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班级走向班集体

从班级走向班集体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行政性是指班级是学校进行教学与管理的基层行政组织。班级成员与班级同时存在,班级不变,班级成员也基本不变。同一性是指无论平行班级间还是班级成员间都存在各种差异,但总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及要求是统一的。班级是建立和培养班集体的基础和条件。班级属于正式群体。认真做好编班工作,对于迅速形成良好的班集体,树立良好的班风、校风,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 从班级走向班集体

一、班级

班级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班是小学生学习与成长的直接场所。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主要是通过班级进行。为了健全班级工作,新中国建立以后不久,就建立了班主任制度。班主任既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教育者,素质教育的重要实施者,又是班级里所有任课教师的联系者,还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纽带与桥梁,是学校领导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得力助手。班主任工作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素质发展和成长。

(一)什么是班级

班级是什么?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理解。班级是学校为了适应和满足社会对人的培养和教育的需要,根据当时社会主客观条件,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和教学计划,综合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准、能力和性别、班额配置等要素编成的学生群体。班级一般是指将年龄相近、知识水平程度基本相同、有共同学习任务的同一年级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学生群体。班级是班级授课制的基本单位,它是学制的垂直组织(年级)与水平组织(班)和教学活动时空形态(课)的三维综合体。班级既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又是以儿童为主体,以社会化的学习和交往活动为特征的教育社会。班级是学生成长的天空,是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家园,也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

一个班级是一个集体,有着共同的追求与愿望,有特定的教师与学生,有相同的快乐与痛苦……在这个集体中,可以感受到同学之爱、师生之爱,体验到班级的归属感与荣誉感,明白集体的力量与个人的价值,享受班级的温暖与成长的快乐,真真实实地实现人的自我价值。

(二)班级的特点

班级的主要特点是具有行政性、同一性独立性。行政性是指班级是学校进行教学与管理的基层行政组织。班级成员与班级同时存在,班级不变,班级成员也基本不变。同一性是指无论平行班级间还是班级成员间都存在各种差异,但总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及要求是统一的。独立性是指班级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和学生的基层组织,绝大多数的教育活动是独立开展的。

为了更好地理解班级的内涵,这里有必要先了解“班”、“级”各自的含义:“班”表示的是一群人,即学生群体;“级”则表示学生的发展程度。“班”是一个横向概念,“级”是一个垂直概念。在班级授课制初创之时,由于同级的学生数较少,一个年级就是一个班,因此夸美纽斯“班级授课制”中的“分班”,实质上就是“分级”,在这里,“班”和“级”是同义的。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发展处在同一水平的学生数已不可能为一个班所容纳,“班”和“级”的意义开始分化。所以,班级的组建应该是先根据学生的发展程度划分级,再在年级划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数组建班,班级组建后进行培育与提高就形成了班集体。班级是建立和培养班集体的基础和条件。

(三)班级组织的发展

班级组织是历史发展的产物。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象范围的扩大和教学内容的增加,需要有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这样班级组织应运而生。16世纪,在西欧一些国家创办的古典中学里出现了班级组织的尝试,运用班级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总结了前人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并记录在其代表作《大教学论》中。这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此后,班级组织在欧洲许多国家的学校中逐步推广。

19世纪初,英国学校出现“导生制”。“导生制”就是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发展水平划分等级,对进度相同的儿童系统地开设科目,编制班级,实施同步教学;并且除教师之外,还配备“导生”,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与管理。这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一制度由于其经济而有效的特点,受到社会的欢迎,从而使班级教学的形式得到了发展。

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20世纪初废科举、兴学校之后,全国各地的学校开始采用班级组织的形式。随着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班级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二、班集体

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职责权利明确。班级属于正式群体。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等三个阶段。一个班的学生不是一群孩子的简单组合,而是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育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经过培育和提高,逐步发展成班集体。集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

(一)班集体组建

当学生走出家庭,去接受社会的教育和洗礼时,学校以及班集体的产生无疑是对这种需要的满足。但学校及班级对学生的接纳并不是混乱无序的,而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进行分类集结的,这些标准包括:年龄、学习成绩、地域。

