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用少许石头便可使河流改道

用少许石头便可使河流改道

时间:2022-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达·芬奇的一个宏伟计划就是完善佛罗伦萨的运河系统。1502年,达·芬奇设计出来了阿诺河的河道图纸,并在1503年准备动工。但不幸的是,达·芬奇离开的时候,他的接替者提出了几个灾难性的工程变更方案。这些热量使水沸腾,变成蒸汽,从而蒸发上升到溶洞的顶部,进而穿过大山的裂缝,一直到达所能到达的最高高度。

大英图书馆说明

这一页的顶部,列奥纳多·达·芬奇对水蒸发的过程进行讨论,直接和第一页所描述的实验有关。这里他同“地球本身”的问题结合起来,进一步讨论:地球内部水循环,是因为在溶洞中的水被蒸发掉造成的。在文中,他考虑到地震所产生的影响:“在地球内部由地震产生震颤,地震飓风(指地震波)的力量将地壳某处撕裂,持续不断地冲击地球内部密闭的大地洞和湖泊的底床。”

第二段开始涉及不同深度的水运动的方向变化。第一眼看来,这个题目和这一页及首页其他部分所讨论的内容毫无关系,但是手稿二十中的继续讨论明确了这一关联性:列奥纳多·达·芬奇关注到岩层的构造,在山顶的岩层中,有海洋化石的存在。列奥纳多·达·芬奇从阅读里斯托罗·阿雷佐的著作及其他历史著作中明白,解决这一特定问题可以对顺利解释宇宙构成作出很重要的贡献:“在……波尔多,落潮前大海升高大约40布拉乔奥,海水冲入河流超过150英里。退潮后,大海将船舶放置在高山之巅,在又高又干的地方将船掩埋起来。在突尼斯北部,地中海中形成的最大落潮大约为2.5布拉乔奥;在威尼斯,落潮为2布拉乔奥;而在地中海的其他部分落潮特别小,有的地方甚至看不到落潮。……波河将亚得里亚海抽干,类似的现象曾经发生在伦巴第大部分地区。”

这一页的第三段,涉及控制水运动的多种方式。这里列奥纳多·达·芬奇重点讨论的是水流的扭曲功能。

达·芬奇的运河计划

达·芬奇的一个宏伟计划就是完善佛罗伦萨的运河系统。在这个计划当中,他准备修建一系列的渠道,扩大阿诺河的运力和覆盖面积,并且最终通过比萨入海。1502年,达·芬奇设计出来了阿诺河的河道图纸,并在1503年准备动工。他的这个计划得到了好友马基雅维利的支持。而在当时,他们两个人几乎是最受尊敬的。

很快,就有数百名工匠齐聚在佛罗伦萨,在液压工程师的监督下,开始了运河的工作,运河计划是达·芬奇一生最重要的工作实践之一,可他没有更多的时间带领工匠们将运河完成,很快,他不得不返回到佛罗伦萨城继续绘制维奇欧宫(Palazzo Vecchio)的壁画。

但不幸的是,达·芬奇离开的时候,他的接替者提出了几个灾难性的工程变更方案。在这些方案的指导下,阿诺河辅助沟渠被挖掘得过于狭窄——事实上,这也并非完全是这位接替者的责任,他没有足够的人手来做这件事。

根据一些记载可以得知,最终阿诺河在很短的时间内便于一条新的河道当中流动了,但是很快这条新的河道就被淤塞(或者是因为其他的原因),阿诺河又回到了之前的河谷。

这种情况下看似是达·芬奇的计划失败,但是实际上这并非是他的错误,这个计划本来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如果能够被严格执行的话——因为达·芬奇对它的设计和设想是那样的完美。

