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拥有哲学思维能升华快乐

拥有哲学思维能升华快乐

时间:2022-02-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每当我讲这些道理时,学生都能全神贯注地听,包括“后进生”。学生的回答是,化学和人生是密切相关的。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教育思想的自然流露,没有想法的老师,永远不可能给予学生上位的知识。走了一个“后进生”后,好几门学科都提高了平均分,班级的合格率也提上了好几个百分点。

一直以来,我都为找到工作的落足点,并为能享受人生而努力。特别是在现有的教育环境下,踯躅于杂事繁琐中,矛盾、焦灼常常让自己失去内心的平静。当我开始接触哲学并从中参悟生存哲理时,我似乎找到了生命的出口,也找到了心中的光明点。我明白,一切矛盾的产生都源自存在,所有存在者崇高的人生意义都在于完善自己、服务他人。对待生活,应该以接纳的态度面对;对待工作,应该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对待学生,应该始终怀有期待之心。要有静待花开的耐心和欣赏悦纳的爱“美”之心。

1.学会一种思维

阅读《易经》时曾被“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句话所触动。联想化学这门课,我有种顿悟之感,化学是研究物质的,而物质包罗万象,谁也说不清它的边界。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微观粒子的可分性导致化学研究至今没有找到最小的那个粒子,真的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呀!

自然界中的每一个存在,都有其共有的特性。比如,每个事物都以不同形式与外界相联系;每一种物质都要以二分法来看待;不管是宏观物质还是微观粒子,都力图找到一个平衡点,等等。假如在化学教学中渗透这些道理,学生是不是能更好地理解生命?假如把化学中蕴含的人生道理贯穿于课堂上,是不是就能走出化学教学,走进化学教育呢?既然学习是一件让人变得越来越好的事,那么,学会升华心灵也应该是化学教育的职责之一。

经过反复思考,我总结出共存、辩证、守恒、变化、简约、务本六个关键词,并将其内涵渗透到化学教学实践中。

比如变化。化学要研究物质的变化,目的是掌握物质变化的规律为人类所用,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物质自身属性决定了变化的方向。酸的性质是由其组成和结构决定的,有什么样的性质便有什么样的用途,即“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也是化学的学科内涵。这又何尝不是人自身变化的内涵呢?一个人能不能走得更远,关键是人本身,自身的愿望、勇气、志向和毅力。对人类来讲,研究物质变化的目的是为我所用,所以要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所以才存在环境的治理和医药的研制等。对人类来说,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变化,都应让自己趋于美好,即所谓的“避害趋利”。

比如守恒。化学中的质量守恒定律强调了“守恒观”,电子的得失何尝不是守恒?万物就在得失之中从蒙昧走向文明,又在变化中寻求着永恒的心灵的宁静。

曾经我以为这些道理只有成年人才能理解,想不到当我将这些内涵融入教学中时,却得到超出想象的效果。每当我讲这些道理时,学生都能全神贯注地听,包括“后进生”。有位学生这样问我:“老师,你究竟是在上化学课还是人生课?”我反问:“你觉得呢?”学生的回答是,化学和人生是密切相关的。甚至有的学生说,学通了化学,就知道该怎样做人了。学会做人,不正是教育的重要目标吗?也有的老师会疑惑,这样做能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吗?其实细细想来就能明白:当学生从这些道理中参悟出学习的方法,是不是就能提高学业水平呢?当学生从中获得了能量,是不是就能够更加主动呢?当学生不再困顿于被动状态,是不是就能自觉学习呢?

事实上,这种非说教式的德育是很容易被学生接受的,他们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甚至有的学生反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都会想到在化学中受教来的道理,有位学生对我说,每当自己做了不该做的事,他就会想:物质是变化的,人也是变化的,每个人都有责任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既然如此,就要学会自律。有位学业成绩曾经一直低迷的学生对我说,让他坚持不懈并最终赶上来的原因,是我对他们说过:“物质都有两面性,要善于发现优点,克服缺点,要扬长避短。”而他的长处就是坚持问,并最终取得了进步。

反思自己的做法,我认为有三个关键之处:

第一,教师要有较高的教育境界。所谓“取法乎上”,只有自己站得高,才能俯得下身,否则总是仰视状态,永远找不到脚下的路。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教育思想的自然流露,没有想法的老师,永远不可能给予学生上位的知识。

第二,教师要对学科内涵进行深入的挖掘。化学中的变化观、微粒观、分类观、实验观等,实际上就是上文提到的几种人生哲理。比如变化观,物质的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具体到人类来说,我们需要有益于自然的变化。想通这些内容,就能让课堂变成生活课堂,让生活变成教育的大课堂。教育的延伸和无处不在,也就成为可能。

