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识别孩子的原级情绪

识别孩子的原级情绪

时间:2022-0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原级情绪指的是个体对环境最原始基本的直接反应;次级情绪是个体对“原级情绪”的反应,属于反应性情绪。其特点是会掩盖原级情绪,并因此妨碍当事人的觉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看来,小C的愤怒是有“上级”的。原级情绪是不知所措和无力感,次级情绪是生气并表达愤怒。亲子相处过程中若能识别孩子的原级情绪,并在这个层面与他交流,孩子会真正感觉到被理解和接纳,也就不容易生发出更多复合情绪以致让父母摸不着头脑。

原级情绪指的是个体对环境最原始基本的直接反应;次级情绪是个体对“原级情绪”的反应,属于反应性情绪。其特点是会掩盖原级情绪,并因此妨碍当事人的觉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小C六年级,是个“侠女”,班里一个男生经常去“骚扰”女生,小C看不过去,恨不得冲过去“掀翻这个男生的桌子”。回家和妈妈吐槽,义愤填膺。妈妈了解自己的女儿,生怕她真的这么干了,纠结的是,自己的大道理女儿都已经能背下来了,但似乎对她的“怒发冲冠”没起什么作用。每次张口前都会被女儿阻止:妈妈不要说,你要说的我全知道,那个男孩的个性形成是有原因的,和家庭教育有关,别人的人生我不该插手……只是我仍然难受,我也不知道下一次我能不能控制住我自己。

关于情绪处理、界限,如何以对方乐意接受的方式提供帮助,都是可以从这个故事中提取的主题,每一个主题对孩子来说都需要一个学习过程。一个事件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看待,至于选择哪一个作为沟通的要点,要看亲子教育的诉求。家庭教育的优势在于亲子之间会反复发生同类的事情,让父母觉察和抓住教育的机会。孩子也会通过父母的反应优化出自己的思维和言行模式,并在未来的生活中变成自己的行事风格。

小C在妈妈的一再讲道理之下,已经形成一定的界限感,并且也并未真的“掀桌子”,但是,她想要掀桌子的感受依然非常强烈,哪怕是回家之后重新叙述还会有难过的感觉。如此看来,她的感受和情绪是有待进一步处理的必要的。

恨不得掀桌子,这个情绪可以定义为愤怒,在愤怒之前也许还有另外的情绪,可能是反感,但是,男生并没有指向小C,小C为其他女生出头,这个情绪也许还有同情,甚至悲哀。鲁迅先生就有过“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受。看来,小C的愤怒是有“上级”的。

心理学上将情绪分为原级情绪和次级情绪两个层次。

原级情绪指的是个体对环境最原始基本的直接反应;次级情绪是个体对“原级情绪”的反应,属于反应性情绪,其特点是会掩盖原级情绪,并因此妨碍当事人的觉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但是,这个掩盖不一定是有意识的,也因此不容易被觉察到。小C对男生的反感和对受欺负女生的同情是最原始的反应,但她表现出来的情绪是对“反感”和“同情”的再次反应,用愤怒得想掀桌子的方式。

有时候,次级情绪的作用是为了降低焦虑和增加自尊,比如妈妈让看电视的孩子进房间写作业,孩子不肯。妈妈就冲孩子吼:滚进房间!原级情绪是不知所措和无力感,次级情绪是生气并表达愤怒。

有时候,次级情绪是为了获益,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表现悲伤是为了得到安慰,表达生气是为了引起注意等。以下玲妈分享的两个小故事可以展现“获益”这个方面的作用。

1.有一次玲妈撑伞,为玲和她同学挡雨。玲冲着妈妈嚷嚷:你没看见我都已经被淋湿了吗?!

2.有一天晚上玲突然说:妈妈,以后你如果生个女孩子的话,我会很伤心,如果双胞胎的话,我会疯掉的,我要自杀了。

我们看到的是孩子的无礼和夸张的表达,也最容易在这个层面上和孩子交流以试图令她有所改进。但这不是根本。亲子相处过程中若能识别孩子的原级情绪,并在这个层面与他交流,孩子会真正感觉到被理解和接纳,也就不容易生发出更多复合情绪以致让父母摸不着头脑。

自然,孩子永远有权利表达他的情绪,愤怒也好,不平也好,想冲动也好;并且赞赏他没有使用他想的、不够理智的、帮不了人或许还会伤到自己的处理方式。

掀桌子确实是一种处理方式,不过这个方式没能达成她想要的结果(她想要的结果藏在她的原级情绪里),纯粹是一种发泄。接着和她聊聊“别人和我们之间的不同”,包括被骚扰的女孩,或许那也是她们的一种相处模式,有一些孩子需要被关注,哪怕是以这样“被骚扰”的方式,这个方式令我们难受,当事人是不是难受我们并不确定。父母的经历经验是可以在孩子需要时候给予支持的,但这要建立在真实识别孩子情绪的前提下。

玲用极端的词语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妈妈可以温和但肯定地告诉她,疯掉和自杀都是很严重的状态。从她的立场考虑,妈妈可以这样对她说:告诉妈妈你是不是担心如果有了妹妹,会太吸引妈妈的注意;你担心自己被忽视,是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