水的静脉分支在地球内部相通,和动物身体上的血脉一样,相互交织,相互贯通。这些支脉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地下的水脉和地球表面的一样,恒久不断地冲蚀着所经过的地方。通常,河流流出的水比地下水脉流出的水更多。也就是这个原因,使得海面的水在某种程度上向下靠近地球中心,因为海水不得不去填补静脉流出的水所产生的空间。因此我们认为,大海的水面最低。地球内部形成火的热量,将地下溶洞及其他空洞的地方所幽禁的地水加热。这些热量使水沸腾,变成蒸汽,从而蒸发上升到溶洞的顶部,进而穿过大山的裂缝,一直到达所能到达的最高高度。在那里遇到冷空气,这些水蒸气突然变回成水,这一现象可以在一些旅游胜地看到。水重新降落,形成河流的源头,随后可以看到水流从这些源头流下。但当冷风寒霜将热量驱赶回地球中心,这些热量将变得更加猛烈,进而会导致这里的水再一次形成更大的喷发。水蒸气在溶洞中迂回,将溶洞四壁加热,这样也不能像往常一样形成水。这可以在加热的酒精瓶中看到,除非酒精蒸汽穿过淡水,否则不会在加热的过程中变回成酒精,但可能倒转回流,至少使得蒸汽密度变得越来越浓,以至于可以毁掉任何物体。我们可以想象,地球的怀抱中有大量受热蒸发的水,在其通道上无法找到新的地方,因为内部环境相同,因此无法像原来一样靠自身的力量形成水,但是会像迫击炮中的火药一样,密度不断地成倍增加,变得越来越强硬,比起外部包裹的材料,其力量更强。那么如果不是突然释放为烟雾,便会自身飞速冲向前方,并将一切阻挡其前进的物体撕裂摧毁。水在地球内部的溶洞中所形成的蒸汽也一样,蒸汽在地球怀抱中的各种各样的罅隙里窜来窜去,到处游荡,大肆喧腾,直至到达地面。伴随着强烈的地震,使整个地区震颤,经常使大山砰然塌陷,使各个地方的城市和土地毁于一旦,强劲的地震飓风从地裂中突然冲出,就这样逃得无影无踪,消耗掉自身的能量。空气中的水在分解及形成云彩的过程中,产生了风。也就是说,当云彩逐渐消散的时候,便改变形态进入空气,因为消散的过程并不均匀,体积不断根据要求无规则地膨胀。因为云层本身厚度和密度千差万别,结果云层最薄的地方快速消散,而厚度大的地方,对消散却形成极大的阻力,因此导致风的运动也无法均匀形成。因为每一种运动都是由于力量过多或过少造成,在形成云的时候,同时也生成了风。在形成云的过程中,云将周围的空气吸引过来,密度不断增大,因为云层不断将潮湿的空气从热处吸引到云层高处寒冷的地方,结果云层必须将先前吸入的空气变成水,这样一来必然有大量的空气急剧凝结在一起,使云层不断增厚。因为云层中不能形成真空状态,前面的空气首先凝结,随后转变为厚度很大的云层,后面的空气迅速填补前面失去空气的空缺,这样就形成了风。在这种情况下,风迅速掠过空气,却没有到达地面,只是掠过高山的顶部。这样风不能将地面的空气吸收过来,否则地面会形成真空。而在地面和云层之间的空间确有空气存在,只是特别稀薄。云层从四周吸收空气,并通过每一条路线尽量充分地吸收。以前我有幸观察到过这个过程:偶然有次去米兰高山,在马焦雷湖附近,我观察到像巨山一样的云块,因为落日下的天空红彤彤一片,这云看起来仿佛由一堆堆闪闪发光的石头搭建而成,太阳的光线只是为这些云彩涂上了一层自己本身所具有的颜色的淡妆。而这块云层不断将周围的小块云雾吸引过去,自身却稳如泰山。事实上,云块体积是那么巨大,在日落前云顶的日照达一个半小时。而大约两个小时之后,在夜幕中,这块云所形成的暴风确实特别壮观,前所未见。当云块越来越集中,云层密度不断增大,导致云中幽禁的空气不断受到云层的挤压,空气努力拨开云层最脆弱的部分,想方设法从云层中逃逸。云层在快速穿过空气的时候会在空气中不断引起阵阵骚动,就像在水下用手挤压海绵的效果一样,海绵吸收的水从挤压的指缝间溜出,随后匆匆忙忙地穿过其他的水溜走。就是这一块云,周围的冷空气将云层驱赶回来,并不断压缩,冷空气以自身的冲击力将空气驱赶开来,猛烈地冲击并穿过另一股空气,直到混合在云中含有热量的水汽中;然后快速将空气拉升向云层中间很高的位置,脱离和其运动相反的冷空气,朝云层中心运动,变得越来越有力,结果开始燃烧,周围潮湿的水汽仿佛被突然点着,形成剧烈的风,风推动着火花,从而被水汽不断增强的压力甩出。这样,就像从迫击炮出来的火焰一样,火被后面越来越强的风从云层中驱赶出来。这样被云层压制的火苗喷发了,穿过空气展开来,在火形成的过程中云彩凝聚得越是紧密,热量越大,按照比例,形成的辐射面就越大——这就是雷电。随后将其命中注定的线路上所有设障的物体毫不留情地破坏,并撕裂成碎片。有一次,我看到过擦枪器的下射轮运动(指用水流作动力的抛光机的转动情况),在水下产生火光。在水的任一深处,都会发生类似的情况,只是大小不同而已。

在地震剧变中,河流流向会发生改变,不再向前流动,而是投入大地的怀抱,就像幼发拉底河那样。假如博洛尼亚人了解这种情况,就不会为他们消失的河流而悲伤。一股风每小时可以行进多少英里?我们可能观察到水驱动磨坊的水车转了多少圈——大约1小时行进5布拉乔奥。可以从遥远的大海验证这一规律:大海可能在1个小时内,将水车推行了一圈、两圈,然后第三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精确得出运动规律,这样的结果既真实又准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