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服装史上的几次“基因突变”(古代服装的几次明显变化)

服装史上的几次“基因突变”(古代服装的几次明显变化)

时间:2022-02-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中国古代服装,真正出现大的改动,并且为研究者认为具有重大意义的,只有三次。第一次的变化来自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不过,这也使他成为了我国服装史上最早的一位改革者,随着“胡服”的被抵制到被接受,民族服装的融合交流也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到了魏晋时期,胡、汉文化在服装上的交流融合更加明显。北方民族的“裤褶”,对汉族服装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在中国古代的整个服装发展史上,清代的服制是最为庞杂与繁缛的。

爱看古装剧的人可能会有一个发现,那就是历朝历代的服装都不一样,换句话说,看衣服就能看出演的是什么朝代的戏。这样一样,显得古代服装变化挺“频繁”的。实际上,一般情况下,变化的只是衣服式样,在结构本质上,改变并不是很大。而中国古代服装,真正出现大的改动,并且为研究者认为具有重大意义的,只有三次。

第一次的变化来自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和汉族服装的宽袍大袖比起来,当时的少数民族服装,就是所谓“胡服”一般都是短衣长裤,衣身紧窄,这样在作战的时候,活动的灵活度很高。赵武灵王引进胡服,更多的是为了提高军事上的实力。不过,这也使他成为了我国服装史上最早的一位改革者,随着“胡服”的被抵制到被接受,民族服装的融合交流也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到了魏晋时期,胡、汉文化在服装上的交流融合更加明显。北方民族的“裤褶”,对汉族服装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裤褶,是一种上衣下裤的服式,有点儿像汉族的长袄,对襟或左衽,而汉族衣服是右衽的,这种式样逐渐广泛流行于民间,男女均穿。而北魏孝文帝的改制,以法令的形式要求鲜卑人改穿汉魏衣冠,又一次促进了胡、汉服饰风格的交融。此外,在佛教传入中国后,人们的衣服面料或边缘装饰上莲花、忍冬等纹饰开始大量出现。正是这样的南北服饰交流,到了盛唐时期,开放之风见盛,服装史上,以唐代女装的开化袒露为代表,出现了“兼容并蓄”的第二次变化。

而第三次变化,是清朝对服饰的改制。强制性的令汉人剃发易服,是清初统治者在政治上的需要,但对已形成的我国传统服制来说,是一次飞跃。清代的服饰以旗袍、马褂为代表,保留了很多游牧民族的服式与装饰。在中国古代的整个服装发展史上,清代的服制是最为庞杂与繁缛的。

到了清朝末年,维新变法时期,中国的服装开始走向近代化。维新派从政治维新,变革风俗的角度,追求“与世界同”,提出了改易服饰的主张,而此时的清末留学生也成了改变着装的先驱,他们“往往改易西装,自断发辫”,成为“洋派人士”。

甲午战争以后,国内开始举办各类新式学堂,而学堂里教授的西式“体操”也成为学生改变服饰的突破口。张之洞在湖北曾下令各书院学堂里的学生“皆一体服用兵衣”。

而推翻满清的孙中山先生,也首先在服饰上革了满清的命,他提出了服装制作的四条原则,“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这使得服装摆脱了传统上的尊卑等差,符合了现代服装的理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