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父母要树立权威而不是威权

父母要树立权威而不是威权

时间:2022-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父母一旦丧失了权威,那么民主也将无从谈起;同样,如果父母不注重孩子的权利,权威就将变成专制。其实,父母的“权威”并不可怕。父母的权威并不是靠单方面的力量就能形成的,它是父母在和孩子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父母们首先不要过于着急地建立自己所谓的“权威”,首先应该做的是,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正确地履行自己对孩子应尽的义务和职责。

随着“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等民主教育观念的提倡,越来越多的父母学着“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越来越多的父母选择“平等地对待孩子”。“权威”这个词在现代教育中似乎成了“贬义词”,成了“蛮横、不讲理、老一套”的代名词。越来越多的父母不愿意在教育中充当“权威”,因为怕权威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怕权威违背民主精神。

我们提倡民主,却并没有教会孩子民主的正确内涵。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父母发现自己在家庭中越来越没有地位,越来越无法取得孩子的尊重,自己也越来越难以与孩子沟通;而孩子变得越来越任性,越来越脆弱,越来越没有教养。某网络教育频道曾说道:“也许民主的态度就其内在和本身而言并不坏,只是当它摇摆得太远时,就可能导致丧失对孩子的约束管制,造成家庭结构变异。当这种民主的态度超过一定限度时,问题会接踵而来。”

现代教育观念提倡“民主”并没有错。因为以前的很多父母可能滥用了“权威”,将“权威”带入了一个误区——专制或专横跋扈,我们只能称之为“威权”。权威与威权的区别在于:权威是建立在孩子对父母的敬佩、尊重、爱戴的基础上,自愿服从父母;威权是建立在父母以大欺小,用暴力的方式强迫孩子服从,这样的服从并不是发自内心的认同。

不可否认,现在仍然有一些父母,对孩子“利诱”不成,就转向“威逼”,以威权使孩子就范。教育方法各种各样,而他们却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

典型案例

朋友的女儿豆豆,长相乖巧,能说会道,是个人见人爱的孩子。

有一次,见她情绪低落,我想开导她,“你多幸福啊,有爱你的爸爸妈妈……”“我最讨厌妈妈了,妈妈一点儿也不爱我!”我的话还未说完,她就生硬地打断了我。她一脸的愤怒,在我的印象中她很少这样,可能真的“恨”透了自己的妈妈。她的言辞让我震惊,她的神情更刺激了我。依我看来,朋友对豆豆的关爱无微不至。出去逛街,女儿想要的东西,朋友都会尽量满足。朋友并不阔绰,可是豆豆穿的衣服在周围的同龄人中却很出众,有时候为了女儿的用品,朋友会心甘情愿地牺牲自己的需求。每天回家,也是朋友陪着女儿完成家庭作业并帮她检查。为了能让女儿能在其他方面胜人一筹,朋友将大量的钱花在了给豆豆报辅导班上,豆豆的业余生活也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朋友对女儿,不仅是物质上的投资,还有精神上的陪伴,满满当当的付出,任谁都会感动。可是一个十来岁的孩子非但不感恩,甚至要“恩将仇报”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在我的询问下,朋友才告诉我。豆豆小时候,家里人人都宠着她、让着她,有时候她犯了错,家人都认为孩子太小,总有一天会懂事,也没有及时给予孩子批评和教育。渐渐地,孩子长大了,脾气也越来越大了,稍有不顺心的地方就大哭大闹,直到家人妥协为止。从来不好好吃饭,家人担心她的身体,常常劝她,一劝就哭。一次,又是因为吃饭,其他人都劝说不下,朋友一怒之下,打了豆豆。豆豆挨了打,哭闹了很久,却没有人“解救”,最后才乖乖就范。这之后,但凡说了几句,豆豆不听,朋友总是采取“武力”解决。朋友说只有这样她才会听话。“难道就不怕孩子长大后有了逆反心理,更管不住吗?”朋友无奈地摇了摇头:“先管住当下吧。现在不打她根本就不会听。将来她会明白的,我做这些都是为了她好。”

专家解读

威权不是权威

孩子有一天或许真的会幡然领悟,妈妈曾经的严厉是为了自己更好地成长。但是孩子真的是“不打就不会听”吗?我们想过选择更好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吗?诚然,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打是亲,骂是爱”。它强调的是“严爱”,是长幼有别的思维方式,非常重视父母的威严。父母可能基于这样的心理认为:这么小的孩子都管不住,父母没威信,将来他还不反了天了!因此,人们在必要的时候难免打骂孩子,因为,我们是爱孩子的呀!再说,中国不是也有古训:“棍棒底下出孝子”吗?毕淑敏的文章《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是对打孩子再好不过的注解了,这篇文章曾打动过多少为人儿女的心,让儿女理解父母,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初读时,我也感动得泪流满面,“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多么无奈而深厚的母爱呀。“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可是,这是请求孩子理解和原谅吗?让孩子理解自己、原谅自己,让他们相信,打,也是迫不得已。但是打孩子,真的就应该吗?打只能逼孩子就范,让孩子畏惧,却不能让他心服口服。

