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做事的动机方面来引导孩子

从做事的动机方面来引导孩子

时间:2022-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妈妈这才发现,媛媛开始和别人攀比了,别人有的好东西她都想要,可是媛媛的要求也不过分呀,只不过是一件漂亮的衣服、一个别致的发卡,算不得什么。根据孩子年龄的大小以及头脑发育的程度,父母要为孩子指明适当的做事动机。但是,为了增强孩子对事物的理解力,为了让孩子区分事情的性质、明白对错,父母是需要为孩子指明方向的。这个时候,我们做父母的可以借用个人情感来引导孩子做事的动机。

最初,孩子做事情往往都是凭着本能,或者某些条件反射;等孩子长大一些的时候,他们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开始模仿大人的行为模式,开始出于好奇、荣誉、利益、虚荣心、同情心等等去做事情,可是孩子自己对这些动机还没有概念,他们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去做这些事情,甚至还不知道有动机这种东西。因此,我们做父母的要时时刻刻留心孩子的行为,注意观察他们为什么要去做这些事情,并把孩子往好的方面引导。可是,孩子还没有“好奇”“虚荣心”“荣誉”这些概念,父母也不可能用这些抽象概念去教育孩子,那么,要如何对孩子在做事的动机方面进行恰当地引导呢?

典型案例

媛媛今年5岁了,有一天,她在学校看见一位同学穿了一身很漂亮的花裙子,回家就吵嚷着要妈妈给自己买花裙子。妈妈也不知道媛媛怎么突然想要花裙子,猜想大概媛媛开始爱美了,懂得自己要打扮自己了,就答应周末去给媛媛买。周末了,妈妈带着媛媛上街买了一条漂亮的花裙子,媛媛很开心,周一就穿着花裙子欢欢喜喜上学去了。过了没几天,媛媛又看见另一个同学穿着一双漂亮的鞋子,回家又找妈妈要买新鞋子,妈妈也答应了。有一天,妈妈带着媛媛在外面玩,媛媛指着一个小姑娘说:“妈妈,你看她头上戴的发卡真好看,我也要嘛!”妈妈这才发现,媛媛开始和别人攀比了,别人有的好东西她都想要,可是媛媛的要求也不过分呀,只不过是一件漂亮的衣服、一个别致的发卡,算不得什么。可是妈妈又为难了,现在和别人比漂亮衣服,以后会不会什么都和别人比,养成不好的性格呢?

专家解读

孩子对动机的理解依赖其认知发展过程

发展心理学通常把人的一生分为婴儿期、学前期、儿童中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和成年晚期。从婴儿期到青春期,一个人在认知水平上逐渐走向复杂化和抽象化,对事物的认识也逐渐得到深化。婴儿期的孩子也许只能理解一些简单的现象,而青春期的孩子就可以理解一些复杂的现象及其原因。

根据孩子年龄的大小以及头脑发育的程度,父母要为孩子指明适当的做事动机。当孩子还小的时候,他们受到情感支配的程度要比受到理性支配的程度深得多,情感的影响是具体、生动、强烈、直接的,它甚至不需要观念的形成,也不需要逻辑论证。孩子自己不能够判断和区分事情的好坏,即使父母或者老师给他讲一大堆道理,由于他根本没有概念,他的大脑还没有发展到能够理解这些概念和它们之间逻辑关系的程度,这对于提升孩子的判断能力也没有多少帮助。但是,孩子能够从父母的表情、态度、语气、肢体语言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情绪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当孩子发现父母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表现出消极情绪时,他会减少这些事情发生的频率,相反,他会增加这些事情发生的频率。父母正是运用这种方式,来引导孩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好的事情上,从而起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当孩子长大一些,开始对日常事物形成概念的时候,我们做父母的可以告诉孩子一些简单的道理。孩子做事情的动机很重要,做同样一件事情,如果动机不同,它的意义就很不一样。有的人帮助别人是为了获得好名声;有的人帮助别人是为了得到别人的感激和祝福;有的人帮助别人是为了博取他人的好感;有的人帮助别人是因为这个人需要帮助而自己正好可以伸出援手;有的人帮助别人是出于公民的基本要求。当然,一个人做某一件事情的动机可能是复杂的,其中既有无私的、好的动机,也有自私的、不好的动机,但是,让孩子懂得更多更好的、增加公共福祉的动机,对孩子的成长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是有益处的。

好父母修炼

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可以用个人感情来引导孩子做事的动机

当孩子还很年幼的时候,如孩子4岁之前,是不能明白许多道理的,如果这个时候父母去给孩子讲很多道理,孩子表面上似乎听懂了,但其实很难理解这些道理的真正意义,如果父母一定要强求孩子懂得这些道理,会让孩子和父母都痛苦。但是,为了增强孩子对事物的理解力,为了让孩子区分事情的性质、明白对错,父母是需要为孩子指明方向的。这个时候,我们做父母的可以借用个人情感来引导孩子做事的动机。

比如:小坡拿着一支笔在家里的墙壁上涂鸦,妈妈看到了,就表现出很伤心的样子,并且告诉小坡说:“妈妈看到小坡把我们的家涂坏了好难过,妈妈没有看到小坡在画板上画漂亮的花给妈妈,妈妈更难过,爸爸回来看见家里的墙壁被小坡涂坏了也会皱着眉头很难过。”这样小坡因为和爸爸妈妈的感情,不愿意让爸爸妈妈难过就不会在墙壁上涂鸦而在画板上涂鸦了。这种方式既可以让孩子认识到事情的好坏,也可以让孩子体会到对他人(首先是对父母)的同情和被他人喜爱,因而同情和被喜爱就是孩子的做事动机,等孩子长大了,这种动机在很多时候仍然是有益的。

当孩子大一些的时候,父母要用知识和道理引导孩子做事的动机

当孩子4岁以后,知识更丰富,爸爸妈妈就要渐渐减少用个人感情来引导孩子做事情的动机,代之以用知识和道理来引导他。这个阶段,父母可以告诉孩子一些卫生方面的知识、一些生活的基本常识、一些和他人相处的简单道理。

比如,妈妈看见小坡自己把地上乱扔的玩具和地上的废纸收拾干净,知道这是小坡平时受爸爸妈妈个人情感影响而形成的好习惯,但这个时候妈妈也要刻意表扬小坡:“呀,我们家小坡真乖呢,知道玩具和废纸乱扔是不卫生的,玩具乱扔容易绊倒人,废纸乱扔是容易招引虫子让人生病的,看来小坡都知道呀,妈妈以后也要向小坡学习了呢。”这样表扬小坡以后,小坡不但心里高兴,而且还知道了把屋子收拾整洁不仅可以让爸爸妈妈高兴,还可以有更多的益处,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到了知识。

成长小贴士

1.注意孩子做事的动机,避免让孩子养成盲目、鲁莽和攀比等不良习惯。

2.用好的做事动机去引导孩子、替代孩子那些不良的做事动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