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填补制碱工业空白的侯德榜

填补制碱工业空白的侯德榜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永利制碱公司于1924年8月初正式开工生产,人们盼望着早日见到中国碱。作为总工程师的侯德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侯德榜数年如一日,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奋力拼搏,充分显示了他的奉献精神。中国永利制碱公司的“红三角”牌纯碱,荣获大会金质奖章。侯德榜的壮举得到中外学者的一致称赞。抗战全面爆发,日寇看到了永利制碱公司的潜在价值,企图收买范

填补制碱工业空白的侯德榜

侯德榜,著名化工专家,我国化学工业的开拓者,闻名世界的制碱专家。他创造的“侯氏制碱法”,填补了中国制碱工业的空白。他在化工界的杰出贡献赢得了世界的荣誉,曾被选为英国化学化工学会荣誉会员,以后还被授予美国化学化工学会荣誉会员。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中央财经委员会委员、化工部副部长、重工业部化工技术最高顾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任,为新中国化学工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主要著作有《天然碱》、《四酸五碱》、《纯碱制法》、《制纯碱工业手册》等。

1890年8月9日,侯德榜出生在福建闽侯县的一个农民世家,字致本。幼年念私塾。16岁在姑妈的资助下,到福州英华书院就读,因成绩优秀被保送到上海闽皖铁路学堂学习。1913年,以10门功课全部满分的优异成绩保送到美国麻省工学院学习化学工程学,1921年获博士学位。侯德榜在美国艰苦奋斗八年,学业有成,报国之志更坚定。1922年,应范旭东先生邀请,他毅然放弃了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国到永利制碱公司工作。

侯德榜留美学习的是制革专业,而且在制革方面已经崭露头角那篇博士论文备受导师赏识现在他要放弃制革,另起炉灶,专攻制碱,开始他还有所犹豫。当他知道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碱业进行垄断,牟取暴利,人民无碱,只能啃酸馍为食的现实后,他定下决心,立志为中国人争一口气,制出中国的纯碱来,于是,就义无反顾地接受了永利制碱公司的邀请,踏上了回国归途。

1921年旧历年刚过,侯德榜就从老家福建匆匆赶到塘沽。侯德榜在永利公司的工地上与范旭东见面。范旭东对侯德榜早已望眼欲穿。现在碱场基建已经全面铺开,范旭东立即委派侯德榜负责建筑、安装、技术等工作。在风雨飘泊的旧中国要建立一个制碱工厂谈何容易。白手起家,很多工作都要侯德榜亲自出马。各种机器设备陆续到位,安装正在紧张缓慢有序地进行之中。蒸馏塔的安装十分费劲。蒸馏塔是用几个特大铸铁塔圈垒起来的,有30多米高,由上千个粗大螺栓加固连接而成。那时我国缺乏起重设备,安装全靠简单的机械和人工,安装工人又缺乏经验。侯德榜在现场指挥工人,齐心协力操作,把2吨重的蒸馏塔从地上慢慢抬起来,落实到位,一切安装就绪,他们又进入制碱的试车阶段。

永利制碱公司采用的是苏尔维制碱法。整个工艺流程所用的机械设备,节节相连,形成一个完整系统。全过程分为化盐、吸氨、碳化、煅烧、蒸氨等主要部分,各部分都在正常运行的情况下才能生产。如果有一个环节发生故障,整个生产就要受到影响。公司的技术人员没有制碱经验,对苏尔维制碱法也不清楚,要注意哪些问题,心中无数,因此故障频频发生。首先是蒸氨塔。试车开始,30多米高的蒸氨塔摆动起来,摆动幅度越来越大,情况紧急,侯德榜急令停车。经检查,原来蒸氨塔开车时,用了浓度较大的硫酸铵溶液,硫酸铵溶液和石灰溶液一接触,就出现硫酸钙沉淀,很快将溢流管堵死,发生故障。其次是进料的速度未控制好。他们调整了硫酸铵溶液的浓度并放慢进料的速度,再试车,这个环节的问题解决了。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这时煅烧炉结疤了,把送碱的绞刀咬住了。侯德榜很快就找到了事故原因,是重碱浓度太大的缘故。侯德榜命令把重碱浓度从20%降到10%以下,煅烧炉内结疤的问题得以顺利解决了。他们在试车过程中排除了无数次的突发性故障,经历了上百次的现场调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永利制碱公司制碱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永利制碱公司于1924年8月初正式开工生产,人们盼望着早日见到中国碱。碱终于生产出来了,但是白中带红,质量与洋碱无法相比。人们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作为总工程师的侯德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冷静的分析,这位化工奇才,很快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原来产品变红是铁锈所致。当使用焦炉粗氨水为原料时,其中含有硫化铵,硫化铵中的硫离子在整个制碱系统中运行时与塔器和管道的铁壁接触,可在铁器上长出一层坚固的硫化亚铁膜这层薄膜可使铁壁与介质隔离,铁被保护起来,碱就纯白了。现在改用盐水,缺少硫离子,只要在氨盐水中加入适量的硫化铵之类的盐,碱中的杂色就可以消除。经过实验,碱的颜色果然变白了。在生产的关键时刻,厂里的四台船式煅烧炉相继被烧坏了,生产被迫停工。经过技师们连夜检查终于发现,这四台炉子全是从美国买回来的伪劣产品。范旭东为了彻底解决煅烧炉的质量问题,特派侯德榜去美国考察。侯德榜在美国调研发现欧美各国制碱厂,全部都用回转型外热式煅烧炉,那种船式半圆型煅烧炉早已被淘汰了。侯德榜在美国重新设计,改用先进的回转型外热式煅烧炉。范旭东带领工程技术人员,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改革了许多工艺流程和操作技术,永利制碱公司的技术人员和工人们以极高的劳动热情,渴望着再次开车生产。

