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帮助具有学习障碍的儿童保持行为矫正后的成果

如何帮助具有学习障碍的儿童保持行为矫正后的成果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例如,小刚是一名有学习障碍的学生,经过老师的矫正,他已经可以做到在上课的时候不随便拉扯前面女生的辫子了。此外,合理利用儿童的同伴关系也有利于儿童良好行为的保持。具有学习障碍的儿童也不例外,如果有同伴的支持,他们的良好行为和习惯将会维持的更加长久和巩固。比如,上文提到的对小刚阅读障碍的行为矫正过程中,

在改正了坏的行为,并且增加了好的行为时,家长都希望好的行为能够保持住。保持是指被矫正者跨时间的一种行为的耐久力,在行为矫正过程结束之后,个体在与矫正过程所处的时间不同而空间一样的状态下,呈现出了矫正后的目标行为或类似的行为,并且儿童能够随时独立地做出矫正后的目标行为,而不需要其他人的任何帮助。例如,小刚是一名有学习障碍的学生,经过老师的矫正,他已经可以做到在上课的时候不随便拉扯前面女生的辫子了。但是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他还是会欺负女生,因为他认为这时没有人可以约束、惩罚他的行为了。如果出现了这种行为,我们就可以说,矫正的效果没有得到保持。

下面教家长一些行为保持的方法。

★长时间的行为矫正

研究结果充分显示,在长时间坚持执行行为矫正计划后,即使是在计划停止后,目标行为也不会再恢复到计划开始之前的状态。也就是说,当矫正过程结束了,这时虽然所学到的目标行为会因为无强化物(或惩罚物)而出现减少的现象,但是也绝对不会减少到零行为。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态呢?有两种可能性。

在长时间的行为矫正过程中,个体既受到了强化物A(或惩罚物A)的影响,也从矫正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细节找到了新的强化物B(或惩罚物B),虽然强化物A已经在矫正过程结束后被取消了,但是在这个场景中,那个新的强化物B却仍然存在着。所以在矫正结束后,个体还是会有目标行为的出现。当然,由于矫正强化物的选择是经过矫正者精心挑选的,所以,强化物B不可能产生像强化物A一样强烈的效果。这样就产生了虽然目标行为消退了,但是还会存留一点儿的现象。

目标行为其本身就起到了强化的作用。比如,小刚在上课时的注意力总是不能集中。老师为了矫正他分心的行为,就使用了惩罚这个措施,即在小刚走神儿3分钟之后,立刻给予他做俯卧撑5个的惩罚。在惩罚进行了一周后,小刚的目标行为逐渐地消退了,注意力也慢慢可以集中了;他自己也发现在注意力集中后,上课效率很明显比之前好了,写作业时所用的时间也明显减少,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了,成绩也就随之提高,并得到了老师和家长的表扬。所以,即使矫正过程结束了,在没有惩罚物的时候,也可以自己集中注意力了。这是因为,注意力集中这个目标行为让他发现了对自己的好处,目标行为也就成为自然的强化物,而不必给予新的强化物了。

虽然长时间的矫正过程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是我们还是要认识到,首先,这种方法相比之下是比较费时、费力的;其次,它的效果并非每次都有效,所以还是需要矫正者谨慎构思矫正的设计。

★间歇性强化

针对小刚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老师决定给予他直接性强化和间歇性强化相结合的强化过程。具体过程如下。

选定目标行为。

小刚只要能够坚持10分钟专心听讲就算达标,老师便可以给予他强化物。

选定强化物。

考虑到小刚是一名自尊心很强的同学,同时他也非常想得到“班级综合成绩”。所以老师决定将强化物定为:当他成绩合格时给予口头表扬一次和一个五角星(五角星可以在班级中换取“班级综合成绩”)的奖励。

强化过程。

在开始的第一周,为了能使目标行为快速得到强化,老师对小刚使用连续性强化;而为了使目标行为能固定住,第二周则开始使用间歇性强化,同时也是为后面要采取的停止强化做一个铺垫和心理上的准备;第三周和第四周则突然停止强化,看看小刚的行为到底能够持续多久。

