实的关系,两者不能颠倒。事实在先,新闻在后。人类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所发生的各种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新闻,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离不开事实。从内容上来说,新闻必须是以事实为根据的真实的信息;从形式上来说,新闻必须用事实说话。如果没有事实,就称不上是新闻,如果新闻背离了事实,那新闻便成了谣言。事实是客观存在的、自在的东西,是第一性的东西,而新闻是第二性的、派生的。这就要求我们记者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和规律来认识事物,切不能主观随意地去“改变”新闻事实。

1.要有实事求是的勇气

记者作为时代变革的忠实记录者、革命思想的宣传者和传播者,应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敢于坚持真理,树立高度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

1970年1月5日凌晨1时0分37秒,云南通海发生7.7级大地震。截止到当年12月31日该地区共发生2级以上的余震1225次。受灾波及面积达8800平方公里,造成通海、峨山、建水、玉溪等7县15621人死亡。震中通海最为惨重,全县死亡4426人,占当时总人口的2.64%。许多自然村被夷为平地。在震中区域,有的村仅剩下两三名妇孺,幸存者在极度惊恐中欲哭无泪。《通海大地震30年后解密,我们拿什么告慰亡灵》(2000年1月12日《中国青年报》第8版)上说,通海大地震的死亡人数仅次于唐山大地震,是20世纪中国百大重灾之一。然而,就是这样一件关系到上万人身家性命的大灾难的死伤人数和损失情况,直到时隔30年后的2000年1月5日才向外界披露。当时的一些媒体所报道的也是一些不痛不痒的东西。地震发生4天后,《云南日报》才刊登了新华社的一则消息,它的内容如下:

“新华社昆明8日电1970年1月5日凌晨1时,我国云南省昆明以南地区发生了一次7级地震,受灾地区人民在云南省和当地各级革命委员会的领导下,在人民解放军的帮助下,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正在胜利地进行抗震救灾工作。

……广大革命群众豪迈地说,有毛主席的英明领导,我们什么困难都不怕;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我们奋发图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定能够夺得抗灾斗争的彻底胜利。”

通篇报道中没有一处涉及到地震给人民带来的损失,都是一些空话、套话。这件事给我们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教训都是深刻的。作为一名记者,作为一个时代变革的忠实记录者、革命思想的宣传者和传播者,我们必须具有实事求是的勇气。

2.敢于采写热点和难点

对新问题、新情况以及没有定论的事物,敢触敢碰,善于观察和思考研究;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发出不同声音。在这一点上,《南方周末》有关张君的报道值得我们借鉴。

“张君犯罪团伙”是我国建国以来罕见的特大杀人犯罪团伙。以张君为首的具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拥有大量杀伤性武器和丰富的犯罪经验,成员多达20余人。从1993年4月20日至2000年9月1日,他们精心策划、明确分工、默契配合,先后共同实施抢劫、故意杀人22次,致28人死亡,20人重伤。

对于这样的重大事件,我们所看到的各式各样的报道,无非是对“张君犯罪团伙”的谴责和对受害者及其家属的安慰。然而《南方周末》的记者并没有落入这一“俗套”,而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采写了一篇《一个极端暴力集团的成长》(2001年4月19日《南方周末》)。在这篇报道的编者按中写道:

张君团伙的罪行固然来自他们内心邪恶的滋生、人性的丧失,但是任何个人同时又都是社会人,他们的行为并不孤立地发生。为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社会必须对此做出深刻的检讨。

我们的检讨绝不为张君团伙开脱罪责。谁也不可能为这些杀人狂魔开脱罪责。我们的目的正如该案的主诉检察官在法庭上所呼吁的:“惩治犯罪是十分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防止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在这篇文章中,几位记者先以“从种田到买枪”、“从打工者到杀人犯”介绍了张君犯罪团伙的几名最主要成员——张君、李泽军、陈世清、赵正洪等人是如何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的,随后,笔锋一转,从社会角度对这一事件进行了反思。

3.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保证采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记者更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以事实为准绳,杜绝“有偿新闻”。新闻记者是为人民提供精神粮食的人,是社会舆论的导向。商恺老师曾说:“记者经常活动在社会各个领域,人们把你看作是报纸编辑部的代表,千万双眼睛注视着你,不但听其言,而且观其行;不但从大处监督你,而且从小处也监督你。因此你在社会生活中,时时处处要擅自检点,严以律己,努力做一个合格的优秀的新闻记者。”(《中外记者经验谈》,第184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实施新闻工作的过程中,应以事实为准绳,从事实的原貌出发,不受各方的影响。

