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灵芝的分类和特征

灵芝的分类和特征

时间:2022-0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神农本草经》中,灵芝分为五类,即青芝(龙芝)、赤芝(丹芝)、黄芝(金芝)、白芝(玉芝)、黑芝(玄芝)五类,简称“五芝”。以上是古人对当时所发现的灵芝作的简单分类。书中记载了灵芝等真菌有30余种,他的研究和总结为后人对灵芝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常所说的灵芝,实指灵芝的子实体而言。灵芝的子实体形态特征:一年生,木栓质,有柄。

在《神农本草经》中,灵芝分为五类,即青芝(龙芝)、赤芝(丹芝)、黄芝(金芝)、白芝(玉芝)、黑芝(玄芝)五类,简称“五芝”。晋·葛洪《抱朴子》中根据颜色划分为“六芝”,言“赤者如珊瑚,白者如截脂,黑者如泽漆,青者如翠羽,黄者如紫金。皆光明洞察,如坚冰也”。按质地分为“五芝,即石芝、木芝、肉芝、菌芝和草芝”。《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本草纲目》等多种典籍对“六芝”的分布也有记载,即“青芝生泰山,赤芝生霍山,黄芝生嵩山,白芝生华山,黑芝生常山,紫芝生高夏山谷”。以上是古人对当时所发现的灵芝作的简单分类。

根据颜色分类:《神农本草经》《抱朴子》《本草经集注》等医籍主要根据颜色划分为“六芝”,即青芝、赤芝、黄芝、白芝、黑芝、紫芝。并对它们进行了形象地描述。 “六芝”的出现无疑是古人对芝类认识的发展。

根据药效分类:这其实是对“六芝”不同功用的分类介绍。明代李时珍从性味和药效功能对“六芝”进行了分类,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同时对有关灵芝的神话传说作了批判,对灵芝的研究也更加深入。他在《本草纲目》中列举了“青芝、赤芝、白芝、黄芝、黑芝、紫芝”等6种灵芝的药用性能,并指出:“芝类甚多,亦有花实者。本草惟以六芝标语,然其种属不可不识。”书中记载了灵芝等真菌有30余种,他的研究和总结为后人对灵芝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前的《唐新修本草》(659年)被认为是我国古代记录“六芝”类真菌重要的药典,对“六芝”的药用也有较详细的阐释。

根据质地分类:葛洪在《抱朴子·仙药》中,将灵芝按质地分“五芝”,即石芝、木芝、肉芝、菌芝和草芝,绘制了5种芝草图,并具体记载了“五芝”的生态习性、采集及其药用价值,其中记载为:“五芝者,有石芝,有木芝,草芝,有肉芝,有菌芝,各有百许种也。”

根据形态绘图鉴别:这也是古人认识和鉴别灵芝的一种方法,许多医家在对实物观察的基础上,绘出灵芝的形态图。如《抱朴子·内篇》“仙药篇”收载灵芝达百种,并绘有图谱。《太上灵宝芝品》的序言中也指出:“芝英形万端,实难辨别,故画图记,著状贴传,请据寻求。”该书收载灵芝103种,绘有图谱。宋代的《菌谱》亦绘有灵芝图谱。

古人根据灵芝子实体的颜色分灵芝为“六芝”,按照现代生物学分类,用灵芝科的所有品种来与“六芝”比较,能够一一对应起来是非常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迄今为止,相对能确定的只有赤芝、紫芝。

随着人类对自然界中生长的各类生物种类认识的不断深入,瑞典人林奈(Linnae,1753)首先建立了生物分类学。最初将灵芝划分在植物界中,但经过对真菌类的深入研究,发现它与动物、植物及细菌等生物不仅有许多相似的特征,而且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因而将它由植物界中分出来,与地衣等合称为菌物界,灵芝则隶属于真菌门中的一个属的代表种。

在邓叔群所著的《中国的真菌》(科学出版社,1963年第1版)一书中,灵芝属划在多孔菌科内,即:

植物界 Plant

 孢子植物 sporophyte

  真菌门 Eum ycota

   担子菌纲 Basidiom ycetes

    多孔菌目 Po lyporales

     多孔菌科 Po lyporaceae

      灵芝属 Ganoderm a

 而赵继鼎、徐连旺、张小青编著的《中国灵芝》(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1版)则将灵芝、假芝等属组合成灵芝亚科,即:

