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画坛巨擘朱德群

画坛巨擘朱德群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父亲闲暇时常作画自娱,朱德群也随父画画,临习草书。为了创作这张巨幅油画,朱德群定购了专用的颜料,能保持100年不退色。在8个月的时间里,朱德群一步步完成了心中的一个宿愿——给祖国画一幅最大最美的画。在这幅音乐性的绘画中,朱德群使用了丰富的色彩和新异的形式表现了这个主题。

画坛巨擘朱德

朱德群,1920年生于安徽萧县白土镇(萧县原属江苏徐州府,1955年划归安徽省)一个具有文化修养的医生世家,萧县虽然地处淮北一隅,但素有修文习艺的传统。他的祖父朱汉山、父亲朱禹成世代行医,也都喜爱书画。父亲闲暇时常作画自娱,朱德群也随父画画,临习草书。家里收藏的书画作品,成为他的艺术启蒙教材。中学时,朱德群曾就读于石室书院(今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

img165

1935年,朱德群进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学习西画,当时的校长林风眠(1900—1991)为艺专网罗了极多的曾留学过法国的人才,而林风眠个人对法国现代画的喜好,更影响了艺专的绘画风格,这对朱德群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1941年的抗日烽火中,朱德群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在母校当助教。1944年任南京中央大学工学院建筑系讲师。1945年任教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1949年任教台北师大艺术系。1951—1955年任教于台湾师范学院。1955年他为追求自己的艺术发展而赴法国,并定居巴黎,从事绘画创作。

中国书画的表达经验很早就为朱德群的抽象创作奠定了基础,使他在从具象过渡到抽象的短短数年间,很圆熟地超脱具象的束缚,在画面构造出一个抽象的广阔空间,也使朱德群的抽象自然画深含中国文化的恢宏气度。

朱德群的绘画艺术中同时具有东方艺术的温婉细腻与西方绘画的浓烈粗犷,正是他融合中国文化背景与历史传承以及善用西方的绘画工具与技巧的具体表现。1955年,朱德群离开台湾远赴巴黎,开启了他的艺术创作之旅。随着岁月的流逝,朱德群的油画技巧已达到驾轻就熟的地步;他定期创作的水墨画也自然而然地催化出内在的表现力,各方面都达到了得心应手的地步。

朱德群是一位画家,可是他带给人们的启迪已远不止绘画方面。对于中学与西学的关系,人们曾争论了一个世纪。对此,朱德群感叹说:全盘西化说再好,不过只是一条文化链;雄心万丈要让中国文化领导21世纪世界潮流之说,也只有一条文化链;为何这么傻,不学学生命智慧,将两条链组合成能无限突变的双螺旋呢?

2002年夏,朱德群在吴冠中的陪同下,亲身感受了中国上海充满朝气的全新景象与国际化大都市的气质。他在对上海大剧院进行了实地考察后,欣然接受了来自申城的邀约——为庆贺上海大剧院的“五岁生日”创作一幅油画巨作。这幅巨制凝结了老人一生的心血与才情。朱德群为其创作了9幅小稿,命名为上海大剧院油画准备系列之一到之九,其色彩由浓烈渐趋细腻、和谐,线条也由简单渐趋流畅、成熟。为了创作这张巨幅油画,朱德群定购了专用的颜料,能保持100年不退色。画布也是从俄罗斯定制的,重达300多公斤,没有一个接缝。他还定制了作画用的电动升降机,每天在升降台上空中作业四五个小时。为了绘制这幅4米多高的巨画,年过八旬的朱德群每天拖着年迈的身体,在升降机上爬上爬下,常常上去画一笔又下来看看,找找感觉。这样上来下去,非常辛苦。在8个月的时间里,朱德群一步步完成了心中的一个宿愿——给祖国画一幅最大最美的画。

这幅暂名为《复兴的气韵》的画作,蕴含着华夏复兴的主题。朱德群喜欢古典音乐,在创作这幅作品的时候他一直在听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那种自然、抒情的旋律给他带来灵感。《田园交响曲》给人一种牧歌式的春天里繁华色彩的感觉,这种感觉与他对华夏复兴的理解和渴望正相吻合。朱德群相信,自然之美就像音乐一样,无需语言沟通,只要用心感受,就能描绘出心中的风景。在这幅音乐性的绘画中,朱德群使用了丰富的色彩和新异的形式表现了这个主题。

在法国这个艺术家辈出的国度里,朱德群的作品之所以得到法国乃至世界艺术界的推崇,正是因为他的抽象油画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中国文化内涵,在无形的画面上,融育着中国书法、诗词、乐舞的意境。即使把他的作品混放在其他人的抽象画作当中,我们也能轻易地辨别出这位中国文化孕育出来的法国画家的作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