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太阳系的生成

太阳系的生成

时间:2022-0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苏美尔神话无疑是创世神话中最为特别的:它娓娓道来,向我们揭示了太阳系生成的真相。在苏美尔人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圆柱形的印章。远古时代的苏美尔人是如何知晓太阳系行星的运行现状的?难道他们一早就洞悉了太阳系的秘密?一如史诗所述,那时这两个太初天体生下了一系列的天神。接着他宣布了天国的固定秩序,为每个神定下固定的位置。马杜克被推崇为最高之神。与之最近的穆木是水星,阿普苏最信任的助手和使者。

纵观全球,创世神话无处不在。《圣经》中上帝创造世间万物;古埃及的天神阿图姆(Atum)自混沌状态中诞生,引领诸子女创建起新的世界秩序;印度史诗更详细记叙了梵天(Brahma)创造宇宙万物的过程;中国古神话中盘古(Pan Gu)更是牺牲自己,开天辟地……只是,这些神话一般留连于地球万物,包括人类的创造,而较少涉及宇宙的创生。苏美尔神话无疑是创世神话中最为特别的:它娓娓道来,向我们揭示了太阳系生成的真相。

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在古代神话中构想天文学,对学术界来说无疑是一件过时的事情。然而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新的研究领域考古天文学开始严肃地看待天文、建筑方位、神话和文化之间的联系。

一些颇具新意的书出版了,最有影响的就是1969年发行的《哈姆雷特的石磨》(Hamlet’s Mill)一书。然而该书甫一面世,就遭到了学者的蔑视。随着时间的推进,这本书却慢慢在人类学和考古天文学领域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本书由科学历史教授乔治·德·桑提拉纳(Giorgio de Santillana)和科学家赫塔·冯·戴程德(Hertha Von Dechend)合著。其中心思想是:神话和天文学是携手并进的,神话描述了天文进程。作者们认为,神话已经被世人误解了多个世纪,因为学者们只是把之当作文学创作。然而事实上,很多古代神话故事都是一种加密的祭司语言,用以描述天文观测结果和天文知识。这本书最先准确地评价了我们的祖先曾经真的在宇宙学方面多么先进。

而在《第十二个天体》(The 12th PLANET)中,撒迦利亚·西琴结合考古学、古文字学、东方学与《圣经》学的最新科学发现,证实了上古神话并不仅仅是传说或幻觉,而是被我们日渐遗忘的遥远的史实。

葛瑞姆·汉卡克(Graham Hancock)更是在《上帝的指纹》(Fingerprints of the Gods)中提出这一看法:古人不仅把重要的天文学信息加密到古代神话中,同时也加密到各种建筑、生活用品上。比如埃及的吉萨金字塔,苏美尔人的圆柱图章(Cylinder Seals)等。在古老的传说、建筑、生活用品中,我们可以找到相关的证据或指纹。

如玛雅人一样,苏美尔人也是杰出的天文学家。在苏美尔人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圆柱形的印章。苏美尔人把文字刻在圆柱上,然后在湿润的泥版上滚动圆柱,圆柱上的字就印到泥版上了,这与现今的印刷类似。由此,大量珍贵的文献得以保存下来。考古学家们发现,在大多数被发现的古代圆柱图章上有一些特殊符号:它们代表特定天体,即我们星系中的行星。在柏林国家博物馆(Staatliche Museen zu Berlin)存放着一个公元前3000年的阿卡德(Akkad)图章。该图章描绘了苏美尔人眼中的星系:它由12个天体组成(见下页图片)。

如果把星系图放大,我们可以看见一些小圆球围绕着一颗大星。令人惊讶的是,除了冥王星,它们的大小比例和秩序,刚好与我们太阳系吻合:水星后面跟着大一号的金星;地球和金星一样大,被月球围绕着;月球被平等地给予了一个正常行星的地位;火星刚好比地球小但又比月球或水星大。这幅4500年前的图画同时还提示我们,在火星和木星之间,有着另一个大行星。它其实就是我们之前一直提到的“第十二个天体”,尼比鲁(古巴比伦尼亚人[Babylonians]称这个行星为马杜克),纳菲力姆(Nefilim)的家园。

远古时代的苏美尔人是如何知晓太阳系行星的运行现状的?他们为何知晓现代科学家一开始都没有发现的冥王星?难道他们一早就洞悉了太阳系的秘密?