结果显示,在开始的一周里,连续性强化的使用确实起到了作用,使目标行为提升的速度非常快。而第二周开始使用的间歇性强化则使小刚感到措手不及,也导致目标行为的出现次数有所下降。但是紧随其后的间歇性强化又使小刚恢复了信心。在这一周中,强化结果还是有了一定的提高。在最后的两周,老师确实就没有再给予其强化,虽然目标行为在没有强化物的时候还是坚持了一周左右,但那是因为这时目标行为还处在间歇性强化的缓冲期中。终于,小刚发现在最后一周无论怎么努力也都没有强化了,目标行为下降了,而且速度还是比较快的,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与最初的基线水平进行对比,小刚的目标行为还是有了很大的改善。可以说矫正过程的结果是理想的。

自然化矫正,就是要把强化和惩罚的过程设置在自然的场景下,而且强化物及惩罚物也要求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选择。这样做是因为矫正过程和保持过程的条件变化不大,所以可以无意间便把保持这个过程变得轻松很多。当然,在纯自然的情况下进行矫正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只能尽力做到使矫正自然化,尽量扩大矫正的自然度。例如,我们可以把强化物从加分变为表扬、称赞。

当然,在矫正过程开始以后,选择一种最适合被矫正者的矫正物对矫正过程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比较容易地建立目标行为与矫正物之间的联系。在联系建立完成之后,就可以慢慢地改变强化物。

针对小刚写作业时很难做到集中注意力的问题,老师把矫正者的职责交给了小刚的家长。具体步骤如下。

①选定的目标行为为半个小时内写作业不分心,操作定义为半个小时内小刚作业的完成量要和其他同学一样,而且要求题目的错误率需低于10%(这两个指标由老师传达给家长)。

②强化物在开始的时候被定为奖励20分钟看电视的时间。但是在目标行为确定以后,就要变为家长的鼓励。比如,可以鼓励他写作业的正确率又提高了;或者对他说,你今天的作业不但完成得又快又好,而且字写得也比以前漂亮工整,诸如此类比较自然化的强化物。

③在持续一周的看电视时间奖励后,把强化物变为称赞和鼓励,结果是小刚可以接受称赞这个自然强化物,并且他写作业的行为也明显得到改善。在矫正之后他能够在学习时集中注意力,保持的效果也很好。

此外,合理利用儿童的同伴关系也有利于儿童良好行为的保持。人是群居动物,具有社会性,所以人们的行为都会受到来自社会及团体的影响。比如,同伴支持和异性效应就是人们受到团体、他人的影响后而成的。具有学习障碍的儿童也不例外,如果有同伴的支持,他们的良好行为和习惯将会维持的更加长久和巩固。

同伴支持是指在矫正过程结束之后,由团体中的同伴给予被矫正者适量、适当的赞美和关注,这样做不仅可以使被矫正者在团体中找到归属感,而且还能使他们重新找到自尊、自信,事实上这也可以算是一种变相的强化。

异性效应是指在群体中,如果有异性关注你,你的行为通常会向着好的方向改变,甚至做出以前不能达到的良好效果。因此在行为矫正的过程中,异性效应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被足够得重视起来,尤其是在学生的矫正过程中。因为正处于青春发育期阶段的学生,对于异性的关注会表现出比成人更多的敏感和重视,如果矫正者了解这些情况并对其加以合理应用,将会收到非常理想的效果。比如,上文提到的对小刚阅读障碍的行为矫正过程中,如果让某个女生作为监督者,对其进行督促或者关注,那么即便是在行为矫正结束后,目标行为也会呈现高水平的出现率的。但是,这里还需要注意到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这个异性需要选择被矫正者尊敬的且无矛盾的。如果他们之间本身就存在过节或矛盾,那就必然会产生相反的结果。而且这也不符合矫正者的选择规范,即矫正者不能与被矫正者有私人矛盾或不利于矫正公平性、公正性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