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用网络圆自己的文学梦

用网络圆自己的文学梦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哈哈镜”就是这样一个在网络上圆了自己文学梦的例子。“哈哈镜”是这位仁兄的网名,今年27岁,南方人,从小喜爱文学。“哈哈镜”说自己是因为喜欢网络上的这种文学氛围才有如此创作激情的,并不是为了牟利扬名。因为有过以前的那段经历,“哈哈镜”以为是哪个网友和他开玩笑,没当一回事,继续在工作之余从事自己的文学创作。其实网络圆了的不只是“哈哈镜”一个人的文学梦,频频在书店亮相的网络文学书籍就是很好的证明。

第一节 用网络圆自己的文学梦

自从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在网络上一炮走红,网络文学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有的人认为网络文学只不过是将写在纸上的东西搬到电脑上送入网络中,只是载体发生了变化其它的还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而有的人则认为网络文学与以往的文学相比并非只是载体的变换,而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比如说词汇的独特性,表达方式的怪异性等。但不管人们是仁者见仁,还是智者见智,它已经出现并且以其无比巨大的包容性,给憧憬走上文学道路的人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舞台。因为,在网络上只要不是反动的、不健康的内容就不会有人来干涉你的创作自由。

哈哈镜”就是这样一个在网络上圆了自己文学梦的例子。“哈哈镜”是这位仁兄的网名,今年27岁,南方人,从小喜爱文学。求学过程中的繁重学业压力也没能让他放弃自己的文学梦,一直在暗地里苦苦练笔,一练就是十来年,因此文笔相当不错,颇见功底。但就是鲜有作品见诸于报刊杂志。想来也可以理解,毫无背景,而且又不愿意将自己的作品投向那些乱七八糟的刊物,自然要吃闭门羹了。

“哈哈镜”上大学时本来是想念中文系的,但经不住父母的软磨硬泡,最后念了个工商管理专业。大学毕业后,在北京一家广告公司谋到了一个市场调查的职位。由于所学专业非常符合公司的需要而且“哈哈镜”本人也非常敬业,因此很快就受到公司的重用,工资待遇也是一个劲地往上窜。“哈哈镜”安安心心在公司里呆着,并非只是看重优厚的待遇,重要的是在广告公司比较自由,而且由于工作的需要,接触网络的机会特别多。久而久之,对网络的迷恋程度达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好在工作之余公司对员工上网不会加以干预,因此“哈哈镜”每天在网上乐此不疲。反正不是花自己的钱上网,“哈哈镜”索性将自己的创作搬到网上进行。也就是在那时他给自己起了个“哈哈镜”的网名。

很快他就发现这正是自己一直在寻找而没能找到的一片乐土。这激发出他无穷的创作热情,有时一天能写好几篇文章。写好了以后就发到大的网站上的BBS上去,几乎每次都得到众多读者的好评。其中有一位热心的读者建议他建立自己的个人主页,这样影响力会更大一些。“哈哈镜”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开始筹划建立自己的个人主页。首先在网上申请了一个免费域名,然后开始制作网页。一边看书,一边请教公司的网页制作高手,经过两周的苦干,总算在网上有了自己的家。随后将自己创作的东西一股脑搬上去。刚开始,没有多少人浏览,虽说自己的酒香,但毕竟巷子太深,怎么办?“哈哈镜”费了一番思量,终于想出了一个好的点子:继续在以前常发帖子的地方贴文章,在每篇文章的末尾都附上自己网页的网址。这样既不花钱,又起到了打广告的作用。很快,计数器上的数字就一个劲地往上窜。“哈哈镜”这个名字也在这些爱好文学的人群中叫响了,俨然成为这个团体的核心人物,整天忙得不亦乐乎。接着,又有好心的网友建议他和出版商联系联系,看能不能将他的这些心血变成铅字。“哈哈镜”说自己是因为喜欢网络上的这种文学氛围才有如此创作激情的,并不是为了牟利扬名。真是应了那句“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哈哈镜”不去找出版商,出版商却找上他的门来了。在今年年初,突然有一家出版社给他来了一封E-mail,说是想和他商洽出版他的作品的事情。因为有过以前的那段经历,“哈哈镜”以为是哪个网友和他开玩笑,没当一回事,继续在工作之余从事自己的文学创作。没想到出版社竟然找上门来了,“哈哈镜”才相信这是真的。出版社说他们准备编一本网络文学的集子,已经看上了他的好几篇文章,问他同不同意出版。终于能实现自己多年的梦想了,“哈哈镜”自然是当即应允,当场就和出版社签订了合同。出版社还和他约定,以后有了新的作品可以直接和他们联系,至于报酬可以从优考虑。

当晚“哈哈镜”找了一帮网友痛痛快快地庆祝了一番,喝酒向来极有分寸的他开怀畅饮,醉得一塌糊涂,也许是酒后吐真言,他含混不清地说道:“我真是开心极了,十多年了,我一直在等着这一天的到来,多亏了网络,要不是有了它,我这一辈子也难得有这么一个机会,来,大家为网络干一杯……”

其实网络圆了的不只是“哈哈镜”一个人的文学梦,频频在书店亮相的网络文学书籍就是很好的证明。网络作为一片自由的天地,给许多青少年提供了充分展示个性、发挥创造力的机会。我们在教育中一直在提倡培养创造性人才,但真正给予创造性人才成长的空间却小得可怜。可以从这样一件事情中看出来笔者所言非虚。在小学升初中的考试中,阅卷者发现有数十份考卷的作文十分相似,从文章的结构到所引用的材料都大同小异。说是作弊吧,不太可能,因为这是作文,即使要抄袭也绝非短短几分钟能够完成的;说不是作弊吧,怎么又如此雷同。阅卷老师将自己的疑惑告诉了考试的负责人,负责人也觉得蹊跷,决定等到试卷拆封以后进行一次秘密调查。调查结果出来后,众人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作文雷同的考卷都来自一个学校,而且是一个老师教的。在考试前,为了防止学生作文跑题而影响学校的升学率,该语文老师将可能会考到的文章类型进行了归纳,在结构上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对所要使用到的材料也一一列举出来。结果在考场上,除了少数同学不按老师布置的去做,其余的基本上都是依葫芦画瓢,结果当然是如出一辙了。这位老师可谓用心良苦,可是他却没想到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的创造性被扼杀,这远不是高分所能够弥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