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可视化的应用需求

可视化的应用需求

时间:2022-02-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储层建模而言,不仅要单独描述地层的空间形态,而且要描述多套地层、地质边界的空间组合关系,还要描述地层之间的储层参数性质,这些参数以点、线、面、体的形式来表示。因此,储层建模的可视化不仅要能显示单个地质因素的空间形态,而且还要能显示多个地质实体所构成的复杂组合形态。

储层建模涉及层序地层学、地震勘探学、沉积学、构造地质学、油层物理、地球物理测井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成果,不同研究成果来源于不同的技术方法和不同来源的基础资料(区域地质、钻井、测井、地震、分析化验、油气测试、油井生产等),应用可视化技术,可以综合展现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实现多学科研究成果的相互验证和及时反馈,为储层建模提供一体化的研究思路,储层建模可视化的应用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复杂地质情况下的点、线、面、体的综合显示。对于储层建模而言,不仅要单独描述地层的空间形态,而且要描述多套地层、地质边界的空间组合关系,还要描述地层之间的储层参数性质,这些参数以点、线、面、体的形式来表示。因此,储层建模的可视化不仅要能显示单个地质因素的空间形态,而且还要能显示多个地质实体所构成的复杂组合形态。

(2)原始数据、研究成果显示的人机交互。由于不同学科所依据的理论不一样,必然导致针对统一地质实体的多学科研究成果的不一致、不协调,甚至相互矛盾,建立储层模型之前应能对比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消除中间成果的不一致,直到最后统一。可见可视化技术要能修改资料,并且能保留修改结果,即实现可视化的编辑。

(3)复杂地质体的重构技术。在储层建模中,不仅有标准的三维数据体,而且有其他技术获取的数据或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其表现形式为零维(点)、一维(线)和二维(面)数据,如井的分层数据、测井曲线或地震解释的构造面等。实际上,储层建模的过程就是面(构造模型)、体(储层参数模型)的重构过程。

(4)多项研究成果的相互验证。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反映了同一地质实体的不同属性,这些属性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储层建模过程中,往往需要综合考虑地质实体的多种属性,如对于某一目的层建模,不但要描述其空间构造形态及沉积相带的展布,同时还要研究孔隙度、渗透率与沉积微相的空间配置关系及其相互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