1.班集体的建立

(1)以年龄为标准编班

学生的年龄反映了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一般来说,同一年龄的人身心发展程度处在同一水平。因而,同龄的学生爱好、志趣以及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水平都较一致,在一起容易交流,便于组建班级,共同学习,共同发展。

(2)以学习成绩为标准编班

指学校打破按年龄编班的传统,根据能力或成绩编班教学。

(3)以地域为标准编班

按地域编班,班主任便于了解学生,便于管理、指导。

按照年龄和文化程度对学生进行编级分班的制度,亦称学级编制。通常把年龄相近文化程度基本相同的学生编为一个年级。如果一个年级人数太多,则再分成若干平行班,这种班级编制叫单式班级编制。如果学生人数太少,单式班级编制不经济,则可把两个年级或两个年级以上的学生编成一个班,在一个教室上课,这叫复式班级编制。把全校所有不同年级的学生编成一个班级的学校,叫单班小学。

认真做好编班工作,对于迅速形成良好的班集体,树立良好的班风、校风,具有重要意义。编班时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注意年龄大小的搭配。平行班的学生在年龄上应该基本相同,超龄或年幼的学生应平均分配到各平行班。二是注意学习成绩好坏的搭配。一般应把知识水平和思想品德表现不同的学生,平均编入平行班。对一些有特长的学生也要平均分配。三是注意学生干部的搭配。如班长、大队长、中队长、学习委员、文娱委员、体育委员等要尽可能平均分配。四是各班人数基本相等,男女比例恰当。这样平行班条件相当,既有利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开展工作竞赛,也便于学校对班主任和教师工作进行考核。

【资料1-2-1】

美国的班级编排制度

美国学校的编班制度与中国不同。在中国,各班学生从一年级开始一直到毕业,除非有转学或“蹲班”者,往往一成不变。如小学一个班的同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在一个班。美国则不同,从幼儿园开始,每年都要重新编班,每个学生的老师和同学都调换一次。也就是说一个班有20个学生,一个学年完成后,从第二年开始全年级的学生进行重新组合,学生年年都要换班,都要结识新同学。这样小学生五年下来,前前后后大概和全年级每个学生都曾同学一场。虽然学生总是换班,但老师基本上是重复教同年级的课,一般不随班升级。

2.班集体的形成发展

班集体是班级组织发展的高级阶段。班集体不是自发形成的,它有一个过程,大致经过初建班集体阶段、班集体初步形成阶段、班集体建成阶段。

班主任作为班级主要管理者,工作是琐碎、繁忙的,然而做好班主任工作是一个好教师的标志,教师也能从中体验到做教师的快乐。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这样说过:“班级像一个大家庭,同学们如兄弟姐妹般互相关心着,帮助着,互相鼓舞、照顾着,一起长大了,成熟了,便离开这个家庭,走向了社会。”良好的班集体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形成良好的班集体,需要每一位班主任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

(1)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是集体的理想和前进的方向,在一个良好的集体中,奋斗目标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作为班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班主任要精心设计班级发展的目标。目标一般可分为近期的、中期的、远期的三种,目标的提出由易到难、由近到远,逐步提高。

在实现奋斗目标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每一个班级成员的自主性,一切“从我做起”,使整个目标实现过程成为“自我教育和提高”的过程,让学生从自律中体验自我奋斗的快乐和幸福,从而形成他们强烈的责任感。

【资料1-2-2】

班级一日常规

为了配合奋斗目标的实现,我和同学们一起研究了“班级一日常规”,主要涉及三个核心内容:早起半小时内作好学习准备;上课抓好学习,课间抓好休息;晚睡前结束所有任务。然后,把这三项内容具体为20小项,从“衣、食、住、行、学”五个方面进行自主管理,使班级奋斗目标尽快实现,学生形成团结向上的学习生活氛围。