太阳系星系图。

苏美尔天体图。

学者乔治·史密斯(George Smith)通过一个破损的碑刻,首次拼装成功创世史诗。1876年,他的著作《迦勒底创世纪》(The Chaldean Genesis)面世。此书证据确凿地指出,的确有这么一个阿卡德文献,讲述了一个单独的神是如何创造天地万物甚至人类的。这一文献用古巴比伦方言书写而成。

美索不达米亚人(Mesopotamians)在7块碑刻上记载了创世过程。人们将之命名为《创世七碑刻》(The Seven Tablets of Creation)。现在,它又被称为《创世史诗》(The Creation Epic),以其开头语“伊奴玛·伊立什”(Enuma Elish,意为当处于顶点)闻名。其中,第七个碑刻写下巴比伦神马杜克创世的兴奋和功绩。如果说《圣经》中的创世神话是从创造天地开始的,那么美索不达米亚的故事则是一段真实的宇宙进化史。

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开始,那是时间的开始:

当处于顶点之时,天堂还没有被命名,

在那之下,结实的大地还没有名字。

一如史诗所述,那时这两个太初天体生下了一系列的天神。随着天体数量的激增,它们制造出的噪音和骚乱打扰了太初之父。不仅如此,他们还联合起来,抢夺了他的创造力。太初之母试图报仇。在众天神的恳求下,造反领导者的小儿子──马杜克──加入了众神集会(the Assembly of the Gods),得到了至高权力,条件便是——单独迎战那只由诸神的母亲变成的怪兽

在接受了权威之后,这位年轻的神面对这只怪兽,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之后把她切成了两半。用她的一半做成天,一半做成地。

接着他宣布了天国的固定秩序,为每个神定下固定的位置。在地球上,他创造了高山、海洋与河流,建立了季节和植被,并创造了人。神和人都被指派了工作与任务,还有需要遵守的礼仪。马杜克被推崇为最高之神。

创世史诗是巴比伦最神圣的宗教历史史诗,但它不单单是文学作品。如前面所述,神话向我们揭示了太阳系是如何形成的,是我们遗忘的史实。

在广阔空间中,最初只有三个真神存在:最初的阿普苏(Apsu),意为“从一开始就存在”;穆木(MUM.MU),意为“出生者”;提亚马特,意为“给予生命的处女”。诸神,代表行星们,它们一出现,便有了名字,有了自己的既定命运──轨道。

阿普苏是太阳。与之最近的穆木是水星,阿普苏最信任的助手和使者。稍远一些的是提亚马特,也就是后来被马杜克切了的怪物,一颗消失的星球。在太初之时,她是第一个圣三位一体(Divine Trinity)的处女母亲。

火星和金星的生成。

土星和木星的出生。

九个行星和一个太阳组成的星系。

奇妙的事情开始发生了。在提亚马特和阿普苏之间的空间里,原始的“水”“混合”了,一对天神,也就是行星出现在它们之间。它们是拉赫姆(Lahmu)和拉哈姆(Lahamu),也就是火星和金星。

星系的形成过程继续着。另一对行星也形成了。星如其名,它们是两颗重要的星球:安莎(Anshar),意为“王子,天国最重要的”;基莎(Kishar),意为“结实大地上最重要的”。它们是土星和木星。这从文献中的描述、用词和位置而得知。

