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岛市科技资源配置情况与其他同类城市的比较分析

青岛市科技资源配置情况与其他同类城市的比较分析

时间:2022-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表24和图4可以看出,青岛市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远远低于成都,与西安、武汉、深圳等城市动辄数百亿的规模相比,成都的技术市场相对比较先进,但青岛市的技术市场发展却处在相对落后的位置。青岛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值比成都多出1 300余亿;而成都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为51.44%,高于青岛市的40.73%,其产业结构优于青岛市。青岛市的研发经费以及财政科技投入在数量上都低于广州市,只在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一项指标上略高于广州。

为促进青岛经济社会健康平稳发展,根据市政府主要领导指示要求,在全市政府系统深入开展全方位对标成都研究工作。我们选择了研发经费投入、技术合同成交额、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高新技术企业数、孵化器面积、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等20个与创新驱动发展相关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并参照成都的创新举措提出了青岛市下一步的对策措施。

(一)与成都的比较分析

1.创新指标对比分析

表24 青岛与成都主要创新指标(2014年)

(1)创新投入。

从表24和图3可以看出,青岛市创新投入的各项指标数值均高于成都,但相差不大。研发经费支出方面,青岛市比成都多出17亿,但两城市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相近,都在2.7%左右。财政科技投入方面,青岛市比成都多5.33亿,这一差额近成都市投入的1/4,两城市有一定差距。

图3 青岛与成都创新投入指标对比

(2)创新产出。

从表24和图4可以看出,青岛市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远远低于成都,与西安、武汉、深圳等城市动辄数百亿的规模相比,成都的技术市场相对比较先进,但青岛市的技术市场发展却处在相对落后的位置。青岛市的专利申请量总体低于成都,但发明专利申请量却远高于成都,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是成都的近3倍。需要指出的是,青岛市的发明专利申请量虽多,但最终授权的发明专利远远少于成都。PCT国际专利申请量指标上,青岛市略次于成都,相差不大。

图4 青岛与成都创新产出指标对比

(3)创新人才。

从表24和图5可以看出,青岛市在创新人才方面的各项指标上,都低于成都,但各指标的差距并不是特别大。青岛市R&D人员约4.8万人,成都约有5.18万人;青岛市拥有院士28人,成都有33人,比青岛市多5人;青岛拥有的国家千人计划引进人数比成都少12人。

图5 青岛与成都创新人才指标对比

(4)创新企业。

从表24和图6可以看出,青岛市除国家级创新企业数量和国家级孵化器数量多于成都外,其余的创新企业指标值均低于成都。其中,高新技术企业数,与成都差距最大,仅为成都市的1/3。在国家级孵化器领域,青岛市虽然在数量上占优势,但无论是认定孵化面积,还是在孵企业数量,均低于成都,说明青岛市对国家级孵化器的利用率不够高。

图6 青岛与成都创新企业指标对比

(5)创新产业。

从表25和图7可以看出,青岛市在创新产业方面与成都差距不大,两城市各有优势。青岛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值比成都多出1 300余亿;而成都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为51.44%,高于青岛市的40.73%,其产业结构优于青岛市。

图7 青岛与成都创新产业指标对比

2.成都主要创新举措

(1)建立科学创新体制,营造城市创新氛围。

一方面,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下,政府应该把工作重心放在为企业培育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而不是直接参与企业工作为其制订工作计划和对其生产活动进行干预。政府不可能直接指导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更多的职能还是为企业提供服务。因此,政府职能要转变,关键就是要从依赖计划转向营造好的城市创新氛围,打造好的创新环境,以此来推动城市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要有一套专门的创新机制,保障和提高创新人才的经济与社会地位。让创新人员自身事业发展有前途,同时要让企业能从科技创新中切实得到经济上丰厚的回报,最终形成良性循环。在市场经济下,投入越少获得收益越丰厚的产业,能吸引的生产要素就越多。收入水平越高的地区其人才的流失率就越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收入是决定人才去留的主要因素。另外,市场经济条件下,供求关系是影响价格的决定性因素,而价格又驱动着金钱、人和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流动。

