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环境的一些基本概念

环境的一些基本概念

时间:2022-0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考虑一个实际的环境系统时,自然环境与生物圈还是一个过于巨大的系统。比这更小的环境系统依次是区域环境、生境、小环境、微环境与内环境。为了便于研究,常将环境作为“系统”考虑。在此我们将系统定义为由相互间存在着依赖与作用关系的许多组分所构成的完整实体。如果要研究这个生态环境中各组分在结构与功能间的关系,那么我们所面临的就是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

第二节 环境的一些基本概念

一、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

对某一生物主体而言,环境原是和遗传相对的名称,指的是那些影响该主体生存、发展与演化的外来原因与后天性的因素。在此,我们将围绕着某一有生命主体的外部世界称之为环境。

例如相对于人这一主体而言的外部世界,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广而言之,人类生存环境指的是围绕着人群的,充满各种有生命与无生命物质的空间,是人类赖以生存,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产、生活与发展的各种外界事物与力量的总和。也可以说,人类的生存环境包容了人类以外的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由此看来,它是一个有序的、广度可及至宇宙的无比巨大的系统。对于如此巨大的系统,人们是无从下手研究的。现今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范围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特别是其中的生物圈部分(人类的社会环境不在其内)。因为这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范围,人与环境间的交互作用也主要发生在这一范围之内。

二、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指的是人类生存环境中的自然条件部分。总体来讲,它指的是客观物质世界中与人类、人类社会发生相互影响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其中主要因素(环境要素)有水、大气、阳光、岩石、土壤、生物等。

三、生物圈

生物圈是指由生活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与土壤层(岩石圈的附属层)界面上的生物所组成的一个有生命的圈层,也可以定义为地球上所有生物体的总和。应用前一定义便于显现出生物体和其周围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自从生命在地球上诞生之后,生物就在这个圈层上生存、发展与演化。生物圈也正是生物活动的最大环境。根据生物分布幅度,生物圈上界可达海平面以上10km,下界达海平面以下12km。也就是说,在地球表面包裹了22km厚的一层生物圈。在这个广阔的自然界里,最活跃的是生物。

生活在生物圈某区域范围内某生物物种的所有个体总和被称为种群。在此范围内所有种群之和被称为群落。对某一确定种群来说,只能生活在变动幅度不大的环境条件下,但不同种群的生物可能在相差悬殊的环境条件下各自生活。例如极地动物与嗜热细菌间虽然有着共通的遗传密码与相似的蛋白质结构,但前者生活在0℃以下的陆地,而后者却能在80℃的热泉水中生长、繁殖。一般说来,只有微生物类才能在极端环境条件下生存。

在考虑一个实际的环境系统时,自然环境与生物圈还是一个过于巨大的系统。比这更小的环境系统依次是区域环境、生境、小环境、微环境与内环境

四、区域环境

区域环境指的是某生物群落所处的生存环境。构成生物圈的各圈层是不均匀的,在物质的构成与分布方面有着很大差异,形成了彼此可相区别的各种各样区域,即为区域环境。例如:湖、河、江海、沙漠、山地、平原以及热带、亚热带、温带与寒带等,都有各自突出的自然环境景观。不同区域环境中生存着和环境相适应的动物、植物与微生物。

五、生境

生境指的是生物群落中某一种群所处的生存环境。种群能有效地利用周围能源而得以良好生长与发育的环境就是生境。如盐沼是网茅的生境,干旱的石灰岩山坡是毛枝栎的生境,北方森林与苔原是驯鹿的生境等。

六、小环境与微环境

小环境与微环境指的是生物个体所占据生境的一个特定范围。例如:居室是人们生活的小环境;根系表面的土壤环境,即为根系环境;叶片表面附近的大气环境及随温度、湿度变化所形成的小气候或微气候,就是植物的小环境。微生物形体微小,其所处生境被称为微环境。

七、内环境

内环境指的是生物体内的环境,例如植物的细胞空腔、气孔、气室都是植物的内环境。生物体内光能的转化、光合作用的发生、呼吸作用的过程等生理功能活动,无一不在内环境中进行。保持内环境的正常平衡就能促进生命的发展;相反,内环境的平衡失调,将导致生物死亡

八、人工环境

和上述具有多个层次的自然环境相对应的是人工环境。包括人工栽培的植物,引种驯化的动物,农作物、人工经营管理的森林、草地、绿化园林甚至自然保护区内的一些控制与防治等措施都是人工环境。此外,如人为形成的污染环境、资源被开发后所形成的环境等,也都是在人为影响下所形成的人工环境。

九、生态学

以人作为主体和中心的自然环境又可分出多个环境层次。在各个层次之中,又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群落与种群,它们在自然环境之中也有“生老病死”,与环境、与其他生物种群和群落之间发生着各式各样的关系。1868年,德国生物学家家赫克尔最先把生态学定义为“研究有机生物体和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也有人提出,生态学可和环境生物学同义。如是,生态学的蕴义就显得浅近与容易理解了。生态学与环境学虽是两门不同学科,但两者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为了便于研究,常将环境作为“系统”考虑。在此我们将系统定义为由相互间存在着依赖与作用关系的许多组分所构成的完整实体。以一个水池为例,试静态地观察其中以一定时间与空间相组合的各种生态组分(生命的与非生命的),则我们所能见到的就是一个生态环境。如果要研究这个生态环境中各组分在结构与功能间的关系,那么我们所面临的就是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具有一般系统的下列通性:①它由物质构成,且具有一定的结构;②是实际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一般化、抽象化与理想化了的形式;③它是活动的。所谓活动,指的是其中所包含的物质是流动的或不断迁移的;④正因为系统是活动的,在其各组分间会发生功能性的或结构性的相互影响;⑤需要外界向系统注入能量,这样才有可能推动其中物质流动或迁移。

当前,在对自然环境有了较深刻认识并经痛苦反省后的人们逐渐认识到,作为自然一部分的人不应作为和自然对立的事物而存在,从而应该改变历来以自身为中心来审视客观事物的习惯。现在已有很多人认为:从终极意义上说,“人定胜天”是不可能的,人和自然间只能和谐相处,即只能做到“天人合一”。而要达到这种“合一”,人类一方面要发现自身的智慧和能力,另一方面又必须对自身的能动力和创造力有所抑制,在“自行其事”与“自我约束”之间行一条中庸之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