(2)培养正确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要形成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级工作在其影响和制约下才能稳步发展,为此,在班级内部进行舆论的引导,结合学生对班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议论、评价,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不良现象人人抓”的风气。抓典型,树榜样,在班级中实行评比激励机制,形成互争互赛的竞争氛围,让学生通过竞赛看到自己的闪光之处,明白自己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养成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好习惯,并让所有的同学都明白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

(3)实行班级管理民主化、细致化

有句话说:“抓在细微处,落在实效中。”班主任工作只有细致入微才能使班级管理见成效,而在细致管理基础上还应充分发挥民主,班主任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管理,创设各种表现机会,充分调动全班每个同学的积极性,形成民主管理气氛,使学生自我表现心理得到满足,民主意识得到培养,管理能力得到增强,班干部既要有管理能力,又要有民主管理的具体行动。每个干部都要明白自己的职责,及时认真地完成每一项工作。因此可在学期初评出十位同学作为值日班长,充分让他们自主把班级管理好,他们会表现得非常出色。在班干部中,定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让大家意识到当班干部不是为了一时的光荣,应该更加以身作则,成为班级中各方面的模范。对于各方面不自觉的同学,请小干部和他们结成手拉手小伙伴,班干部进步的同时帮助这些后进生一同进步,这样效果会比较明显。班主任和同学也可以为这些干部进行打分、评比,为学期末的干部考核、评比打下基础。

(4)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

集体活动能发挥娱乐、导向、育人的功能,又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因此班主任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学校各项有意义的活动。在活动中,促进学生相互关心、尊重、理解和协作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每学期可根据学校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各项活动。活动将使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提高,将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学生对这类活动将乐此不疲、兴趣盎然。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喜欢上这个集体。因此每学期举行的主题班会,都能取得成功。在活动中,同学们充分发挥主人翁的精神,自己回家收集材料,分组研究汇总资料,自己排练文艺节目,自己制作道具,干得不亦乐乎。

根据班级教育活动的时间分布,主要由日常性的教育活动与阶段性的教育活动两大部分组成,所涉及的内容有主题教育活动、文艺体育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要有明确目的和要求,要精心设计活动内容,注意形式的适龄化,力争把活动的开展过程变成教育学生的过程。

(5)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学习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包括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生活准则以及一定的活动节律。

在建立正常秩序的过程中,教师要依靠班干部的力量,由他们来带动全班同学。班级秩序一旦形成,不要轻易去改变它,要不断让学生体验到正常的秩序对他们的生活学习所带来的便利与成效。

有人说:“要给人以阳光,你心中必须拥有太阳。”班主任是教育者、领路人,只要我们班主任心中拥有太阳,洞悉学生的心理,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我们的班主任工作就会做得更好,实现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我们的学生就会自尊、自立、自律、自强。只要班主任和全体同学同心协力,把握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航向,班级就会建设得越来越好。

3.班集体建设的原则

班集体建设工作必须遵守的规则,是班集体建设客观规律的反映。班集体建设的原则,对班集体建设工作起统摄的作用。

(1)促进学生积极发展的原则

班级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将儿童培养成“四有”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班集体建设全过程中的任何一项工作,利用任何一种方法,班集体建设中的任何一种环境,采取的任何一项措施,制定的任何一项规范,都要符合儿童成长的规律,其效果都要以是否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为检验标准。

(2)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①学生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直接指向学生的;②学生的素质状况是检验教育教学效果的最直接的标准;③教育教学必须切合学生实际才能有效;④学生身心特点及发展要求决定着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往往首先对学生提出某种素质要求,然后才有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相应要求。

由此出发,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的程度,学生自主的程度,学生自身对整个教育活动的影响程度。这些方面的程度越深,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实现的程度也越深。

因此,以学生为本位是教育活动的立足点,班主任首先必须确立这样的原则,从制定计划到确立教育内容和方式,都要努力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建立一整套的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和自主性,并能根据学生实际及时调整的班集体建设措施,这样的措施才是科学意义上的教育措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建设班集体的主人,班集体建设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3)民主性原则