年复一年,第三对行星出现了。先出现的是阿努(Anu),意为“天国的他”,其次是努迪穆德(Nudimmud),意为“灵巧的创造者”。它们就是天王星海王星

这些行星的外层还有一颗行星,它就是我们所称的冥王星。据《创始史诗》所叙,它叫佳佳(Gaga),是安莎的一个孩子。奇怪的是,苏美尔的天体图并没有将冥王星放在海王星之后,而是将其置在土星一旁,作为它的信使,或者卫星。

《创世史诗》中的第一场在此走到结尾。由九个行星和一个太阳组成的星系诞生了:

太阳──阿普苏,“从一开始就存在”。

水星──穆木,阿普苏的助手和信使。

金星──拉哈姆,“战争之女”。

火星──拉赫姆,“战神”。

地球──提亚马特,“给予生命的处女”。

木星──基莎,“结实大地上最重要的”。

土星──安莎,“王子,天国最重要的”。

冥王星──佳佳,安莎的助手和信使。

天王星──阿努,“天国的他”。

海王星──努迪穆德(恩基),“灵巧的创造者”。

新出现的行星一点也不稳定。它们相互牵引着,向提亚马特涌去,扰乱并危及了她的安全。阿普苏发现这些行星的所为令人厌恶,打算毁掉它们的道路。他与穆木秘密商谈这事,却不幸被其他神明听到。诸神密谋起来,向太初之水下了咒,恩基(海王星)剥夺了阿普苏(太阳)的创造力。

行星世界似乎再次安定下来。然而这次安宁并没有持续多久:一颗新行星的出现划破了这份宁静。

一个新的天神──新行星──加入了。他在深处被创造,是恩基(海王星)的儿子。他打着火嗝,释放着辐射。对史诗进行解读后,考古学家得出这么一个结论:似乎有十个天体──太阳和其他九个行星──等待着他。

世界开始变化。这个由太阳和九个行星组成的不稳定的星系,被一个来自外层空间的巨大的、彗星一样的行星侵入。它先是遇到海王星,接着经过天王星,然后是土星、木星。这颗行星的轨道被深深地向内拉扯,并进入星系中央,生出七颗卫星。命中注定,它无可改变地走上一条向提亚马特──下一颗行星──撞去的轨道。

命运由此展开,但这两颗行星实际上并未相撞:马杜克的卫星而不是马杜克本身冲进了提亚马特。第一次的会面让提亚马特裂出一道缝,虽然没有立即灭亡,生命力却逐渐消失。她的十颗小卫星没有那么幸运,毁灭了。提亚马特共有11颗卫星,产生于马杜克对它们的强烈引力,其中一颗非常重要,便是后文提及的金古(Kingu)。

“马杜克达成了他想要的胜利”。在这之后,马杜克围绕着太阳在天上航行着,并再次回顾他见到的最外层的行星:恩基(海王星)。紧接着,马杜克的新轨道带着他回到了他的胜利之地,“加强他对这些被征服的神,即提亚马特和金古的控制”。

马杜克的命运:撞向提亚马特。

我们的太阳系似乎就快形成了。地球和月球跑哪儿去了?它们也被创造了,在之后的一次宇宙碰撞中。

完成第一次的绕日轨道,马杜克“就回到了被他征服的提亚马特”。

上主踌躇地看着她缺乏生命的身体。

精心计划后,他分开了这个怪物。

接着,像一个贝壳,他将她切成了两半。

马杜克撞上了这颗苟延残喘的行星。他将提亚马特撞成两半,切掉了她的头,或是上身。紧接着马杜克的一个被称作北风的卫星,闯进了已被切开的一半。这一重击带着这一部分到了一个从没有出现过任何一个行星的轨道上:地球由此诞生!

