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居里夫人和她的老师

居里夫人和她的老师

时间:2022-02-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居里夫人是波兰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女科学家,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奖金,被人们尊称为“镭的母亲”。过了不久,久别的师生就见面了,居里夫人在家里热情接待了少年时代的老师欧班女士。居里夫人深情地亲吻了她,轻轻推着她的轮椅向主席台走去。回到台上,居里夫人向大家介绍,这位老人就是自己少年时代的欧班老师。此外,当前社会感恩文化的缺失与感恩教育的缺憾紧紧相连。

居里夫人是波兰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女科学家,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奖金,被人们尊称为“镭的母亲”。她在取得巨大的成就和受到世人的无限敬仰的同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少年时代教法语的欧班老师,因为居里夫人深深懂得,如果当初没有老师细心严格的教诲,自己是不可能取得这样伟大的成就的。

这一天,欧班老师收到一封信,寄信人是“玛丽·居里”。欧班老师简直不敢收下,还以为是邮局弄错了呢!因为,这时的居里夫人早已经是一位在全世界都被赞颂的伟大科学家,怎么会给一个又老又穷,默默无闻的农村教师写信呢?欧班老师连连摆手对邮递员说:“先生,您一定是弄错了,一定是弄错了,我不可能收到这位名人的来信!”直到送信的人十分肯定收信人没错,她才用不断颤抖的手拆开了信封。

欧班老师觉得这件事情真是难以置信啊!她颤颤巍巍地戴上老花镜,拆开信仔仔细细地读了起来,读着读着,激动地泪水不禁涌出了眼眶,原来写信人竟是她二十年前门门功课都考全班第一的小姑娘玛丽亚!居里夫人在信中向欧班老师深表敬意,告诉老师,她一直在法国从事科学研究,并且诚恳地邀请老师能到巴黎做客,细心的居里夫人还把往返的路费一起寄了过来。欧班老师读完了信,呆呆地坐在椅子上,泪水模糊了她的双眼,那个多年前可爱勤奋的小玛利亚浮现在她的眼前,欧班老师喃喃地说:“我竟然教出来了一个这样伟大的科学家。”

过了不久,久别的师生就见面了,居里夫人在家里热情接待了少年时代的老师欧班女士。她亲自下厨房做菜,向老师祝酒。饭后又和老师紧紧挨在一起,亲切地谈心。她使欧班老师忘掉了一切拘束,忘掉了面前是一位诺贝尔奖奖金的获得者。

1932年5月,华沙镭研究所建成了。作为赞助人的居里夫人愉快地接受了祖国的邀请,到华沙去参加开幕式典礼。这天,全世界许多著名人物都簇拥在居里夫人周围,他们中间有国王、王后,有许多国家的领导人,有各个领域最著名的科学家,还有居里夫人的亲朋好友。

开幕式快要开始的时候,居里夫人不顾众人的眼光,忽然从主席台上快步走下来,捧着鲜花穿过人群,来到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年妇女面前。居里夫人深情地亲吻了她,轻轻推着她的轮椅向主席台走去。回到台上,居里夫人向大家介绍,这位老人就是自己少年时代的欧班老师。会场里的人见到这情景,都向这师生俩投来羡慕、敬佩的目光,全体起立热烈地鼓起掌来。这位80岁的老人的脸上挂满了激动幸福的泪水,她的学生成为世界名人之后,对她还是那样热爱,那样尊敬。

这些名人的故事都在告诉我们,即便身处成功之巅,也要心怀感恩,这样你心中的天平才能保持平稳不致倾斜,从而平等地对待身边的人、事、物。面对责任勇于承担,敞开胸怀付出也不是为了自己得到多少的回报。这些行为看似简单,然而,现实生活中却鲜少有人能够做到。尤其是成长于21世纪的新一代,感恩意识的淡薄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现代社会四位老人、一对夫妻和一个孩子”的“421”家庭模式成为社会的主导。六个人共养一个孩子容易产生对独生子女的娇惯和溺爱,滋长孩子们的自我中心意识,导致他们将别人对自己的好都当作理所当然。然而正是这种理所当然让我们常常忘记,生活需要感恩。一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和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人给我任何东西”。这种心态会使人在成功的时候认为成就都是靠自己一个人努力得来的,没有任何人、团队给了他支持,也会使人在失意时将失败都归咎于他人,认为都是因为周围的亲友没有给予他帮助才使他走向了失败。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处于各种各样的因果联系之中,并且我们都不可能作为孤立的个体而存在。

此外,当前社会感恩文化的缺失与感恩教育的缺憾紧紧相连。作为近代才出现的单独科学,感恩教育主要是基于近代西方出现的专门研究感恩的心理学。当时,许多致力于社会科学的研究者从各种视角对感恩进行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比较系统的感恩理论。“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是第一个对感恩在心理学范围内进行深入分析的科学家,他认为,感恩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情绪。到20世纪末,加利福尼亚戴维斯大学南卫理工大学的麦卡洛和埃蒙斯首先对感恩进行了一系列实证研究。许多专门研究社会心理、道德思想的学者认为,感恩在建立和维持社会联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美德,在社会运行中还起着不可替代的道德维系作用。

