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哲学思维的训练

哲学思维的训练

时间:2022-09-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哲学思维是运用一般性、普遍性、抽象性的方式进行的一种思维,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时所运用的具有哲学特征的思维方法。培养和训练哲学思维是一个学习和研究哲学的过程,通过对哲学的学习和研究,逐步培养和训练哲学思维形成哲学的“求真”、“反思”、“批判”、“创新”、“分析”和“思辨”的思维方法。哲学的反思取向,就是自觉地从反思的维度去看待全部哲学问题。

哲学思维是运用一般性、普遍性、抽象性的方式进行的一种思维,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时所运用的具有哲学特征的思维方法。培养和训练哲学思维是一个学习和研究哲学的过程,通过对哲学的学习和研究,逐步培养和训练哲学思维形成哲学的“求真”、“反思”、“批判”、“创新”、“分析”和“思辨”的思维方法。

(一)哲学的求真意识

哲学要“以学术培养品格”和“以真理指导行为”首要的就是一种求真的态度,即真实的研究,真诚的探索和真切的思考。

1.坚持“实践”原则,把握时代精神,整体认识世界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标准和目的,所以任何研究首先要从实践出发,了解和把握事物的真相,从中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同时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以求全面认识。这是求真之前提。

以理论的方式面向现实,这既是强调哲学必须面向现实,又是强调哲学必须用自己的方式——理论的方式——去面向现实,这二者是不可分割的。通俗地说,就是理论联系实际

2.认真研究“文本”,理解“文本”原意,寻找证据证明

哲学理论,是经由哲学家思维着的头脑所创建的关于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概念逻辑体系。每种哲学理论,都凝聚着哲学家所捕捉到的该时代人类对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自我意识,都贯穿着哲学家用以观察和说明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都体现着哲学家用以解决全部哲学问题,建构哲学范畴体系的独特的解释原则和方法论,都在不同的程度上或不同的水平上或不同的侧面上体现着该时代的时代精神,离开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所提供的哲学“文本”仅凭个人的“思辨”或“体悟”去苦思冥想,是不可能形成“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的。同时关键是如何客观地把握“文本”之原意,必须将“文本”之内容放在其历史背景中考察,并寻找理论和实践证据证明。

3.提高自我意识水平与境界,需要炽烈而执着的主体自我意识

哲学是人类自我意识的时代水平的理论表达,即以理论形态所表达的人类关于自身存在的自我意识。任何真正的创造性的哲学理论,都是哲学家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以其独特的心灵体验、独立的反思意识和独到的理论解释,去表达自己时代的人类的自我意识,去建构“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为人类揭示新的理想境界和展现新的可能世界,也就是塑造和引导新的时代精神。这表明,哲学创造与哲学家的自我实现是融为一体的,哲学的创造必须具有炽烈而执着的主体自我意识。

哲学的创造需要炽烈而执着的主体自我意识,学习和研究哲学同样需要这样的主体自我意识。只有“健康向上的主体自我意识”,才能深切地理解“现实”和“文本”,才能在自我的独立反思中激发浓厚的理论兴趣,才能在自我的独立反思中撞击自已的理论思维,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和提升自己的哲学理论境界。

(二)哲学的反思取向

哲学的反思取向,就是自觉地从反思的维度去看待全部哲学问题。如:在哲学与常识和科学的关系中,哲学不是常识的变形,也不是科学的延伸,而是对常识和科学的超越。哲学的超越,就是向常识和科学的“前提”不断地提出挑战,常识和科学,为人类提供各种“是什么”的知识和各种“怎么办”的行为规范。哲学的反思取向,就是对常识和科学据以形成其“是什么”和“怎么办”的前提提出质疑和挑战;因此,培养和训练哲学的反思取向,从根本上说,就是锻炼追究“前提”和批判“前提”的能力。

1.注重于对“自明性”的追究与批判。这具体地表现在对人们所“熟知”的各种最基本的概念的意义的追问

如学习和研究哲学的人,都需要追问“哲学是什么”在这种追问中,我们就会发现,通行的关于“哲学”的基本理解,都是以区分“哲学”与“科学”的“普遍性”程度为前提的,即:“哲学”是以“整个世界”为对象,并以“最普遍规律”为理论内容;而“科学”则以“具体领域”为对象,并以“特殊规律”为理论内容。由此我们就可以对这个“前提”本身进行追问:以“普遍性”程度来区分“哲学”与“科学”哲学是否就成了具有最大普遍性的“科学”?如果最这样,哲学与科学是否还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两种不同的“基本方式”?“哲学”还有什么独立存在的根据?进一步看,如果承认人类是以包括科学、艺术、伦理、宗教和哲学等不同的“基本方式”把握世畀,那么,能否仅仅从哲学与科学的二者关系中去规定哲学?在对基本概念的反思中,不仅能够获得对概念的新的理解,而且能够培养和训练人的哲学反思的能力。