(2)鼓励科技人员在职创业或者到企业兼职。

首先,成都鼓励高层次人才在蓉创新创业,对在成都创新创业的国家“千人计划”、四川省“千人计划”和“成都人才计划”长期项目的人才,给予100万元专项资金资助;对人才带项目、带技术在成都创办独立纳税企业的,给予最高100万元科研经费支持。其次,成都建立市校(院)会商机制,支持在省属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科研人员自主处置、全面放开的成果转化机制,建立职务发明成果转化股权和分红激励制度。鼓励科技人员在完成本单位工作前提下,围绕成果转化在职创业或者到企业兼职,全部收入归个人所有。最后,建立市、校、企联合培养博(硕)士制度,支持企业选派在职人员攻读博(硕)士,采取企业、高校“双导师制”方式培养一批产业发展急需创新人才,给予攻读人员最高50%的学费资助。

(3)设立企业债权融资风险资金池。

首先,成都鼓励社会资本组建“天使投资基金”,对获得天使基金投资的本市种子期、初创期企业,给予所获投资额的10%、最高100万元的创业补助。同时,设立企业债权融资风险资金池,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科技金融产品创新。最后,支持企业上市融资方面,成都市首次设立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补贴专项,对在“新三板”实现挂牌的企业将给予50万元经费补贴。同时,对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及海外证券市场发行上市的企业分阶段给予最高500万元的奖励。

(4)鼓励创新与研发。

一是努力提升成都高校办学质量,进一步加强成都高校、职业教育学院与企业的合作,建设校企联合研究中心、开展职业培训等,加强技术开发,培育和输送专业技术。积极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复合型和紧缺型急需人才,为成都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二是鼓励院所研究人员和商界成功人士到高校讲课,传授相关学科知识在实践领域的应用,介绍目前实践中还需要解决的相关难题。高校与院所研究机构科研人员可到企业建设研发中心,紧贴实践需要,提高研发项目与市场的紧密度,以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最后,为激励上述行为,成都市政府可对上述活动进行一个运行期的补贴,如果运行情况良好,产出科技效益高,可再根据其科技交易额提供后续补贴,使勇于创业、创新者获得来自政府与市场两方面的收益。

(5)第一批“技术路线图”已编制出炉。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成都市正在着手制订面向未来和全球竞争的“技术路线图”,据此进一步明晰成都产业升级的科技主攻和参与世界分工的技术比较优势,为企业“指路”。目前,移动互联网、3D打印、汽车产业技术路线图已编制出炉,第二批技术路线图已启动编制。下一步,成都将重点突破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汽车、轨道交通、航空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战略性新型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

(二)与广州创新指标对比分析

1.创新指标对比分析

表25 青岛与广州主要创新指标(2014年)

续表

(1)创新投入。

从表25和图8可以看出,青岛市与在创新投入的各项指标上,与广州有一些差距。青岛市的研发经费以及财政科技投入在数量上都低于广州市,只在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一项指标上略高于广州。其中,青岛市财政科技投入经费只是杭州的1/2左右,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例不足广州的1/3,差别很大。

图8 青岛与广州创新投入指标对比

(2)创新产出。

从表25和图9可以看出,青岛市的技术合同成交额仅为60.53亿,与西安、武汉、深圳等城市动辄数百亿的规模相比,技术市场发展处在相对落后的位置;而广州的技术合同成交额为240.94亿,技术市场发展处于领先地位。青岛市在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申请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这三个指标上,相较于广州,略占优势;特别是发明专利的申请数量上,是广州的2倍多。但是在发明专利授权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这两个指标上,青岛市远落后于广州,指标数值仅为广州的一半左右。

图9 青岛与广州创新产出指标对比

(3)创新人才。

从图10可以看出,青岛市与广州相比,不论是在人才总量上,还是人才质量上都有较大差距。青岛市R&D人员比广州的少2.28万,近乎青岛市科研人员数量的一半;院士比广州的少12人;国家千人计划引进人数少10人。