二、辩证的观点

事物本身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又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因此,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就要求记者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一分为二,既要看到问题中矛盾的一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另一方面,防止“一刀切”,避免绝对化。邓拓同志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新闻工作》一文中指出:“为了正确地完成新闻报道任务,新闻工作者不能不努力加强自身的思想锻炼和修养,这就是要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即唯物论辩证法,去观察一切事物,并加以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做出正确的报道。”(《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选》,第69页,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

1.正确选择事实,力求客观、公正、全面

新闻采访要求我们从客观实际出发,去认识事物,把握事物,而不能“先入为主”,用主观设想的“框框”去硬套客观事物,当然也不能机械地去找事例来证明自己原先定好的“框框”。在选择新闻事实的过程中要力求客观、公正、全面。

在这一点上我们尤其要注意避免重犯“片面性”的错误,在做报道的时候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这些都是不可取的。由于记者的片面性给新闻媒体带来的“尴尬”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20世纪80年代初期,作为改革先锋的浙江省海盐衬衫厂厂长步鑫生名声大振。这时有一位记者报道他的时候说,步鑫生顶着四种阻力,披荆斩棘打开了改革之路:对下——不怕后进群众吵闹,对上——不怕领导的压力,对外——不怕社会上的闲言碎语,对内——不顾亲友的劝阻……全文3000多字,全是颂扬、溢美之词,没有一句提到步鑫生的缺点。

事隔几年后,步鑫生因为经营失败而被免职,处于没落时期,还是那位记者又写了一篇报道,说步鑫生“在成绩和荣誉面前不能自持,骄傲自满,粗暴专横,生活奢侈”,“现代化管理知识缺乏,决策错误,经营混乱,亏损严重”。还说什么步鑫生“把自己当成了政治家”,把一切责任都推到了步鑫生一个人的头上。在对这个问题的处理上,《人民日报》高海浩的报道却值得我们借鉴。他把步鑫生的失败和群众对他的议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予以客观报道,写出了《一人沉浮,千人评说——步鑫生被免职后的种种议论》。报道见报后,在浙江乃至全国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不少人打电话到《人民日报》的编辑部说:“你们客观公正地看待步鑫生的沉浮,讲了公道话,澄清了人们的思想混乱……你们为一大批企业家搞改革壮了胆!”

2.从事物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中观察、分析,抓住本质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世界,任何一种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它必然和周围的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要从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进行观察、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这一点在抓反映社会阴暗面报道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很多记者对有关社会阴暗面的报道,就某一个个案来说,或者单独就这一事件本身来说是真实的,然而把这些事物置于整个社会中来看,却有可能造成“整体失实”,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这些记者没有能够从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来分析,而仅仅是将某一事物作为孤立的个体来考虑。其实,作为我们整个社会来说,阴暗面的东西总是少数,更多的是令人振奋的新景象、新风气。新闻媒体作为整个社会生活的传播机构,它所反映的必须是我们整个社会的全貌。因此记者在采写报道的时候要把眼光更多地投向我们社会中光明的地方,这才是我们的主流。在处理社会阴暗面的时候,记者需要时刻提醒自己:这仅仅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暂时的一些不和谐的地方,这些都是社会生活的支流。

3.对新生事物做出合乎规律的正确判断

新闻媒体对于新生事物的介绍、传播、引导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现今的社会当中,新闻媒体的报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生事物的发展。一项新的科研成果得到了媒体的报道推广,会给社会带来可观的社会财富。关于安徽凤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报道就使得我国的农村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然而,媒体的引导作用是以记者能够对这些新生事物做出合乎规律的正确判断为前提的。否则,就会给社会带来危害,而媒体自身也会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在这一点上,前几年有关“水变油”的报道值得我们每一个记者深思。

1983年,有一个名叫王洪成的人,到处表演水变油的把戏,把一滴“神奇的药液”滴到水中后,水就能像油一样燃烧起来!不少人还真的以为出现了伟大的发明家。到了1992年底,一些报刊对王洪成大肆吹捧,说这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一个洪成时代到来了”。正是这些报道,吸引了数以百计的单位和企业向王洪成投入了巨额资金,企图得到他的神奇药方,卖油发财。然而几年过去了,任何效益也没得到,只剩下几万元一吨买来的所谓“膨化剂”(实际是肥皂一类的物质)无法处理,这原来是一个伪科学、假技术的大骗局!