不要陷入“民主”的误区

用威权代替权威,完全不顾及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固然不可取。但不幸的是,现在许多父母又将“民主”带到了另一个误区——放任自流。我们可能过度地响应了孩子的要求,而忘记了孩子也需要被要求。这样看来,“权威”也好,“民主”也好,并非完全对立的,而是有着内在的统一性。父母一旦丧失了权威,那么民主也将无从谈起;同样,如果父母不注重孩子的权利,权威就将变成专制。

“半权威”式教育

其实,父母的“权威”并不可怕。因为,权威的本质,就是既要爱孩子,又会要求孩子。瑞士教育专家蔡娜将此定义为“半权威”式教育。“半权威”式教育,实际上就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以自己的言行作为孩子的榜样,训练孩子的行为,使孩子建立良好的习惯。在孩子做法不当的时候,家长要勇于拒绝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要让孩子明白,妈妈爸爸的爱不是答应你的任何要求,不答应你的要求,并不是就不爱你了。不答应你的要求,是这件事情不对或者目前不适合你。

权威来源于父母的操行

权威是家庭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父母的权威并不是靠单方面的力量就能形成的,它是父母在和孩子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家长权威的建立,不能靠无原则的迁就、哄劝、爱抚,也不能靠物质和金钱的收买,更不能靠压制和打骂,而必须靠家长值得尊敬的品行、模范的行为和对孩子人格的尊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曾说过“权威的根源只出于一个地方:那就是父母的操行,包括行为的各方面——换句话说,就是包括父母两人的全部生活:他们的工作、思想、习惯、感觉和意图”。

首先成为合格的父母

父母们首先不要过于着急地建立自己所谓的“权威”,首先应该做的是,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正确地履行自己对孩子应尽的义务和职责。如果你已经尽到了自己做父母的责任,向孩子奉献出了你无私的爱,赢得了孩子的尊重和信任,孩子自然也愿意把家长当成生活、学习以至工作的参谋和顾问,心甘情愿地听从你的指教。这样,作为父母的权威自然而然就会建立起来了。

好父母修炼

提高自身素质,以身作则

古语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要让父母对孩子产生威信,首先父母自己要做得好。

学习,吸取教育方法

家长要提升自己,学习家庭教育理论,用现代科学的教育理念教导孩子。关注各种家庭教育学习、培训,找机会参与其中;关注互联网、电视教育频道的节目;在家长论坛里学习、向优秀家长请教;在探讨中学习教育孩子的经验。结合孩子的情况,研究出符合自己孩子成长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规律,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的很多行为都来自父母的影响。家长自己的言行成为能给孩子正能量的榜样。家长要随时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让孩子眼中的自己是真正值得尊敬的。比如:父母告诉孩子要有爱心,要爱护环境,如果只是口头说说,不会有多大作用。如果父母能给老人让座,能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孩子看到父母的行为自然会模仿。你想要孩子成长为什么样子,就自己先朝那个方向努力,孩子就会不断向你希望的样子靠近。

理解孩子

孩子不是谁的私有财产,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有思想,有独立个性的人。他需要家长的尊重、理解和关爱。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人格、权利、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在实践中体验成长,所以家长要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要接纳孩子的成功与失败,快乐与沮丧,给予关爱、抚慰和引导,当好孩子的引领者和呵护者,要多用赏识、表扬等正面的教育手段来肯定孩子,向孩子传递“正能量”,使孩子处于积极乐观、愉悦轻松的心理状态之中,这样孩子才能积极面对生活。

严爱结合

爱孩子是家长的天性。然而,这份深沉的爱若表达不当,却往往会成为一种伤害。爱应该没有任何附加条件,也就是让孩子感受到无论发生什么,父母都是爱自己的。许多家长认为自己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其实不然。如望子成龙的父母,希望孩子成名即是附加条件。这样的爱里,父母的权威无论如何是树立不起来的。

只有严爱结合才能树立真正的权威。平时孩子有了错误要及时教育批评,批评完后要安抚开导他,使他感受到父母是真爱他的。犯了错误是会被批评,而不是被嫌弃、惹人厌恶。这样才不会使孩子产生畏惧甚至抵抗的心理。这种严与爱相结合的教育,最能建立真正的权威,最能够使孩子信服。

总之,家长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树立自己的权威,才能使孩子耳濡目染,为孩子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成长小贴士

1.“打”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但爱孩子就要学会要求孩子。

2.孩子的一言一行其实就是父母一言一行的缩影,所以请注意自己的言行。

3.学会充实自己,学会自律,学会尊重孩子,做到严而有格,严而有序地爱孩子,才能树立起真正意义的权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