图10 青岛与广州创新人才指标对比

(4)创新企业。

从图11可以看出,青岛市的各类创新企业指标,除国家级创新企业数略高于广州外,其他的指标,包括高新技术企业数、国家级孵化器数、认定孵化面积、在孵企业等,均低于广州市相应指标的数值。其中,青岛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数不足广州市的一半。青岛市近年来大力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所以孵化器数与广州相近,但认定孵化面积和在孵企业数量却远远低于广州,分别是广州的32%和71%。

(5)创新产业。

从图12可以看出,青岛市在创新产业方面与广州相近,差距不大。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6 618.95亿元,比广州的6 547亿元多161.95亿元,但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低于广州近1.5个百分点。

图11 青岛与广州创新企业指标对比

图12 青岛与广州创新产业指标对比

2.广州主要创新举措

(1)瞄准价值链高端环节,提升产业竞争力。

2014年,广州进一步提高了商贸会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这些有基础、有规模的服务业的层次和水平,努力提升辐射周边发展的能力;通过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进一步做强汽车、精细化工、重大装备这些传统支柱产业,使它们向支柱智造型产业发展;尽快完善和大力实施促进服务业新业态发展的政策措施,重点推动健康服务、互联网金融、工业设计、软件和信息技术、冷链物流、电子商务、检验检测、节能环保、人力资源、融资租赁等10大服务业新业态加速发展,使服务业新业态成为广州市经济产业转型升级新动力。此外,广州市加强金融改革创新,提升金融辐射力。深入推进产融结合、大力促进金融改革创新、加强金融功能区和交易平台建设。

(2)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一方面,要通过优化管理体制、争取政策支持、提高招商实效、优化政务环境等举措,加快平台资源集聚和项目落地,打造成为集聚高端要素资源的“聚宝盆”;引导全市工业园区由功能单一的第一代园区为主,向功能完善、产城融合、公共服务配套齐全的第二代园区转型。要优化平台环境,加快推进重大平台相关交通、医疗、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另一方面,激活科技研发资源,提升创新驱动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协同创新,集聚创新资源,建立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创新平台建设。最后,建立在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之间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进行产学研合作。采用产学研合作形式既能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发成果产业化、实现科研项目与企业对接,又能弥补企业科研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高校、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的根本出发点是互补优势,而根本动力在于资源的稀缺性。

(3)加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及其应用机构的布局。

一方面,2015年5月,广州市政府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签订协议,依托“天河二号”超算中心,分5年共同出资3亿元,联合实施国家大数据科学研究中心项目,为广州市开展大数据科学研究提供了强力支撑。另外,广州正在加快推进珠三角大科学工程创新体系建设,中国(东莞)散裂中子源、中微子实验室(二期)、“加速器驱动嬗变系统研究装置”、“强流重离子加速装置”等大科学工程进展顺利。另一方面,新型研发机构正迅速崛起。广州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华南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北京大学华南产业创新研究院、清华大学粤港澳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的筹建工作进展顺利。截至目前,广州拥有各类新型科研机构122家,接近2007年的11倍,累计服务企业3万多家。

(4)打造重大发展平台,提升资源集聚力。

一是广州市通过优化管理体制、争取政策支持、提高招商实效、优化政务环境等举措,加快平台资源集聚和项目落地,打造成为集聚高端要素资源的“聚宝盆”。二是完善科技服务“政策链”。该区不断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基本形成了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调整资金扶持方向和科技资金使用绩效,在全市率先推行“创新券”制度,助力小、微企业放飞梦想。三是激活科技研发资源,提升创新驱动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协同创新,集聚创新资源,建立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创新平台建设。

(5)激发企业热情,发挥主体作用。

一是开展创新主体培育。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已组织企业申报2015年高企认定、复审和入库培育,组织百余家企业开展申报培训,共推荐27家企业申报高企认定,45家企业申报入库培育。二是发展新型研发机构。通过政企合作的方式,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重点联合TCL、德赛、华阳、科锐等集团企业建设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新型光电等若干产业研究院。目前,TCL集团工业研究院、惠州市德赛工业研究院、惠州市亿纬新能源研究院三家新型研发机构已建成并进入广州新型研发机构行列。三是鼓励大企业孵化。引导TCL、德赛、元晖光电建成若干民营孵化器,实现内部创业,搭建创客平台,鼓励大企业开展内部孵化。TCL云创科技有限公司已投入运营。