2.注重于对基本理论的追究与反省

如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是把“思维”和“存在”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还是专门研究“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能否简单地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归结为“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为什么特别强调“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只是在近代才被“明确地提了出来”并使之获得了“完全的意义”?为什么恩格斯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概念只能在“精神”和“自然界”谁为“本原”的意义上使用,否则就会造成思想的“混乱”?我们应当怎样在当代的水平上重新理解和阐述“哲学基本问题,在对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通常解释的追究与反省中,我们就会展开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经验论与唯理论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等各种哲学问题的系统性的前提批判。

3.注重于对哲学所表征的“时代精神”的追究与反省

任何时代的“时代精神”,主要地都表现为三种基本的存在方式:一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方式所创造的具有时代内涵的人的生活世界的意义,二是各个时代的普遍性的关于人的生活世界的意义的个体自我意识,三是各个时代的理论形态的关于人的生活世界的意义的社会自我意识。这里所说的“时代精神”的第三种存在方式,可以称之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也就是“哲学”。由此可见,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它形成于对“时代精神”的前两种存在方式的追究与反省。

(三)哲学的批判精神

哲学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学习和研究哲学的过程,是形成哲学的批判精神的过程,也是运用哲学进行批判的过程。哲学是人类思想的反思的维度。哲学的批判精神,是一种“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精神。这种精神需要从“发问”、“追问”和“反问”三个环节上下功夫。

1.发问

哲学的发问与其他学科不同,有其发问角度的特殊性。具体科学要寻找事物的个别特性,而哲学要寻找一般性、普遍性、抽象性的特征。如粉笔,数学要问形态、体积和总量及其计算;化学要问成分、分子结构和形成的原理;经济学要问成本、价格和利润;而哲学要问粉笔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二者的关系如何?它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二者的关系如何?它与我们人的生活是和关系?因此,哲学思维的训练,首先要转变人们发问的角度,把对事物具体属性的思考转变为哲学的思考。其次,哲学发问的功能有其特殊性。通过哲学发问,打破人们固有的习惯思维,触动人们麻木的神经,充分发挥哲学的前导功能,引导社会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思维方式的转变。

2.追问

哲学的追问就是连续不断的提问。通过层层追问或逼问,寻找出事物的原因,原因的原因,终极原因以及各种原因的关系和条件;通过层层追问或逼问,预见事物的结果,结果的结果,最终的结果以及各种结果的可能性和条件。从而达到认识事物的深刻性和全面性,为认识主体根据自身的现实环境提供选择的方案和态度。

追问是哲学的天性,追问的无止境,决定了回答的无止境,从而也决定了人们选择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正是哲学的追问,使人们上下求索,吐故纳新;正是哲学的追问,使具体上升为抽象,抽象上升还原为具体;正是哲学的追问,是社会不断进步,人生价值不断升华。

3.反问

哲学的反问就是从事物现存状态的反面提出问题,从新的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反问往往基于对问题的质疑,首先是对事物现存状态,以运动、发展的眼光寻找事物现存状态之不足;其次,是对事物现存状态未来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及条件进行分析;第三,是对事物现存状态原因和条件进行考证;第四,是对事物现存状态的反面对比分析,寻找新视角、新思路和新方法。因为,任何事物都会在一定条件下走向它的反面,物极必反,对立统一。因此,哲学要求人们确立起“质疑”和“批判”的态度,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以“扬弃”的原则和态度对待问题,通过不断发问、追问和反问,质疑、批判、扬弃一切事物现存状态,以求创新。

总之,对于以往的哲学以及一切事物的现存状态,既要揭示它的内在矛盾而予以深刻的批判,同时,又要充分理解它的历史合理性而予以“带有敬意的批判”。

(四)哲学的创新意识

哲学创造,从根本上说,就是哲学家从新的视角、以新的方式、用新的综合为人类展现新的世界,提示新的理想。因此,哲学创造内含着以否定性的思维去对待人类的现实,揭示现实所蕴涵的多种可能性;以否定性的思维去检讨各种理论的前提,提示理论前提的多种珂能性;在现实与理论多种可能性的某种交错点上,提示人与世界之间的新的意义,提示可供人们反省和选择的新的理想。