水真的能变成油吗?其实只要有中学水平科学常识的人都可以回答:不可能。因为水是由氢(H)和氧(O)组成的,而油则是由碳(C)和氢(H)组成的。水能燃烧吗?也不能。因为水和二氧化碳是煤和石油产品燃烧后的终极产物,所以水和二氧化碳是最好的灭火物质。这样简单的道理,记者们不可能不知道,他们之所以还是写出这样的报道来,主要是因为对新事物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判断。

无独有偶,几年之后又出现了一个苏洪国,声称能使“酒变油”,并且还在2000年的“首届中国武汉机电国际产品博览会”上,一举拿下了2.8亿元人民币的订单,成为本届博览会订单最高的单项项目。发明人苏洪国教授正着手申报诺贝尔化学奖,力争成为我国获取诺贝尔桂冠的第一人。

然而,也许是媒体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相对而言,这一次许多媒体还是能够比较客观地对这一事物做出合乎规律的判断。像《北京青年报》在这方面做了一系列较为客观、冷静的报道,如《各方质疑“酒变油”》(2000年10月9日)、《苏洪国昨天在电话中回答“酒变油”时称“我当然该获诺贝尔奖”》(2000年10月10日)、《“酒变油”发明者从职务到成果全是假的,苏洪国终于露馅了》(2000年10月13日)等等。

三、历史观点

培养历史的观点,就是要求记者从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中去发现新闻,用发展的眼光时刻关注事物的变化过程和征兆,培养敏锐的头脑和强烈的好奇心;要善于了解事物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在纵横比较中深入思考,挖掘事物的深刻内涵。

世界的所有事物都是运动着的。运动是事物的本质属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只是相对的,静止也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面对运动的、不断发展变化的事物,如果我们不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而是用静止的、一成不变的眼光来看待、认识事物,那就不可能得到准确的、真实的结果。

近年来,党和国家的有关部门从领导干部队伍中挖出了不少蛀虫,然而,这些“领导人”在东窗事发之前,在一些媒体的报道中,却都是人民的好“公仆”,都有着“光辉”的形象。回想一下,当初我们那种过分的宣传、赞美,再看看现在这些人的下场,采写这些报道的记者难道没觉得有一点脸红、有一丝心慌吗?

这些人,当初所做的也许仅仅是他们人生中的一个“插曲”,这绝不是他们人生的全部。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记者在做各种报道的时候都要留有余地,坚持用动态的眼光,敏锐地展望事物的发展趋势。

四、群众观点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一个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和主导地位。我们作为无产阶级的新闻工作者,必然要坚持唯物史观,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决定力量,我们采访的主要对象是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的工人、农民、军人和知识分子。记者作为历史的记录者,要忠实地反映历史的进程,忠实地记录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过程,记录他们在推动历史前进过程中的种种丰功伟绩。

因此,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报道中突出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把他们的活动作为报道的主要目标和内容。记者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要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1.处理好人民群众和领导个人的关系

多宣传普通人,少宣传领导人。领导人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虽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推动者。在我们国家,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是为人民服务的。如果记者把太多的注意力集中在领导人的身上,就容易使领导人脱离群众,高高在上,同时也使得人民群众感到领导人离他们很远,不可企及。

2.处理好先进人物和周围群众的关系

先进人物的成长离不开周围环境,要把握好分寸,恰如其分地反映先进人物与环境和群众的联系,不可“把一人写成一朵花,把别人写成豆腐渣”,不能为了突出先进人物,而不惜贬低周围的群众。

3.处理好领导机关与基层的关系

即使上情能得以下达,也使下情能得以上达,不能光靠摘抄文件搞报道,“跑上头”与“跑下头”必须相结合。我们记者只有深入到基层,深入到群众中去,才能够采访到鲜活的新闻,才能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对于我们党和国家来说,他们也希望能够听到广大人民群众真实的声音,“下情上达”是新闻媒体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