(三)与杭州的对比分析

1.创新指标对比分析

表26 青岛与杭州主要创新指标(2014年)

(1)创新投入。

从表26和图13可以看出,青岛市在创新投入的各项指标,研发经费支出、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财政科技投入以及财政科技投入占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等,都要落后于杭州。其中,青岛市财政科技投入经费是杭州的1/2左右,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例是杭州的一半,差距极大。

(2)创新产出。

从表26和图14可以看出,青岛市的技术合同成交额略高于杭州,但与西安、武汉、深圳等城市动辄数百亿的规模相比,两市的技术市场发展都处在相对落后的位置。尽管青岛市的专利申请量与发明专利申请量均高于杭州,但发明专利授权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都低于杭州,特别是发明专利授权量,仅为杭州的一半左右。在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这一指标上,青岛市也低于杭州,平均每万人就比杭州少一件发明专利。

图13 青岛与杭州创新投入指标对比

图14 青岛与杭州创新产出指标对比

(3)创新人才。

从表26和图15可以看出,青岛市的R&D人员远远低于杭州,比杭州少了3.36万,差距甚大。在院士数量上,青岛市也低于杭州的33人,仅有28人。由于杭州市在国家千人计划上缺乏数据,因此此处不再比较。总体上看来,青岛市的创新人才指标数据相较于杭州而言,并不理想,与杭州有一定的差距。

(4)创新企业。

从表26和图16可以看出,青岛市除国家级创新企业数外,其他各类创新型企业数量都远低于杭州,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数仅为杭州的41.8%。虽然青岛市近年来大力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但杭州的国家级孵化器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加上青岛市的孵化器发展时间较短,所以无论是国家级孵化器数量,还是认定孵化面积,抑或是国家级孵化器在孵企业数量上,青岛市与杭州都有极大的差距。

图15 青岛与杭州创新人才指标对比

图16 青岛与杭州创新企业指标对比

(5)创新产业。

从表26和图17可以看出,青岛市在创新产业方面要远远优于杭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是杭州的3.3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出杭州13多个百分点。

图17 青岛与杭州创新产业指标对比

2.杭州主要创新举措

(1)统筹协调政策资源。

一是统筹整合政府部门的政策和服务信息资源,梳理并发布科技创新政策(包括国家、省、市政策),方便企业查询各类科技创新政策,形成服务全市企业创新发展的统一服务平台。研究发布产业链整合、共性关键技术、协同技术攻关等。二是进一步整合本市各类投融资资源,为企业提供贷款、风险投资、科技担保、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贴息、集合债券、VC/PE投资引进、多层次资本市场(新三板、创业板、浙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上市及科创小贷政策咨询等投融资服务。三是整合链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网”相关信息,发布并落实“青蓝计划”、“雏鹰计划”以及高新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标准和扶持政策。

(2)创新供需对接机制。

一是强化需求导向,推动科技创新由“成果供给主导”转为“产业需求主导”。同时进一步加大对高校、科研院所的支持。包括集成各类科技资源,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科研院所创新国际化、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方面对高校院所大力支持。二是加强政策引导,推广创意杭州工业设计大赛的做法,政府搭台,设立产业集群创意奖。创意杭州工业设计大赛至今己举办5届。5年来,大赛共收到参赛作品15 000余件,其中300多件作品以专利形式向企业转移,作品产学研合作实施产值达2亿元,发掘了大量优秀创新人才。最后,建立面向全球的网站平台,在阿里巴巴网站平台上增加适应网络众包的交互功能,建立一个借全球创新资源为杭州服务的窗口,形成开放、协同、繁荣的创新生态系统,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专业服务,最大限度地适应多样化的用户需求。