第三,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这一点是每个教师必须要做到的,否则,就谈不上对人的教育。对于初三学生来说,他们首先渴望的不是教师的引导,他们最希望老师喜欢他们、亲近他们,能跟他们玩儿在一起。至于教师所说的种种道理,都是因为他们首先接受了教师才会接受其思想。“亲其师信其道”,任何时候都适用。

2.换一种思维对待“后进生”

“后进生”,一个教师想起来就皱眉的词儿。在很多老师眼里,“后进生”就像脸上的疤痕,让人“窝心”。曾经我也是这样,特别是当班主任时,一旦牵扯班级考核等问题时,只要有一个“后进生”就无法评先进。

以前,班里有位男生,因为成绩低而成为班级里的“后腿”,为了转化他,几乎费尽了我所有的业余时间。找他个别谈、找家长谈、找他的好朋友帮扶他,鼓励他、训斥他、冷淡他,用了各种方法,就是不见效。最后,与家长协商后,决定让他“分流”到技校,去学一技之长,就在他走的那天下午,我送他出校门,瘦瘦的他背着一个大大的背包,拖拖拉拉,迈不动步。就在离开校门那一刻,他忽然对我说:“老师,我不想走,你能不能留下我。我一定好好学,请您相信我。”“学一技之长不是很好嘛!你要坚信老师和家长都是为了你好……”我说了很多,最后狠着心看他远去。

走了一个“后进生”后,好几门学科都提高了平均分,班级的合格率也提上了好几个百分点。但是当我得到表彰时,心里却很不安:我做的究竟对不对?我是真正为了孩子好吗?其实我的内心并不否认这一点:相比较于孩子的未来,我更看重班级的合格率。

这是教育的自私,也是对良心的问责。

如果换一种思维,就会有这样的思考:假如所有学生的目标都是攀登山峰,也许“后进生”就是那群想看海的人;如果把学生比作开花的植物,那么“后进生”不过是晚开花的那一株。正如自然界有迎春花、有秋菊、有冬梅一样,每个人都有其个性。既然如此,用一把尺子评价所有的学生必然是不公平的。用一个错误的理念来对待“后进生”怎么能不失去教育的意义呢?又怎能转化成功呢?

有了这样的认识,就可以采取这样的行动:

第一,降低对“后进生”的要求。在平常的测验和各类统考中,都要以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度作为评价依据,只要学生有进步,都应该得到肯定。

第二,找准学生的上进点。从化学这一学科来说,不少“后进生”对实验情有独钟,此时就可以发挥他们的长处,让他们在不同场合充分展示实验才能。

第三,夸大“后进生”的闪光点。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找到并夸大它,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有的学生尽管不爱学习,但是却乐于助人,不管是做值日还是关心集体,都能走在其他人前面。对于这些学生,我常常以此作为激励点,善待和帮助他们,始终用期待的目光关注他们。

每一个人都是上帝撒向世间的种子,每个人都一样。对于教师来说,如果是从关注生命存在状态的角度教育管理学生,必然有不一样的教学方式,也一定会达到期待中的效果。

3.挫折是生命中的种子

很多老师都非常关注怎么上课,怎么辅导,有什么技巧能快速提高教学成绩,于是在学习名师的教学时,往往对名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创设情境研究颇深,往往把教学成功归功于对教学技能的研究。事实上,教育是一种对人的教育,人不是用电脑操作的机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更多地来源于内动力。他们需要勇气、志气和豪气,需要教师进行心灵的抚慰,需要得到教师方向性的指引,只有教师关注到这个层面,教育才能真正地实现。我一直认为,教育在先,教学在后,教育从内,教学在外,只有在教学中贯彻教育理念时,学生才能得到教师方向性的指引,也才能踏上快乐的求学之路。比如,面对挫折时,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回应呢?

挫折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经历,没有挫折就没有成功。从求学到从教,自身经历告诉我,挫折是生命的种子,开花结果都是从这里起程的。

当学生面对挫折时,教师也要将这种理念传递给他们,并用真情与他们一起面对。

我这样告诫我的学生,也这样调整自己的状态。我总认为,当一个老师过多地将精力凝聚在教学技能层面时,往往是一无所获的。其中的道理显而易见,没有人能将不喜欢的事做好,没有找不准方向就能达到目标的人。经验告诉我,先帮学生解开心结,他们才能释放智慧和能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