任何理论都是由经理论家的头脑所创造出来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理论家自身的局限性和历史的局限性。因此,评价一种理论并不在于它是否具有片面性、局限性,而在于它是否具有独创性、深刻性和启发性。

包括哲学在内的任何理论的发展,都表现为理论体系的建构——解构——重构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也就是理论的自我否定和自我重建的双重化过程。其中,否定性的“解构”是重构理论体系的必要前提和中介环节。哲学发展史表明,哲学理论体系的重构的水平,直接地取决于理论自我否定的解构的水平。

哲学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其独立存在的根据和价值在于它是对其他方式的超越性综合,这种“超越性综合”就是哲学理论创新之源。虽然科学、伦理、艺术、宗教和实践都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在以科学的方式探索世界、以伦理的方式反省世界之善、以艺术的方式体验世界之美、以宗教的方式追寻世界之永恒、以实践的方式让世界满足自己的需要,但它们在人类自身的历史发展中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知、情、意融会一体,真、善、美相互依存。因此,人类不仅追求“天人合一”的“真知行合一”的善,“情景合一”的美,而且始终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渴望达到对人的存在方式的统一性把握,从而为人类的全部思想和行为提供自己时代水平的最高的支撑点,即人类的安身立命之本。

哲学考察人类把握世界的诸种方式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总体效应,探索这些方式彼此过渡和彼此融合的总体机制,反省这些方式理解世界和描述世界的总体结果,从而形成对人的存在方式及其与世界关系的总体观念。

哲学综合的超越性,本质上是它的批判性,这种批判性在本质上是以某种超越现实的理想性承诺去审度和引导人的现实,即把人的现实变成人所要求的理想的现实。所以,哲学批判从来都不只是指向科学、艺术、伦理、宗教和实践,而且总是指向自己的。哲学通过自我批判而实现人类在致知取向、价值取向、审美取向和整个实践取向上的变革,即实现人类的存在方式及其与世界关系的自我更新。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绝不仅仅是反映和表达时代精神,更重要的是塑造和引导时代精神。

哲学的超越性综合与批判性反思,本质上是从新的视角、以新的方法为人类展现新的世界,提示新的可能。这就是哲学的启发性和引导性功能。

(五)哲学的分析方式

哲学的批判性的反思和理想性的创新,既不是空疏虚幻的玄想,也不是聪明智巧的卖弄,而是呕心沥血的思考和愈挫愈奋的探索。在哲学的思考和探索中,“分析”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方式。

哲学的批判性的反思,是把既定的“思想”作为再思想、再认识的对象,通过对思想据以形成自己的“前提”的批判,变革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在这种寻求思想前提和批判地反思思想的诸种前提的过程中,需要具体的、细腻的、深切的哲学分析。哲学的分析方式,突出地表现为语言分析、心理分析、逻辑分析和社会分析。

哲学通过语言分析思想的前提批判,通过心理分析把握主体动因,通过逻辑分析使推理具有必然性,通过社会分析解析思想的社会成因。

(六)哲学的辩证智慧

学习和研究哲学,既不是为了背记某些现成的结论,也不是为了搬弄某些抽象的名词,而是为了形成真正的哲学智慧——辩证智慧。

哲学的辩证智慧,从根本上说,就是对“知性思维”的超越。然而,值得深思的是,人们通常恰恰是以“知性思维”去理解和解释哲学的辩证智慧;其结果,哲学的学习并没有使人们超越“知性思维”而达到“辩证智慧”,反而是固守于“知性思维”,往往把哲学的辩证智慧变成恩格斯所批评的“在缺乏思想和实证知识的时候及时搪塞一下的词汇语录”。[15]

形成辩证智慧须防止以“知性思维”去看待“辩证法”。首先必须坚持辩证的否定观,防止孤立地、单纯地看待辩证法的否定,以防止怀疑主义;其次坚持从客观的、内在的联系中把握“矛盾”,尤其是要在“具体的同一”中,即在对立统一中把握矛盾;其三是避免把辩证法误解为是一种“外在的技术”,以“主观的任意性”去制造概念的“矛盾的假象”,而要以客观、真实、准确地把握客观矛盾及其规定性;其四谨防把辩证法当成“主观任性的往复辩难之术”,抽象地“这一方面”与“那一方面”地往复辩难,而应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以内容确定、选择、创造形式,把握事物的本质和概念的“联系的必然性”和“差别的内在的发生”。

辩证法的“内在的超越”,是认定凡有限之物都是自相矛盾的,并且由于自相矛盾而自己扬弃自己。因此,辩证法是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向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这种“批判的和革命的”辩证法,是需要艰苦的哲学思维的训练才能获得,并自觉地和合理地予以运用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