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是一本书”

“我是一本书”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让我们的校园、孩子和老师都成为一本书,这就是我的追求。师范读书期间,曾被评为省三好学生。近年来,先后被评为浙江省教坛新秀、省优秀教师、宁波市首批名教师、市优秀班主任。2006年被评为浙江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现任宁海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金桥校区校长。杨老师这样要求自己,并一直为自己能成为精彩的语文书而不懈进取。“我”是一本书——2009年甬嘉名师论坛上,杨老师如是说。访谈中,谈及工作与家庭,杨老师一度哽咽。

“我是一本书”——宁海县实验小学杨春丽专访

教育,是一种熏陶,讲究环境的潜移默化;教育是一种养成,讲究细节的细致入微;教育是一个过程,讲究长期的浸润渐染。书,是最好的媒介物和催化剂。让我们的校园、孩子和老师都成为一本书,这就是我的追求。——杨春丽

杨春丽,女,1966年出生,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自1984年余姚师范毕业至今一直在教学第一线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师范读书期间,曾被评为省三好学生。近年来,先后被评为浙江省教坛新秀、省优秀教师、宁波市首批名教师、市优秀班主任。2006年被评为浙江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现任宁海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金桥校区校长。

她热爱语文教学工作,潜心语文教学研究,提倡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师生情感互动,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创造潜能。教学风格朴实、清新,在阅读教学中有自己独特的思考。能积极发挥名师的辐射、帮带作用,省市级送教讲座四十余次。她还带动一大批同行以师徒结对、民间带徒、伙伴研讨等形式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平时她努力进行着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的探索,致力于“校园阅读文化的构建”、“全程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得到省市专家的充分肯定。她注重书香校园的打造,倡导师生“在读书中成为一本本经典的书”,将指导阅读与引导做人相结合。主持的课题获省三等奖2项,市一二等奖5项。三十余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主编了省假日活动教材《语文主题读写(夏季版)》三册,《经典诵读》多册,一至三年级人教版、浙教版的《自主学习向导》十册。

杨老师,自信、灿烂的笑容;亲切、柔和的声音;小学低段语文教师特有的亲和力;很容易让我们的谈话变得自然、流畅。

访谈

笔者:杨老师,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采访。

杨春丽老师:你好!欢迎来宁海。

问:走进金桥小学,我处处感受到了浓厚的书香氛围。有人说“一个人的成长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您能不能说说哪几本书对您个人教学理念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答:《朱作仁语文教学研究文集》这是我从教五年后具有启蒙意义的教学理论书籍。那时我初涉教坛,虽然阅读起来一知半解,懵懵懂懂,但我喜欢尝试用书中的某些理论来指导、调节自己的教学行为。它引导我顺利地度过了教学的入门期,进入成熟期。《朱雪丹语文教学三十年》名师的风格、魅力深深地打动了我。特别是她的一个个成功的教学案例,是我借鉴、模仿的范例。《语文言意论》、《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让我进一步明白了“语文”是什么,语文课堂最核心最本质的任务是学习语言。

“语文教师,本身就该是一本精彩的语文书。”杨老师这样要求自己,并一直为自己能成为精彩的语文书而不懈进取。不管碰到什么困难,她从不放弃。身怀六甲的她,勇敢地站上了宁波市教坛新秀会教讲台,获得一等奖。在儿子嗷嗷待哺时,她啃下了大专和本科的课程。

杨老师爱买书,每次外出,人家逛商店,她逛书店。孔子朱熹、苏霍姆林斯基、布鲁纳、叶圣陶、于漪……这些熠熠闪烁在教育史上的名字连同他们的文集诗意地栖居在杨老师书架上。广泛涉猎,和大师对话,使杨老师的教育思想深刻又鲜活。为能时时呈现给学生鲜美而富有情趣的语言,她每天清晨坚持背教学语言,并分类细细准备导入语、评价语、教学活动组织语等。每堂课后,都小结反思写出教后感:哪一句讲得好,哪一句讲得不够好,还可以改说成……几年来,单就口语表达,杨老师写了上万字的笔记和心得。现在的杨老师,不管是上课、演讲、讲座,还是会议的即兴讲话,总让听者如沐春风。她的语言散发着人格、学识和智慧的魅力。

问:您觉得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应该具备哪些素养?如果只能列举三点,您觉得哪三点相对重要呢?