(3)实施政府采购服务。

首先,弱化经费资助、强化政府服务,发挥财政科技经费的杠杆引导作用,通过政府补贴等方式,推动科研仪器设备拥有方、实验室、专业服务机构,面向企业开展市场化运营服务。发行科技服务消费券。对政府重点扶持的产业化项目和重大科技攻坚项目,适当安排科技服务消费券专项资金。其次,完善科技创新服务。采用政府采购服务的方式,为青岛市的科技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包含财务、审计、法律、评估、代理等中介机构的专业服务、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以及为企业提供贷款、风险投资、科技担保、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贴息、集合债券、VC/PE投资引进、多层次资本市场(新三板、创业板、浙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上市以及科创小贷政策咨询等投融资服务。最后,推动科技中介服务组织体系的建设与完善。积极培育和鼓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从科技成果产生到实现产业化整个过程中,为科技与经济结合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服务。整合社会资源参与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调动多方积极性。

(4)典型引路、推进开放式创新。

一方面,培养标杆企业,通过降低其开放式创新后带来的风险,补贴其溢出的收益等税收优惠政策、财政投入政策、政府采购政策,选择若干有一定规模、具有足够的实力、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在研发能力和知识管理上有一定积累且具备转型基础的企业进行开放式创新平台的运营示范,并对示范平台的成果进行宣传推广,以期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建设和使用开放式创新平台进行科技创新与发展。另一方面,提高全社会对开放创新的宽容度。完善政府科技担保补偿机制,降低担保公司为科技型企业融资担保的风险。

(5)构建有利于校企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一是激活校企协同创新的原动力。对高校而言,大学要有“开放”的办学理念。要引导学校和教师把对科学研究的价值定位转化到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中来,使其自发产生与企业合作的内驱力。二是增强校企协同创新的外驱力。积极推进共性技术扩散。建议由政府出资购买高校研发的产业共性技术专利,对高校闲置发明专利进行免费推广。由市科委或其他相关部门设立专项基金,对闲置3 ~ 5年的高校发明专利进行筛选后统一收购,作为公共技术资源供企业免费使用。三是重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强化利益机制建设。支持知识产权纠纷仲裁机构建设,强化市科委及有关部门知识产权法律援助机制建设,并在高等院校设立工作服务站(可设在科研部门、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为高校科研队伍提供合约完整性等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服务。同时建设好校企合作的诚信记录机制,降低知识产权交易的机会成本。

(四)青岛市下一步的对策措施建议

(1)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支持力度。

进一步落实“千帆计划”各项优惠政策,支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提升孵化器综合服务水平,建设创客空间,吸引更多的科技型企业入驻,打造主体大众化、空间多样化、服务专业化的创业孵化生态体系,提高孵化器的使用效率。

(2)加快培育和引进各类人才。

深化“青岛英才211计划”,深入实施“111引才工程”,加快引进一批与青岛市产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的创新创业团队和人才。探索建立人才引进三方合作联盟,加大引才引智力度。制定更加开放的海外人才引进政策,鼓励海外人才来青创新创业。鼓励科技人才在企业、高校院所之间流动或双向兼职。制定创新人才股权激励办法,鼓励各类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方式,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

(3)加强技术市场建设。

进一步完善技术市场体系,支持中介机构发展,培育技术经纪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应设立技术转移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强化知识产权申请、运营权责。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将职务发明成果转让收益在重要贡献人员、所属单位之间合理分配。

(4)完善科技金融体系

完善“首投”、“首贷”、“首保”机制,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鼓励企业上市融资,支持在“新三板”挂牌企业发行中小企业私募债和优先股。支持蓝海股权交易中心做大做强,为企业提供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并购融资、资产证券化等产品和服务。支持天使投资发展,落实促进创投机构发展优惠。争创国家级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5)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改革科技经费使用方式,从事前支持、直接支持更多地转向事后补助、间接支持,逐渐提高后补助、间接补助在科技专项经费中所占比例。扩大企业在创新决策中的话语权,对市场导向明确的科技项目,由企业牵头,政府引导,联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组织实施。加强部门联动,统筹全市创新经费的规划与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