另一部分的命运截然不同。在第二次回到这里的时候,马杜克自己撞了上去,它变成了一些碎片。这些碎片被击打成天上的手镯,成了外层行星和内层行星之间的幕布。它们舒展开来成为了一个大弯。小行星带由此形成。

捶打成的手镯:小行星带。

如前面所言,马杜克的北风将地球带到新位置。此后地球得到了属于自己的绕日轨道,这代表着它拥有了四季。与此同时,它还拥有了自转轴,日夜开始分明。就如美索不达米亚文献声称的那样:在地球诞生之后,马杜克的一个任务就是“分配(给地球)日光并划分日夜交界。”

这是现代学者的猜想:在成为一颗行星之后,地球是一个布满了活火山的热球,空中满是烟尘和云;幸而随着气温的下降,水蒸气便转化成了雨水,干地和海洋由此出现在地表上,在《伊奴玛·伊立什》的第五个碑刻上,我们发现了相同的科学信息。这个碑刻形容喷发出的熔岩就像是提亚马特的唾液。史诗正确地将这种现象放在了大气层、海洋和陆地形成之前。在“云雨聚在一起”之后,海洋开始形成,并且地球的地基,即大陆升了起来。随着“冷的制造”,也就是说气温下降的发生,雨和雾出现了。同时,唾液继续持续流着,“流到每一层”,为地球创造出诸多地貌。

地球有了海洋、大陆和大气层,接着就是山脉、河流、瀑布、山谷的形成。《伊奴玛·伊立什》将所有的创造都归功于马杜克:

将提亚马特的头部(地球)放在指定位置上,

他在那上面升起了山脉。

他打开了瀑布,它们飞流直下。

透过她的双眼,他释放出了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

用她的奶头创造了高耸之山,

钻了井,好带走瀑布之水。

美索不达米亚的有关文献,都将生命的出现基于水的出现,然后是“一群活着的生物”和“飞鸟”。这与现代发现完美吻合。直到“在那之后,牲口、爬行动物和野兽”出现在地球上,才到达最后的顶点,人类的出现──创世的最后一个动作。

作为地球上工作的一部分,马杜克“让神圣之月出现了……让它来标志夜晚,界定每月的日子”。

地球是提亚马特的转世,月球被称作地球的守护者。巧合的是,提亚马特也这么称呼她的主要卫星金古。

与其他彗星被粉碎不同,金古并没有被马杜克毁掉。相反,它只是被夺走了独立轨道,缩小了一号尺寸。由于没有轨道,它只能再次成为一颗卫星。随着提亚马特的上半部分被扔进了一个新轨道,成为一颗新行星——地球,考古学家认为,金古也被沿路拉了过去。金古让人想起一位神──一颗我们星系的星星。结论是明显的:我们的月亮,就是金古,曾经的提亚马特的卫星。

用语源学能更加深刻地证明这一点。月神辛(Sin)这个名字,它源于SU.EN,意为“沦陷地之主”。考古学家发现的一枚圆柱图章也证实了一事实。图章显示,马杜克正在和一名凶狠的女神作战。

来自现代科学的发现,也证实了这一点。科学家们现在肯定,月球和地球是在大约同一时间由相近化学物质构成的,有着各自的发展和进化。

马杜克正在和一名凶狠的女神作战。这个图画表明月球和金古是同一颗卫星。

按照《创世史诗》的说法,马杜克曾自吹:“我将巧妙地改变天神所走之路……他们将被分为两个部分。”

的确他做到了。他首先从天上排除掉提亚马特。他创造了地球,将它抛进了靠近太阳的新轨道。他在天上打造了一个手镯──划分内外行星的小行星带。他将提亚马特的大部分卫星都变成了彗星;而她的主要卫星,金古,他将其放在了绕地轨道上成了月球。他还将土星的卫星佳佳切换到了一个新的轨道成为冥王星,并给了它一些马杜克自身的轨道特点,例如不再在同一个平面上。

在为各个行星建立站点(Stations)之后,马杜克给了自己一个站点:尼比鲁,并“穿过天空观察着”这个全新的星系。它现在由12个天体组成,被12个神象征着。

全新的星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