答: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具备一般教师的素养,比如起码的表达能力、课堂调控能力,而作为语文教师还应爱语文并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比如有良好的读书、写作的习惯,较强的阅读能力。会读书爱读书,有一定的文化品位。还要有较强的表达能力:表达准确、顺畅、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并有一定感染力。其次,要有灵活的应变调控能力:语文课堂不确定的随机生成的因素很多。教师要善于捕捉即时信息,有效地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再次,语文教师需要有激情,情感较丰富。如在课堂上能开怀大笑,有时会被作品感动得落泪,这样既能激发渲染课堂气氛,还能带领学生走进作品。

“让每位学生的语言、情感和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展”,这是杨老师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是杨老师对课堂教学艺术追求的真实写照。她带着研究的目光去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师生的情感互动,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逐步形成了生动风趣、自然平和的教学风格,呈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

问:一个成功的专业人员,往往都特别注意“取长补短”、“扬长避短”,能介绍一下您在这方面的经验吗?

答:我的缺点很多。特别是我自己的语文素养不好,作为语文教师,况且还是所谓的“特级”,深感惭愧和不安。但我做事认真、踏实,能虚心地学习,挤时间多读书、多积累,做到教学相长。在阅读教学上下的工夫较多,对“全程阅读”读写结合的探索较有兴趣,将指导阅读与引导做人相结合,让学生人人读经典之书,人人成精彩之书。

“我”是一本书——2009年甬嘉名师论坛上,杨老师如是说。她让校园目之所及、足之所涉、耳之所闻,处处书香袭人;她精选书目引导学生阅读,以多彩的活动强化学生阅读,以灵活的激励促进阅读,将指导阅读与引导做人相结合;她让教师在“实践—读书—反思—提升—实践”这一良性发展轨迹中不断提升素养,努力使教师成为一本博大精深的教科书。作为一校之长,作为一位优秀校园文化的引领者,杨老师不仅让校园成为一本精美的书,让学生成为一本精彩的书,让教师成为一本经典之书,更是让自己也成了一本回味隽永的书。

问:您在语文教学领域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并且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您有过低谷期吗?您是怎么克服困难走出低谷期的?

答:我很幸运,我的工作环境很好,我的成长过程也很顺利。所谓“低谷期”是相对而言的。记得在我从教十三四年以后,当时小高职称已评,教坛新秀荣誉已拿,在学校担任副教导之类的职务,杂务缠身,一度曾无心无暇顾及自身专业发展。但是学校经常选派去参加教研活动,每次走出学校这个小圈子,与他人进行交流后,深感自身不足,迫使自己看专业书,记教学反思,上研讨课等,不使自己掉队。平时能怀一颗平常心,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

访谈中,谈及工作与家庭,杨老师一度哽咽。这几年,杨老师的父母相继生重病住院,作为家中的长女,孝顺的她每天下班后要奔波于宁海与宁波两地。在医院,她给母亲梳头、洗脸、擦身和按摩,给父亲以宽慰。而父母入睡后,她就在床的另一头备课,写讲座稿子……整整一年多的时间,杨老师以钢铁的意志和女人柔弱的肩膀挑着多副重担前行,苦累自知,默默承受。在母亲病重到去世的那一年多时间里,杨老师没请过一天假,没迟到、早退一次。上级领导安排她承担的公开课、讲座、带徒等工作她没有推托过一次!这一切,如果不是深爱学校,深爱家人,又怎能做得到?