著名教育学专家陶志琼博士提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其实,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遵循德育规律,通过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引导受教育者培养感恩意识,在个人和社会许可的范围内报恩于行的系统活动过程。感恩教育是德育的一种,是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感恩意识是需要培养的,教育者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并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而恒久地存在,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但我们也需要在个人条件允许,符合社会规范的情况下报恩和施恩。

黄美健在《实施感恩教育促进小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实验研究》一文中指出,“实施感恩教育后被试的人格指数有了一定的提高,这种提高在理论上来说既隐含着本质上的提高,也可能说明被试自我同一性的完成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以感恩教育为内容的健康人格教育的作用。学生认识到,感恩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对师长、朋友、他人的感恩之情,更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当前中国的教育评价体系偏向对成绩的判定,致使许多学校和家长都一味注重孩子智力的开发,认为只要学习好其他一切都不重要,忽视了学生个人品格的培养,这也使得青少年的感恩教育出现缺口。同时,父母认为为孩子付出天经地义,对孩子所应给予的起码的感恩和爱心毫无要求,直接埋没和扼杀了孩子在生活中感恩言行的培养。在喻承甫等人所做《青少年感恩的现状研究》一文中作者指出,经过抽样调查和量化分析,他们发现当前中国独生子女的感恩倾向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这与陶志琼博士曾得出的结论不谋而合。独生子女感恩意识弱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所共同决定的,因为独生子女享受了来自父母及长辈过多的爱与给予,加上部分生活条件优越,容易导致以自我为中心。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我们需要更加注重感恩教育在青少年成长中的作用,同时注重整个社会感恩文化氛围的营造和倡导。

在美国、韩国、日本等国都注重青少年感恩意识的培养和感恩教育的实施。这些国家的感恩教育都有一些共同之处可以供我们借鉴。

(1)注重“内化”

国外的感恩教育,注重“心灵教育”和“感性教育”,以调动学生感恩行动实践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感恩行动真正成为自觉自愿而非外部强压下的行为,促进感恩教育由教化向内化的转变。而我国学校常用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等。单单采用这种强制、灌输的感恩教育方法很容易使学生迫于外界压力对感恩规则的遵守,而不是出于感恩意识需要,因而缺乏感恩行为的自觉性和行为主体的责任感,从而也就使感恩教育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2)注重感恩德性的养成与感恩实践教育

国外在感恩教育时,不局限于既定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的传递,注重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判断、选择能力的培养。途径选择上注重感恩能力的实践,以体验性教育启发青少年学生养成感恩的德性,而非仅仅注重感恩知识的传递与感恩理论的教化。

(3)国外的感恩教育途径相对多元化

很多国家除了学校外,家庭社区对学生进行的感恩教育活动也很多,形成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的有机结合。这三位一体的教育方式相得益彰,感恩教育的效果自然显著。而在中国,德育教育的途径相对单一,包括感恩教育在内的德育活动主要还是在学校进行,至于家庭、社区配合学校开展德育的活动很少,难以形成青少年教育的合力,自然会取得事倍功半的结果。

反观我们自身的感恩教育发展方向,从整体上讲,就是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需要从实践中慢慢领悟和培养。

家庭教育在孩子初期的感恩教育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学校虽然是孩子吸收知识获得成长最主要的场所,然而感恩思想作为一种情感和精神境界在孩子出生之时就会随着家庭的环境而建立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印象。俗话说“三岁定终身”,说的就是家庭在孩子的品格和性格培养中所起到的根本作用。家长在具体生活中要“言传”和“身教”相结合,以身作则,着重以行为引导,从小事做起,而不是宽泛的感恩理论的讲解。

由于当下大部分家长在成长过程中都没有系统的感恩教育理论对其进行指导,因此家长需要首先加强自身的感恩意识。同时,要形成爱有度、懂尊重、抓时机、重互动的教养方式。还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以身作则,发挥好自身的模范作用,才能使青少年更好地形成良好的品德。

由于当前中国社会家庭结构的因素,青少年在家庭教育中最容易从父母身上学习到的就是“孝”。“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感恩文化的核心,在历朝历代都被作为公民的基本品德而被大力倡导。这也是孩子从父母身上最易学习和仿效的感恩行为。关于孝顺,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一对夫妇很不孝,把年迈的双亲撵到破旧的小屋,用小木碗送剩饭剩菜给老人吃。一天,他们的儿子在刻一块木头,一问,孩子说:“我在刻木碗,等你们老了好用。”夫妇幡然醒悟,扔掉木碗,好好孝敬老人,儿子也转变了对他们的态度。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20%以上的父母表示子女不够孝顺。也就是说,平均每五个老人,就有一个生活在“孩子不孝”的阴影当中。很多老人反映儿女很少看望自己,自己就是孩子们的保育员、钟点工……

调查中,71.63%的年轻人认为,孝的含义是“善于奉养父母”。有人提出给父母足够的钱;有人说保证他们的身体健康;还有人说老人就是“老小孩”,隔几天哄一哄就万事大吉。事实上,孝顺还包括精神生活的理解和慰藉,是情感上与父母的融洽,更是心灵深处与父母相依相伴的儿女真情。其实不止人,动物报亲恩的故事也为人们津津乐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