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复习课的一波三折

复习课的一波三折

时间:2022-02-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学生看到一瓶无色溶液时,能想到用已有的知识确定其组成成分,能通过宏观物质看到内在存在时,“化学”的观念也就建立起来了。有了化学观念,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其深入研究化学了。以上是我在和学生一起复习“常见的酸和碱”时的学习方式,也是我对学生进行深度思维训练、帮助学生形成化学观念的一种方式。

如果按照以往的习惯,对于如何复习酸和碱,就是让学生反复背诵基础知识,反复听写化学方程式,反复进行变式训练。“重复是成功之父”,毕业班的教师都将此奉若真理。然而,这真是有效的复习方式吗?事实上,对优等生来说谈不上有效,而“后进生”也不愿意吃“嚼过的馍”,做不到让每个学生都“吃饱”,如何谈有效呢?

于是,我在上课前一天发了一张自主学习卡。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要点汇总,第二部分是几道练习题,按惯例,第一环节是提问或默写基础知识,但是我觉得这样做意义不大,所以这个环节几乎被省略掉了,改为在习题解析中进行强化。

我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研讨。研讨很重要,有的老师认为,让学生交流不如自己订正答案效率高,所以常常将自己的主张强行“交代”给学生,学生也就心安理得的接受。但是这样教学有些乏味,听毕业班的课时,评价经常就只有一个字——累,我认为学“会”的一种表现是表达,即能够准确地传递自己的心声。

交流之后,应让学生汇报交流的内容或效果。其实,学生再次陈述自己的观点时,本身就是对知识的再认定,同时,也是对“后进生”的二次“帮扶”。但是,我更注重的是让学生说出合作的效果,尤其是组长汇报时,要尽量说明是哪位同学,出现了什么问题,组员汇报时要说清自己的盲点,有盲点也就有了第二次的研讨,也就自然会引发全班的大讨论。

对于这种课堂讨论,我的处理方式是提出新问题。于是,我手举一个装有无色溶液的试剂瓶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一瓶无色液体。”

“可能是水。”

“应该是酸性溶液或者碱性溶液。”

“如果是酸性溶液的话,其中一定有氢离子、酸根离子、水分子。”

……

由于答案“不确定”,就要探寻确定的方式,在学生的争论中酸碱的性质被一一列举出来,显然,这种复习方式的效果要好于让学生反复背诵。

接下来,我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大家都认为确定这种无色溶液的酸碱性,最简便的方式是用石蕊试剂,那么你能确定是这种试剂中的哪一种离子使之变色的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进入了深度研讨中,过了一会儿,学生们研究出了一种方法,“那么,你还有第二种方法吗?”“你还有第三种方法吗?”通过不断的提问,层层推进,课堂再次沸腾。

我再次举起试剂瓶,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

“看到了一种不知道性质的溶液和溶液中存在的粒子。”

此时,我认为课堂可以结束了。当学生看到一瓶无色溶液时,能想到用已有的知识确定其组成成分,能通过宏观物质看到内在存在时,“化学”的观念也就建立起来了。有了化学观念,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其深入研究化学了。

以上是我在和学生一起复习“常见的酸和碱”时的学习方式,也是我对学生进行深度思维训练、帮助学生形成化学观念的一种方式。有些听课的老师问我:“这样上复习课有效果吗?”

我认为,复习课未必就要机械地重复,反复地训练,而且笔头训练也不是复习的唯一方式。复习本身就是再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学习有价值的知识,是教师的责任,也是教师的智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