永利制碱公司于1929年6月29日第二次开车生产。这一天全厂职工沉浸在紧张而喜悦的气氛之中。一切准备就绪,开工、生产、出料。顿时,白似雪、细如面的碱吐珠泻玉般倾泻入袋。工人们情不自禁地捧起一把把白花花的碱,脱口赞颂到:好纯的碱啊!多纯的碱啊!纯碱由此而得名。范旭东、侯德榜那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心潮起伏,感慨万千……他们为此付出了多少辛酸,尝尽了多少人间的酸甜苦辣,整整干了八年才降服了这条流水作业的长龙。侯德榜数年如一日,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奋力拼搏,充分显示了他的奉献精神。用苏尔维法制碱在世界上永利是第三十一家,在亚洲永利是第一家。生产很快稳定下来,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日产量超过80吨,从此一举打破了英商的垄断,杀出了一条血路。

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为纪念建国150周年,在费城举行万国博览会。在中国产品的展览位上,一袋雪白的永利纯碱摆放在中央。袋的正面中央印的商标嵌在双环之中,立着的三角上方印有刚劲有力的“中国永利”四个大字,下方是“纯碱”两个大字,显然是国际甲级商品。中国永利制碱公司的“红三角”牌纯碱,荣获大会金质奖章。

侯德榜痛恨帝国主义的技术垄断,决定将多年心血研究写成的《纯碱制造》一书公布于世。1933年该书在美国出版,打破了保密70年之久的苏尔维法制碱技术的垄断地位。侯德榜的壮举得到中外学者的一致称赞。

抗战全面爆发,日寇看到了永利制碱公司的潜在价值,企图收买范旭东、侯德榜。他们斩钉截铁地说:“宁可给工厂开追悼会,也决不与侵略者合作。”永利制碱公司为了抗日救亡,保护中国民族工业免受灾难,决定迁到华西犍为县岷江东岸。为解决华西制碱原料的来源,侯德榜煞费苦心。盐在塘沽堆积如山,贱如沙土,而在华西盐价却相当昂贵。用苏尔维法制碱对侯德榜来说已是驾轻就熟了,没有问题。但是在华西盐价是塘沽盐价的几十倍,苏尔维法的利用率只有70%左右。如果再用老办法,每天不仅浪费许多食盐,也浪费了很多资金对不起劳苦盐工侯德榜与范旭东反复商量后,决定放弃老办法,另辟蹊径,寻找新的制碱办法。

19世纪后期,欧洲已经开始对苏尔维法进行改造。德国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924年,德国已经研究出察安法制碱。这种新法以碳酸氢铵和食盐为原料,可得纯碱和氯化铵两种产品,食盐的利用率达90%。此法虽然工艺不理想,但它的食盐利用率较高,对华西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侯德榜想搞清察安法,再设法改造完善之。为此他再次赴美考察,不久搞到了察安法专利说明书。针对专利说明,侯德榜决定对新法制碱进行全面试验。经过艰苦的探索,完成了察安法的基础试验,通过层层筛选,全部摸清了察安法的工艺条件。同时他还探索到不用固体碳酸氢铵作原料也可以生产的方法,使试验有了新的突破,取得了理想的效果。1941年3月15日,永利碱厂举行了表彰大会,把新的制碱法命名为“侯氏制碱法”。侯德榜这位勇攀科学高峰的勇士,并没有满足已取得的成绩。他认为新法制碱虽然比察安法有了很大的突破,但还不理想,他要寻找一种更好的制碱法,把制碱工业和合成氨工业结合起来,使制碱技术更加完善。侯德榜反复分析、探索和研究,经过500多次试验,分析了2000多个样品后,探索出一种与察安法完全不同的氨碱联合流程制碱新方法。它的特点是不用碳酸氢铵为原料,而是在盐母液中加氨,送进碳化塔,让碳酸氢钠结晶析出,过滤后将母液降温,加盐析出氯化铵。母液再吸收氨,进入碳化塔,不断循环使用,得到纯碱和氯化铵两种产品,食盐利用率达到96%,使原来无用的氯化钙转化为化肥氯化铵。1943年,中国化学工程学会一致同意将这一新工艺命名为“侯氏联合制碱法”。侯氏联合制碱法把制碱工业与合成氨工业有机结合起来,将制碱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侯氏联合制碱法为世界制碱技术谱写了新的篇章,在世界反响很大。1943年10月22日,英国化工学会授予侯德榜名誉会员称号。这是英国化工学会自1881年成立以来,获得名誉称号的第十二位有重大贡献的化学家,也是惟一的中国化学家。这是中华民族的荣誉,是中国化工史上最光辉的一页。同年,美国化工学会吸收侯德榜为该会会员。永利制碱公司在化工界有许多成就,中国化工界跻身世界,侯德榜功不可没。

新中国即将成立的1949年初,侯德榜还在印度指导工作,当友人转来周恩来给他的信后,他排除了种种阻挠,于1949年7月回到了气象更新的祖国,作为科学家的代表参加了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从此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恢复、发展新中国化学工业的崭新的工作中。为了祖国的化工事业的崛起,他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为适应我国农业生产的需要,根据国情,侯德榜不顾古稀之年,还和技术人员一道共同设计了碳化法制造碳酸氢铵的新工艺,为我国的化肥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侯德榜先生既是一名资深科学院部委员又是一位杰出的园丁,他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技术骨干。他们以侯德榜先生为榜样,为发展我国的化工事业鞠躬尽瘁

1974年8月26日,侯德榜在北京病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