问:您个人觉得哪一个事件对您的专业成长(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答:要说最重要的事件,我想是教科研吧。无论是从选题到制度研究计划,还是实践到总结推广,每一个教科研活动过程都是一个学习反思的过程、一个探索创新的过程,也是我专业水平提高发展的过程。教科研不仅是我,也是教师们成长的良田沃土。

杨老师主持的省级课题《小学“全程阅读”的研究与实践》创建了“三合”、“三动”的“全程阅读”这一课堂教学模式,对省内外小语阅读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整个研究实施三种课堂教学策略,采用15种方法来完成,并组织编写了《小学生经典诵读》读本三册,《语文主题学习》读本三册,《同步学习、自主向导》练习册十一册。课题研究的成果先后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教学与管理》、《福建教育》等多家权威性学术刊物发表,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应。

问:您自己最满意的一堂研究课是哪一堂课?为什么?

答:四年级的《麻雀》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我的“全程阅读”教学理念。我认为中段年级的学生,语言发展初步规范,内部言语的心理机制也开始成熟。因此,可以将教学重点放到语段训练上,同时进行言语表达和语感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006年12月,杨春丽老师在中国杭州西博会上执教《麻雀》,力图体现“全程阅读”的理念,将阅读理解与阅读表达有机整合,凭借教材这个例子进行适当的语文实践,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将习得的语言来表达已被丰满了的内心世界。耳目一新的教学理念,精湛卓群的教学技艺,得到了省教研员、省特级教师协会秘书长滕春友老师、特级教师张化万老师等专家的高度评价和与会同行的认可赞同。

问:有价值的思考问题对你来说是一种责任,同时是一种乐趣。停止思考对你也许是一件很难的事。最近,您在语文教学方面,重点在思考什么问题呢?

答: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内容的选定是我仍在思考的问题。认为原浙教版的目标比较清晰,有一定的序列。平时我要求教师开学初就读通整册教材,了解整套教材的知识体系。最好每年做中考题,高考题。可以对照参考答案。

问:继承传统比摒弃传统要艰难得多,如果只能选择一个,您会特别强调继承和发展哪一个传统语文教学经验?

答:从读学写,读写结合这是传统的教学方法。阅读教学不光要教会学生读书,体会文章的人文内涵,还要学习运用语言文字。阅读教学无疑兼具指导写作的任务。那么读写如何结合?我认为应在积累多种言语范型的基础上,模仿迁移,创造性的综合运用。

问:目前是一个“多元共生、众声喧哗”的社会,每个人都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就您听到的而言,您觉得哪个观点需要引起我们年轻老师的警惕?

答:很多老师觉得新课程理念体现在课堂上更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因此,在阅读、作文教学时,经常听到老师要求学生“放飞心灵,展开想象翅膀”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如何“放飞”?如何“想象”?教师心中无底,教学目标定位不准,以致于阅读教学脱离语言文字这一凭借,凭空想象,失去了咬文嚼字的机会和乐趣。作文教学也如此,如我们有必要通过想象作文,培养学生想象力,丰富学生内心世界。但过多的进行想象作文,还要多用些所谓的“好词好句”,要求写得生动形象,优美感人,将文学创作的要求强加到学生的习作上。以致学生习作大话套话,内容空洞。我认为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记实作文的能力,要求客观真实地描述,用平实的语言把事情、人物写清楚,写准确。无论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水平,还是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来说,写实和想象至少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语文的学习不能脱离语言,不能脱离现实生活!

采访附记:采访中,谦逊的杨老师总是说:“是教育这片沃土孕育了我,是教育改革为我搭建了成长的舞台。我深深懂得,离开了这一切,我将一事无成。”带着这种感恩,她通过自己超乎寻常的努力走进了特级教师之列。短短的交谈,尚不能清晰触摸杨老师这本精美之书的精髓,但我们却能从中深深感受到了一种睿智,一种典雅,一种对书写精彩人生的不懈追求!

(访谈、撰稿平阳县鳌江学区黄少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