在班集体建设中贯彻民主性原则,既是建设班集体的手段,也是我们的培养目标。民主应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热情参与班级事务的决策与管理、评议与监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主人翁责任感;有利于培养学生平等思想和民主观念,促进独立自主的人格的形成。班主任发扬民主作风,还有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成为班主任的得力助手而非对手,从而营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

贯彻民主性原则时要做到:①班集体建设要依靠全班每个成员的积极参加,让集体成员充分发表意见,由集体成员共同决策;②班干部要民主产生,班干部的作风要民主;③教育教学上要民主。在班集体建设中,应实行教育上平等讨论对话,以培养学生服从真理为准绳的民主思想作风,提倡教学相长,以活跃班级里政治气氛和探索科学的治学精神。

任何时候,光靠民主还不行,还必须有制度。制定一定的纪律制度是维护教育秩序的必要途径,而且制度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手段,是教育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同时,制度可以使某些教育活动格式化、固定化,形成常规,便于操作,即所谓的有章可循,从而避免教育的主观性随意性,并通过对这些常规的长期不断的实施,达到强化教育效果的目的。

班主任要将民主化与制度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班集体建设中,建立民主管理机制,实行班级小立法,使教育常规化,常规制度化,制度民主化。

(4)靠放心原则

在建设班集体的过程中,班集体、班主任、教师尊重学生和进行必要的指导、监督相结合,信任爱护学生和对其错误、缺点进行严肃批评相结合。在班集体建设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是辩证的统一。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当我们对一个人提出很多要求的时候,在这种要求里也就包含着我们对这个人的尊重。”在班集体建设中,贯彻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的要求有:①在尊重信任学生时,坚持严格要求,防止无原则的放任和迁就,在严格要求学生时,相信他们的力量和能力;②根据班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道德水准,提出合理、明确、具体、适度的通过努力能达到的要求;③在全班提出统一要求或奋斗目标时,同时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不搞一刀切,不强求一致。

(二)建设班集体的意义

良好班集体自身就是巨大的教育力量,它有着许多十分重要的功能。

建设班集体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班集体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集体主义精神的客观需要,是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基地。

(2)班集体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最佳环境,是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3)健全的班集体是教育后进学生的“最好教师”。

【案例1-2-1】

魏书生建设班集体的措施

优秀班主任魏书生老师非常善于带领学生选择建设班集体的措施。他所带的班级有一整套很完善的“班规班法”,根据现实问题做出的每一项新的规定(措施),都要有“承包人”去落实。有一次,班上出现了乱扔瓜子壳的现象,由此引出了一系列的“法律程序”。首先通过讨论,确定了零食的范畴,再分析吃零食的危害,最后民主讨论谁负责监督,而且表决通过。出现“违法”现象,就要罚写“说明书”,说明“违法”前后的过程、心情,今后怎么办等等。这些针对现实问题的措施的出台和落实,对学生具有实实在在的管理约束力,成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激励力量。

(资料来源:《中学班主任工作100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14~216页)

三、班主任工作

班级是班主任工作的对象,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建设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中的一项核心内容。

(一)内容和方法

1.了解和研究学生

班主任要实现对本班级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首先要全面正确地了解和研究学生。这是班主任教育好学生,做好班级工作的先决条件。从内容来说,要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了解学生的群体关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学习活动是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主要途径。可通过观察法、谈话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调查法和测量法等进行。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级各方面教育力量的共同任务和德育工作的重要目标和内容,也是班级德育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

具体表现在提出共同的奋斗目标、选择和培养班干部、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建立严格的班集体纪律、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上。

3.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所谓个别教育是根据本班每个学生的特点、兴趣、情感、需要和问题,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单独进行的教育,既包括对后进生的教育,也包括对一般学生和优秀学生的教育。

具体表现为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全面了解学生,有的放矢地做好教育工作;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个别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工作。

4.营造优雅的班级环境

构建有特色的班级物质文化,班级物质文化就是教室环境、布置等。构建班级精神文化环境,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灵魂,表现为一个班集体的班风、班训,以及可以通过班徽、班歌、班旗、班花、班级象征颜色、班级卡通、班鸟、班名等加以体现。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下,发动全班同学参与,增强集体荣誉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中,良好的班风是核心,班风的形成有它的阶段性。

