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读快乐学习

解读快乐学习

时间:2022-02-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就是说,快乐,来自环境的友好和对自我的悦纳。现代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有机体由后天获得经验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和行为倾向的变化。综上所述,学习的目的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使学习者发生改变。如何让学习者自觉地接受“教化”,则是教育者促进学习者拥有主动学习行为的首要问题。这样一来,教师的自我完善就成为促进学习者快乐学习的必要条件之一。其次,要想让孩子拥有学习的兴趣,学习材料本身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1.关于快乐

快乐是指人们感受外部事物时带来的内心的愉悦、安详、平和和满足的感觉,快乐是指精神上的体验。马克思认为,快乐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真理与自己同在时的心理状态,包括一切真实的事物、人性的道理、他人的生命甚至动物的生命与自己同在等;快乐是一种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以及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也就是说,快乐,来自环境的友好和对自我的悦纳。

环境的友好来自和谐的生存环境,假如环境能够给予存在者认可、鼓励、引领、促进、包容等正向情感,人就能在和谐而美好的环境中顺利成长,并在成长中不断获得快乐情绪的体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环境友好的价值在于满足了人四个层次的需求,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满足,便能“愉悦、安详、平和”,也必然能够快乐。

环境友好包含的内容很多,物质的保障是首要因素。西汉·刘向《说苑·建本》中有这样一句话:“人皆知以食愈饥,念莫知以学愈愚。”尽管刘向没有明确指出,人生不过是两件事——一件是保证健康,一件是丰富心灵,但是他却强调民以食为天的根本是“愈饥”,是人生存的第一需求。一个饥饿的人,很难拥有快乐的情绪体验。同样,当人因为社会治安、自然灾害等因素而导致缺乏安全感时,也就远离了快乐。

物质的保障不能涵盖“生理需求”的全部内容,但是从另一个侧面来说,环境友好受外界环境的制约。环境可以说是人获得快乐体验、拥有快乐情绪的外在因素,外因对内因的干扰不可小视。

相较于环境友好,自我悦纳更倾向于内在价值观定位,若是以“自我实现”来界定,还存在定位点不同的问题。有的人以获得财富为目的,财富的不断积累能满足他自我实现的愿望;有的人以获得外界的好评为目的,荣誉名望能满足他的自我实现;有的人则以获得内心世界的平静为目的,用一生的力量来参悟生存的意义,就像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对于他们来说,拥有淡定的处世态度和辩证的处事心态就是他们自我实现的目标。从细微处说,做一桌美餐并得到食客的好评,厨师便已达成自我实现;解一道题,不但得到了正确答案,还能由此及彼推展出一类题的解题方法,学生便已达成自我实现;设计师设计出符合自己对建筑的理解和愿望的图纸,他便已达成自我实现,等等。从某个角度来说,自我实现即为目标的达成,但是,以他人的眼光为评定标准的自我实现只是浅层次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蓦然回首”便是幡然醒悟,这种自我实现的目标,是非经历人生历练并对本源性话题进行深入思考不能获得的。一旦到达这个层面,自我实现便是无时不在的,是对自我的审视、对现象的包容和对事物的理性判断,此时,自我实现也就变成了一种存在的方式和态度,而自我的悦纳便也走向了审美层面。

所以说,最高境界的快乐是审美。

2.关于学习

学习是人类(个体、团队或组织)在认识或实践过程中获取经验和知识,掌握客观规律,使身心获得发展的社会活动,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和人类整体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是一种使个体产生变化的行为方式。广义上来讲,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实践或训练而获得的,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的心理变化,即有机体以经验方式引起的、对环境相对持久的、适应性的心理变化。学习不仅仅是指对课本知识即文化知识的学习,还包括对乐器、美术、书法等技能的学习,对生活技能的学习,也包括对为人处世和对社会生活的学习。现代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有机体由后天获得经验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和行为倾向的变化。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是学习者反复练习而形成经验的结果。

综上所述,学习的目的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使学习者发生改变。“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学记》)阐述的也是学习的目的。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是一件让人变得越来越好的事。也就是说,教育的目的也是一件“化民成俗”的事情,因此,学习与教育就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如何让学习者自觉地接受“教化”,则是教育者促进学习者拥有主动学习行为的首要问题。目前,学生的在校学习似乎备受诟病,虽然无法确定学生“厌学”与教师“厌教”到底谁为因果,但种种现象说明,学生的学习不仅在形式上远离了学习的本质,同时,也缺乏启动学生充满乐趣学习的必要手段,这同时也是教育的盲点。

如果学习无法成为一件让学生向往的事,学生也就难以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的体验,快乐学习也就难以达成。

究其原因,外在环境不可忽视,如社会体制、教育导向等,但是这些因素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所改变。因此就需要考虑内因,即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决定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有很多,“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感召力是最重要的因素。

美国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花了几十年时间,从九万名学生的“心目中喜欢的教师”的信中,概括出学生喜欢的教师的九个特点,孩子们生动地描述了这些特征:

(1)友善的态度。“她的课堂有如大家庭,我再也不怕上学了。”

(2)尊重课堂内每一个人。“她不会把你在他人面前像猴子般戏弄。”

(3)耐性。“她决不会放弃直至你能做到为止。”

(4)兴趣广泛。“她带给我们课堂以外的观点,并帮助我们去把所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

(5)良好的仪表。“她的语调与笑容使我很舒畅。”

(6)公正。“她会给予你应得到的,没有丝毫偏差。”

(7)幽默感。“每天她会带来少许的欢乐,使课堂不致单调。”

(8)良好的品行。“我相信她与其他人一样会发脾气,不过我从未见过。”

(9)对个人的关注。“她会帮助我去认识自己,我基本有赖于她使我得到松弛。”

上述内容表明,学生喜欢的教师首先需具备高尚、博学、幽默、亲和、尊重、公正等品质,也就是说,教师的自身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兴趣是否浓厚以及学习愿望的强烈与否。这样一来,教师的自我完善就成为促进学习者快乐学习的必要条件之一。

其次,要想让孩子拥有学习的兴趣,学习材料本身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从学校的角度说,学习材料就是教材,但是教材是否适合,是否能让学生拥有持久的探究欲望,能否成为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桥梁或基础也是决定因素。学生之所以厌学,学习材料本身缺乏吸引力也是一个原因。因此,对学习材料的重组和创建,应该成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举措,也即当下所说的课程建设。

其三,如何开展学习活动也决定着学生学习动力能否持久。比如上音乐课,最好的学习方式是让学生听、唱,如果教师一味讲授音乐原理,恐怕不是好的学习方式。再如学习语文时,应该让学生大量阅读,经常练笔,假如只是让学生停留在浅层次的表演展示或者大容量的题型训练中,必然会违背学习语文之道。“不道早已”(老子),在不遵循规律的前提下展开教学,可能抹杀学生的兴趣,最终使学生厌学。也就是说,要想开展好学习活动,首先要找对学习方式。

综上所述,促使学生快乐学习至少应该包含以下三个关键点:

第一,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素养。

第二,课程设置合理,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

第三,选择符合学科特色、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学习方式。

好教师、好课程、好方式固然不能解决教育体制带来的种种问题,但至少能在现有环境下,改变学生以往学习的困境,让学生能够快乐地踏上学习之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