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断绝借口,让装病的孩子找不到理由

断绝借口,让装病的孩子找不到理由

时间:2022-0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想改善孩子的装病行为,就要让孩子的“假不舒服”发挥不了作用,让“假不舒服”不能起到满足孩子愿望的作用。装病会消磨孩子稚嫩的进取心,萌生或增强孩子的依赖心,甚至影响孩子的道德品行向健康的方向成长。[采取其他适宜的方法]如讲故事,讲笑话或直接地或迂回地告诉孩子装病的害处,以及大人不喜欢装病的孩子等道理。对孩子装病所要达到的目的要求,该满足的要尽量满足,不该满足的或无能力满足的则要耐心说明。

断绝借口,让装病的孩子找不到理由

孩子装病是一种极不好的行为,同时也说明孩子所生活的家庭多少存在着一些问题。

宝宝行为案例

5岁的洋洋,经常说自己这里不舒服,那里不舒服,可好多次其实都不是真的。比如:有一次他不想在幼儿园睡午觉,就说肚子痛,要妈妈来接他回家,可回到家后却活蹦乱跳的,肚子哪里还痛。前一段时间,在幼儿园里练习拍皮球,他突然蹲下了,说自己腿痛,吓得老师赶紧抱着他去了医务室。结果到了那里,他却说“好了”;昨天晚上,妈妈忙着准备明天工作的材料,他非缠着妈妈陪他,说自己头很痛,睡不着……虽然家长和老师也知道洋洋很多时候可能是在“装病”,但因为洋洋的体质确实比较弱,容易生病,所以家里人和老师也就挺照顾他的,分不清哪次是真的、哪次是假的。可“装病”毕竟不是件好事,怎么做才能让洋洋改掉“装病”的毛病呢?

专家指导

要想改善孩子的装病行为,就要让孩子的“假不舒服”发挥不了作用,让“假不舒服”不能起到满足孩子愿望的作用。

[降低对孩子身体的焦虑]妈妈及其他家庭成员要降低对孩子身体的焦虑,不要孩子一说不舒服,就表现出过度的焦虑与不安,要想办法给孩子一个感觉——“不舒服没什么大不了的”。

[减少或控制对孩子“生病”时的过度满足]就像前面说的那样,孩子不是天生会用“装病”来控制大人的。他之所以这样做,根本的原因是大人对于“病孩”的要求明显降低,给以了过度的满足。

所以,建议孩子的家人要注意将孩子的“不舒服”与“愿望满足”分开来,即使在孩子真的生病的时候,也不能过度满足孩子,尤其是无理的要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孩子懂得“生病”与“愿望满足”是两回事,逐渐让孩子意识到“不舒服”也不能成为“愿望满足”的工具。

[善于观察,总结“真病”与“假病”之间的区别]小孩子毕竟是小孩子,只要大人细心一点,假的就真不了。所以,家人要善于观察孩子平时的行为举止,留意“真不舒服”与“假不舒服”之间的区别,并与幼儿园老师积极沟通,让老师知道孩子的特点,以免引起老师的过度担心而经常找家长。

[让“不舒服”变得麻烦起来,使“假不舒服”自现原形]孩子喜欢用“装病”来达成愿望,还有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这个方法简单又快捷。所以,如果家人或老师让孩子的“不舒服”变得麻烦起来,延缓了孩子的愿望实现或者让孩子的“如意算盘”落空,那么多次以后,孩子就会觉得这个方法一点也不灵,于是会逐渐放弃这个行为。比如:孩子说肚子痛,那么就说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孩子往往很怕去医院,如果孩子是假的,那么就会说“不痛”了,而且一下就像没事了一样;而如果是真的,孩子虽然也可能说“不痛,不去”,但表情还是很痛苦或者手还是会扶着肚子的。当然,这一招要与前面的观察结合起来。

[用另一个更吸引人的愿望来试探孩子的“不舒服”,以辨真假]比如:当孩子说“不舒服”的时候,如果你说“哎呀,本来妈妈想给你吃XXX(孩子特别喜欢吃的)的或者想带你到XXX地方(孩子特别喜欢)去的,这下看来不行了……”看看孩子的反应,是不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人区别真假呢?

知识导读

装病会消磨孩子稚嫩的进取心,萌生或增强孩子的依赖心,甚至影响孩子的道德品行向健康的方向成长。这对后代、对家庭、对社会无疑是有害的。父母最好能防患于未然,不使孩子发生这类事情;如果发生了,要义不容辞地关心安慰、爱护帮助他们,把他们当真正的病人看待;同时也应不失时机地因势利导教育他们,给他们讲解疾病疼痛的发生、发展、治疗、消亡的道理,鼓励他们通过自身努力,发扬勇于战胜病魔的坚毅精神(对确实患有病痛的孩子也应如此)。

行为矫正TIPS:避免宝宝装病

孩子肯定不是天生就会“装病”的,这一行为必定是在孩子的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一个后天通过学习而形成的行为,一般都需要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1)需求,也就是内在的驱动力。一个后天的行为不会白白产生,一定反映了某种内在的需求;

(2)偶然的成功经验,也就是该行为让需求得到了意外的实现;

(3)多次的成功经验,使行为得到巩固。如果尝试一个行为,连续多次都能得到好的回应,那么这个行为就将被定格下来,成为我们追求需求满足的手段或者途径;反之,如果一个行为多次尝试都得到了消极的结果,那么就很可能被淘汰掉。

可见,孩子之所以反复“装病”,肯定是“装病”多次(或者总是)让他的愿望得以满足;而如果“不装病”,可能有些愿望就不能满足。比如:如果不说肚子痛,妈妈就不会接他回家了,而他只能乖乖地在幼儿园睡觉;如果不说腿痛,老师可能还会让他继续练习拍皮球。明白了孩子“装病”的心理因素,就要从以下几方面来避免:

[父母要以身作则]有些孩子总说自己有病,这种言行是从大人那里学来的,注意你自己的言行。

[孩子用装病来让你注意他,你不要理睬]当他用正确的方法让你注意他时,你要表扬他。

[让孩子学会对付压力]精神紧张可以导致胃疼、头疼或其他一些身体症状,运用放松技巧帮助孩子放松下来。

[教孩子用正确的方法引起大人注意]有些孩子总说自己有病,好让父母把注意力都放在他身上,因此要教育孩子用正确的方法引起父母的注意。

[不要过分溺爱孩子]孩子跌倒蹭破一点皮,不要惊慌失措,也不必对孩子的每个喷嚏都大惊小怪。对一般小伤口不要疏忽大意,但也不要过分注意。一般性的擦伤没有包扎的必要,事实上,暴露伤口反而会使伤口愈合得更快。你可以亲吻孩子以示同情,但你的态度应该是:没关系,很快就会好的。

[采取其他适宜的方法]如讲故事,讲笑话或直接地或迂回地告诉孩子装病的害处,以及大人不喜欢装病的孩子等道理。对孩子装病所要达到的目的要求,该满足的要尽量满足,不该满足的或无能力满足的则要耐心说明。同时要以身作则,对孩子关心爱护得当。让孩子通过观察大人们的一言一行及所作所为,慢慢地认识到装病是不好的行为,他们也就自然明白并懂得了以后应该怎样去做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