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优化养殖环境,加强饲养管理

优化养殖环境,加强饲养管理

时间:2022-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学协调病原体、养殖环境和水生动物抗病能力三者的关系是健康养殖的关键。在高密度养殖环境下,水生动物更容易使病原体互相传染,导致疾病的暴发和流行。主要是通过饲养管理,增强水生动物对致病因子的抵抗力。捕捞、运输和苗种放养要细心操作,避免因操作而导致水生动物受伤感染。科学合理用药的目的是要提高对水生动物病害的防治效果与水产品的品质。水生动物疾病防治的工作重点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病原体在养殖水域是自然存在的,是否引起病害的发生,主要视水产养殖动物自身对疾病的抗病力和外界环境条件。在相同环境条件下,自身免疫能力差的养殖动物患感染病原体而患病。科学协调病原体、养殖环境和水生动物抗病能力三者的关系是健康养殖的关键。

一、合理混养

疾病的流行与暴发与水生动物的品种、年龄及种群密度相关。在自然界中,由于种群密度较低,病害发生后,流行的范围极小。在高密度养殖环境下,水生动物更容易使病原体互相传染,导致疾病的暴发和流行。因此在有病原体的情况下,同种水生动物密度大的比密度小更容易发病。水生动物的病原体对寄主有特定选择性,鱼呼肠孤病仅感染草鱼,主要引起草鱼当年鱼种的出血病;TSV病毒感染南美白对虾引起桃拉病毒病(红体病)等,Noda病毒仅感染出7~15天的罗氏沼虾苗种。因此为了控制和减少疾病的发生,提高养殖水体的生产潜力和经济效益,可因地制宜地进行鱼类与其它水生动物、水生植物混养、轮养或轮作。其优点在于全面、合理、经济地利用养殖水体和饵料,发挥养殖水生动物及同种异龄水生动物之间的互利作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还具有优化养殖环境,促进水中正常菌落的微生态平衡的功能,减少某种鱼类疾病的传播机会,具有预防传染病的作用。如鱼与虾混养,鱼与蚌混养,鱼与鳖混养及水产动物与其它水生植物、珍珠蚌等的轮养。

二、饲养管理

实施“四定”投饲。“四定”是定质、定量、定时、定位。主要是通过饲养管理,增强水生动物对致病因子的抵抗力。定质是指投喂饲料要新鲜、营养全面,不投喂变质饲料,防止“病从口入”。定量是指根据水生动物不同生长和发育阶段对饲料的基本需求量投喂。定时是指在规定时间内投喂,通常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其目的是促使水生动物有按时摄食的习惯,有利于水生动物的消化和吸收,增进健康。定位是指投饲要有固定的食场.使水生动物养成在固定地点摄食的习惯。定时与定位的配合,有利于观察水生动物类的活动、摄食状况,及时清除残饵,便于食场消毒和口服药饵。应该强调,“四定”不能理解为固定不变,而是根据水生动物类生长状况、季节、气候和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以保证水产动物的饵料摄入能满足生产繁殖的需求,降低养殖成本,防止水质污染

加强日常管理,要勤巡塘、勤除污、勤除害,注意水质变化,细心观察养殖水生动物摄食和活动状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以防止病害的发展和蔓延。水生动物受病原体侵袭和感染的早期征兆大致:①色体消瘦,休色发黑,离群独游或停浮于池边;②浮出水面或狂游或打转;③吃食量突然减少;④水产动物突然出现病症或有少量死亡

捕捞、运输和苗种放养要细心操作,避免因操作而导致水生动物受伤感染。注意观察水质,定期加注新水,改善鱼池环境卫生,勤除敌害及中间宿主,及时捞除残饲,处理死亡的动物。定期清理食场,防止病原体的繁殖和传播。

三、良好水质

水是鱼类的生存条件,良好的水质标志是水质肥、活、嫩、爽及溶氧高。水质的恶化,如氨、亚硝酸盐氮等含量过高,不仅会影响水生生物,降低免疫力,严重时还会引起中毒死亡,因此对水质参数要监测,了解动态变化,及时调节不利于鱼类生长和抗病力的因素。

四、优质苗种

垂直感染也是疾病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切断垂直感染途径,提供健康、健壮不带或少带病毒的苗种,是健康养殖的根本保证。因此,苗种培育时要选用不带传染原的水生动物亲本,产卵过程及孵化过程要注意消毒处理,防止病毒垂直传播。提倡放养经检疫不带特定病原的苗种(SPF)或对特定病原有耐力的种苗(SPR)。

放养的苗种最好来源于同一池塘,至少要来自同一地区,苗种的规格、肥满度要均匀,抗病能力要强,有条件的地区可通过鱼类个体和种类差异,挑选和培育抗病力强的养殖品种,或选育自然免疫和杂交培育抗病力强的品种。优质苗种主要表现为:集群,行动活泼,受惊时反应灵敏,争先摄食,鳞片完整有光泽,鱼体丰满,规格整齐,在水中潜游顶水能力强。

五、科学用药

药物一方面具有防病、治病作用或改良环境、增强水生动物体质的作用;另一方面药物的频繁使用,不仅会导致病原体耐药性产生,而且还会对水生动物产生毒害或刺激作用,降低水生动物对病原体的抵抗力,破坏养殖水体的微生态环境。

科学合理用药的目的是要提高对水生动物病害的防治效果与水产品的品质。科学合理用药,需要从药物、病原、环境、水生动物本身和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因素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和有效果地使用药物,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效果。水生动物疾病防治的工作重点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在疾病流行的高峰期,要根据疾病的流行规律,定期用消毒剂对养殖水体消毒,定期投喂抑制和杀灭病原体药物,或提高水生动物新陈代谢机能的药物来预防疾病发生。

六、人工免疫

人工免疫就是通过注射、喷雾、口服、浸泡疫苗等方法,使养殖水生动物获得对疾病的免疫。通过疫苗浸泡和注射,使鱼类对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HN)、病毒性出血败血症(VHS)、传染性胰脏坏死症(IPN)、草鱼出血病和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等疾病获得免疫力,并得到有效的控制。我国已批准使用的疫苗主要有草鱼出血病疫苗和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疫苗等。

采用注射疫苗时要求个体在50克以上,苗种过小难于操作。注射剂量要根据使用说明,一般将鱼用灭活疫苗,用生理盐水稀释后,按水生动物体重注射,体重 250 克以下的注射0.1~0.3毫升,500克以上的注射0.5毫升。注射部位为胸鳍基部、背部肌肉、背鳍基部均可,注射深度0.2~0.5厘米,以不伤内脏为准。浸泡免疫主要用于养殖水生动物放养量较多,规格较小的苗种。

习题:

1.长方形和正方形养殖池塘水面面积的丈量和计算方法?

2.圆形养殖池塘水面面积的丈量和计算方法?

3.不规则养殖池塘水面面积的丈量和计算方法?

4.养殖池塘水深的测量方法?

5.养殖池水体积的计算方法?

6.药物使用量的计算方法?

7.简述水草、卤虫卵、动物性饲料、粪肥的消毒方法。

8.无节幼体和受精卵消毒的注意事项?

9.简述养殖生产中的“四定”原则。

10.优质苗种的主要表现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