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特点

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特点

时间:2022-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低于此浓度,表面活性剂以单分子形式存在于溶液中。表面活性剂的量超过临界胶束浓度后,如果表面活性剂均要溶入水中,必然面临着其亲油基团不溶于水的困难。构成胶束的表面活性剂,其疏水基团之间的作用力是范德华力。当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达到临界胶束浓度后,其单体分子浓度不再增加,而只增加胶束的数量。

5.1.3 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特点

表面活性剂的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但从分子内部的角度来看,所有的表面活性剂又非常“相似”,其结构都具有亲水和亲油两部分。

多数情况下,我们可以用传统的火柴模型来表达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如图5-2所示(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例)。

img49

图5-2 表面活性剂结构的火柴模型

图5-2中,火柴梗部位表示亲油基团(或称憎水基团),即该部位可溶于油(水溶性差);火柴头部位表示亲水基团(或称憎油基团),即该部位可溶于水(油溶性差)。

由于表面活性剂的结构中同时存在着亲水和亲油结构,因此两部位遇到对应的相似性质的溶剂时,将趋向于溶解,但是相反性质的部位会相互排斥。故当我们在水—油混合分层的液体中加入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首先排列在水—油的接触界面上,如图5-3(a)所示。而在水中加入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同样首先排列在水—气的接触界面上,但由于两相的界面面积是有限的,如果不断地加入表面活性剂,那么当界面上表面活性剂排满后,多出来的表面活性剂必然进入水中或油中。表面活性剂刚刚好能填满整个界面的浓度,被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MC)。临界胶束浓度也指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低于此浓度,表面活性剂以单分子形式存在于溶液中。高于此浓度,这些过多的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溶液中是杂乱无章的,或者是以某种规律存在于溶液中,它们在溶液中大多缔合为胶束,这种胶束的存在状态也是一种动态平衡过程。

表面活性剂的量超过临界胶束浓度后,如果表面活性剂均要溶入水中,必然面临着其亲油基团不溶于水的困难。然而我们发现,当表面活性剂分子的亲油基团聚集在一起,亲水基团一致朝外时,即生成如图5-3(b)所示的模型,则该聚集体是水溶性聚集体。此时,由于其亲油基团本身性质相似,故可以相似聚集,而聚集体外表面是纯水溶性的,水无法对其内部的非水溶性结构产生排斥作用,所以该聚集体完全可以溶解于水中,且在水中稳定存在。而这也是表面活性剂会增加发泡的原因,因为表面活性剂不会乖乖地溶解在液体中,反而是喜欢群聚在气泡表面,让疏水端对准气体,而亲水端则一头栽入液体中。一旦浮力不断增强,便会导致气袋与气泡产生。而表面活性剂若反向聚集就可以生成可溶于油的油溶性聚集体,如图5-3(c)所示。

img50

图5-3 表面活性剂在两相间的排列与聚集

水溶性胶束在水中有较好的溶解度,胶束内部是油溶体,如果少量的油被包裹在油溶性的火柴头内部,则由于该胶束具有水溶性,胶束将带着油一起溶于水中,大量的胶束就可以将油通过该方式分散到水中,这样一种混合体,就是我们常说的水包油(O/W)。反之,油溶性胶束生成的就是油包水(W/O)。

实验测试表明,临界胶束浓度的范围相当狭窄。不同的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不一样。构成胶束的表面活性剂,其疏水基团之间的作用力是范德华力。当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达到临界胶束浓度后,其单体分子浓度不再增加,而只增加胶束的数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