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状态可以自我调整

心理状态可以自我调整

时间:2022-02-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期许自己的心理能够处于平衡的状态,所以面对矛盾时我们会不自觉地想减轻或消除种种的不良情绪,于是我们会做出调整,表现在态度、信念和行为上等,这就像故事中的狐狸一样,为了化解吃不到葡萄的苦闷,它告诉自己葡萄是酸的,是不能吃的,于是心里宽慰了很多。

认知失调理论是最早由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 1957)提出来的一种理论。在费斯廷格看来,所谓的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比如你本来想帮助你的朋友,实际上却帮了倒忙。费斯廷格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比如你和你喜欢的人一起郊游或不理睬与你有过节的另一个人。但有时候态度与行为也会出现不一致,比如尽管你很不喜欢你的上司夸夸其谈,但因为怕他报复你而选择恭维他。在态度与行为产生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使一个人心理紧张。

费斯廷格与美瑞尔·卡尔史密斯曾经进行了一个实验,这个实验非常经典。他们选取了一些学生进行此实验。在实验中,他们要求学生们做一些无聊且毫无意义的工作。其中包括把书翻转四分之一圈,以及把汤匙放在盘子上,然后清空盘子,再把盘子放满汤匙,如此不断地重复这些动作。参加这个实验的学生们都认为这个实验非常无聊,他们对待这些工作的态度也是极其消极的。

之后,实验的负责人员向他们发出了一个请求,他们告诉学生们因为一些研究助理临时有事参与不了这个实验,所以请求他们去寻找一些人来参加这样的实验。也就是要说服一些人来参与到这个无聊的实验中来。这些学生被分为两组,其中一组被告知,说服一个人会得到20美元的报酬,而另一组则只会得到1美元的报酬。

结果就是,1美元所在组在说服别人的过程中都无比地卖力,而是在说服他人的过程中,他们竟然也相信了这个原本无聊的实验是非常有意思的。而20美元组的人则始终认为这个实验非常无聊,说服的人数也远远不及1美元所在组。

被授予1美元所在组的人,当被要求对这些任务说谎时,他们借由改变自己的态度以寻求抒发内心感到的压力。在这个过程,1美元组的受测者就真正地相信这些工作是有趣的。这也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认知失调”。

人们的思维往往是受控于多种因素的,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会出现两种互相矛盾的思维,从而造成一种精神上的压迫和紧张感。这种思维的判断不仅包括了决策,而且还包括了行为、理由、知觉等各种可能产生不同倾向的事项。当两种矛盾思维相互冲突时,我们为了缓解精神上的压迫与紧张感,会在心理上进行自我调节,这时,我们就会发生认知不清、判断失灵的情况,即所谓的“认知失调”。

在一个夏天的中午,天气非常热,一只狐狸路过一个果园,果园里有很多已经成熟的葡萄。狐狸正好非常口渴,看到这一串串的葡萄自然非常想吃。于是就伸手去摘,但是不管它怎么努力,就是摘不到葡萄。最后,它决定放弃了,离开的时候,它就对自己说:“这些葡萄肯定又酸又难吃,我才不要吃它们呢!”路上它遇到了正要摘葡萄的孔雀,就对孔雀说:“这些葡萄都是酸的,不好吃。”于是孔雀不摘了,接着孔雀又告诉了准备摘葡萄的长颈鹿,长颈鹿也没有摘,长颈鹿最后告诉了树上的猴子,但是猴子说:“我种的葡萄,肯定不会是酸的”于是便顺手摘着葡萄吃了起来。

上述就是《伊索寓言》中著名的“狐狸与葡萄”的故事,故事中的狐狸其实知道葡萄本来就是甜的,但是因为求而不得,为了寻求一种自我安慰,它告诉自己“葡萄是酸的”,并将这个观点告诉其他伙伴们,在此过程中,狐狸可能真的就相信葡萄是酸的了,故事中的狐狸的言行其实也是由于“认知失调”引起的。

“酸葡萄心理”指的就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心理。当一个人发现与自己原有的观点、看法、预期、欲望相矛盾的事实时,内心就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但是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期许自己的心理能够处于平衡的状态,所以面对矛盾时我们会不自觉地想减轻或消除种种的不良情绪,于是我们会做出调整,表现在态度、信念和行为上等,这就像故事中的狐狸一样,为了化解吃不到葡萄的苦闷,它告诉自己葡萄是酸的,是不能吃的,于是心里宽慰了很多。心理学中除了“酸葡萄心理”之外还有“甜柠檬心理”,其实这都是一个道理。我们总是说别人“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其实认知失调下的“酸葡萄心理”何尝不是一种调整心态的好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