5.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班级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影响学生成长的是多种因素。班主任要争取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的配合,调动各种积极因素。要协调本班所有任课教师的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教育力量;协调和指导班级团队的活动,这是班主任的责任;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积极争取家庭、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合力,这种教育力量是巨大的。

6.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班主任在制定计划时,要依据学校工作计划目标,依据本班的实际情况,依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出对该班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养成要求,制定出各项具体的活动计划以及措施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切忌计划与实施总结脱节,应以这些计划为准绳具体落实,及时总结、评价,肯定成绩,指出问题,必要时再作补充。

注意总结工作经验,以便不断地改进和提高。班主任工作总结是对班级工作的再认识,对下一步工作起导向作用。平时班主任要做个有心人,要注意积累资料,记载有关教育活动的情况,并撰写心得体会,以便在此基础上做好总结,这样会使自己不断改进和提高。

(二)从事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1.增强和巩固专业思想

师范生要认识班主任工作在小学教育工作中的地位、作用,明了班主任的职责、应具有的素质,并初步掌握班主任工作的原则和方法,形成从事班主任工作的初步能力。实践表明:新教师在班主任工作中,天天下班级,时刻和学生生活在一起,很快就能结下深厚的友谊。这种新的生活感受,常能使他们自觉和不自觉地树立起热爱教师工作的思想。

2.增强对教师工作的适应力

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规定,教学班是普通小学教育与教学的基本单位,学校里各项教育和教学活动大都是通过教学班进行的。教学班上通学校各处室、各科组,下连几十名学生和他们的家庭,旁及各兄弟班级和少先队大队部,既和学校领导、教师及职工发生关系,又和社会及学生家长发生关系。而班主任则是沟通各方面关系,协调各种教育力量的核心和组织者。所以,班主任工作对实现学校的教育计划,对组建班集体,对辅导学生学习,对促进学生思想进步,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长的培养,都能起到非同一般的作用。因此,班主任工作,其作用绝不仅是做几件简单而具体的工作,而是要全面了解教育工作的丰富内涵,掌握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各种渠道以及它们相互作用的规律,从而做好学生的全面教育工作。

3.培养从事班级管理工作的本领

班主任工作是十分复杂而又往往难以短期奏效的工作,这种工作只有“实践—总结—再实践”地向前推进。这种工作的特点,表明了班级工作的某种困难所在。

班级管理工作要求教师把所学的教育学、心理学和伦理科学等理论知识综合运用于实践中。新老师都会显示出自己的长处和暴露出自己的弱点。这对师范生在毕业前的一段时间里的学习,无疑是指明了方向;在担任班主任工作中会碰钉子或吃苦头,所以在班主任工作见习、实习等实践活动中,要仔细观察、认真揣摩、不断训练。

4.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班主任教师,要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并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威信,除必要的言教,还必须进行身教。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自身的模范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有人说,教师的模范作用是一种无声的命令,这是一点也不夸张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只有人格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从相反的方面论证了教师的模范作用,他指出:“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的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事实上也正是如此,由于班主任和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的影响也最直接,他所受到的监督也比一般人更多更严格。这就促使他们趋向高尚和完美,成为学生的榜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进行班主任工作,既是按教育目的对学生作出要求,同时也是把自己完全置于学生的监督之下,不断严格对自己的要求。

[问题讨论]

王老师是一位青年教师,工作热情非常高,他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他经常要求学生不要讲脏话;不要乱扔废纸……而这位教师讲课情急时,常常“笨猪”、“死脑子”不绝于耳。吸烟后,他随手将烟蒂抛在课桌下面……教育后的班级会怎样呢?虽然王老师没少用嘴皮子,没少用各种惩罚手段,但是班上脏话、粗话连篇,纸屑杂物随处可见。王老师百思不得其解。

问题:请你帮助分析一下,王老师教育的班级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后果,做一名班主任应怎样教育学生才能有良好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