担子菌纲 Basidiom ycetes

多孔菌目 Po lyporales

多孔菌科 Po lyporaceae

灵芝亚科 Ganoderm atoideae

灵芝属 Ganoderm a灵芝科为子实体木生,一年生或多年生。菌盖半圆形或扇形,盖面上常有硬质皮壳,有柄或无柄。双系或三系菌丝,具骨架菌丝,有锁状联合,子实层托为管状;孢子卵圆形至球形、杏仁形,顶端常呈平截状,双层壁,内孢壁褐色,有刺状突起或疣等纹饰,外孢壁平滑,无色,非淀粉质。本科有105种,分为三个属,即灵芝属、乌芝属、扁芝属。赵继鼎研究员等认为,中国属灵芝亚科的真菌有88种,包括灵芝属中灵芝组21种,紫芝组27种,粗皮灵芝亚属1种,树舌亚属17种,假芝属(乌芝属)20种,鸡冠孢芝属1种及网孢芝属1种。灵芝属为子实体,一年生或多年生,木质或木栓质,有柄侧生、偏生或中生;菌盖表面常有硬质皮壳,皮壳有油漆样光泽。菌肉一层,单色或2~3层,不同色,三系菌丝。菌管单层至多层,孢子卵形,顶端平截,内孢壁褐色,有小刺突或较粗糙。灵芝属内包括的种类较多,现将其中常见的、并有药用价值的外观形态介绍如下。

1. 灵芝 又名赤芝。多生于柞、栎等阔叶树倒木或伐桩上,也偶见于针叶树倒木、伐桩上。分布于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海南岛、广西、贵州、四川、吉林及云南等地。

通常所说的灵芝,实指灵芝的子实体而言。灵芝的子实体形态特征:一年生,木栓质,有柄。菌盖肾形、半圆形或近圆形,面积为12cm×12cm,厚度可达2cm;盖面黄褐色至红褐色,有时向外渐淡,盖缘为淡黄褐色,有同心环带和环沟,并有纵皱纹,表面有油漆状光泽。盖缘钝或锐,有时内卷。菌肉淡白色,近菌管部分常呈淡褐色或近褐色,木栓质,厚度约1cm。菌管淡白色、淡褐色至褐色,菌管长约1cm;管口面初期呈白色,每毫米间有4~5个。菌柄侧生或偏生,罕近中生,近圆柱形或扁圆柱形,粗度2~4cm,长度10~19cm,表面与盖面同色,或呈紫红色至紫褐色,有油漆状光泽。孢子粉褐色或灰褐色;孢子呈淡褐色至黄褐色、内含一油滴,卵形,顶端常平截,双层壁、内孢壁淡褐色至黄褐色,有突起的小刺,外孢壁平滑,无色。菌丝近无色至褐色,有分支,多弯曲,壁厚无隔膜,无锁状联合。

2. 松杉树芝 又名铁杉灵芝、木灵芝,生于落叶松等针叶树的干基部或伐桩上。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及甘肃省等地。

松杉树芝子实体一年生,木栓质,有柄。菌盖肾形、半圆形或近扇形,厚可达1~3cm,盖面红褐色、乌红褐色至紫红色、紫褐色,具有油漆状光泽,无环带及环沟或有不明显的环带。干后有纵皱纹,盖缘薄或钝,有时内卷。菌肉淡白色、白色或灰白色,近菌管处呈淡褐色,厚度约0.5~1.5cm。菌管淡黄褐色或褐色,长度为0.5~1mm。管口近圆形,每毫米间有4~5个,管口面淡白色,渐变为淡黄褐色至褐色,新鲜时受伤后变为深锈色。菌柄粗而短,长度约4~5cm,粗度2~3cm,表面紫黑色,具有油漆状光泽,侧生,与菌盖之间呈钝角至近水平状着生。菌丝无色至淡褐色,直径1.7~4μm,壁薄,无隔膜,亦无锁状联合,多分枝。孢子卵形,顶端常平截,双层壁,内孢壁淡褐色、黄褐色,有小刺,外壁平滑无色。

松杉树芝的主要特点是菌肉新鲜时多汁,干后很轻;菌柄与菌盖的界线不清,常呈水平状钝角着生,而近缘种灵芝的菌柄与菌盖则呈锐角或近直角,生于阔叶树上。

3. 薄树芝 又名薄盖灵芝,生长于阴暗潮湿处的各种木材上。分布于云南省等地。薄树芝与前两种灵芝间的主要区别是薄树芝盖面油漆状光泽较强,菌肉较硬,有环纹,柄短而粗或无。

薄树芝子实体一年生,木栓质、无柄或有短柄。菌盖半圆形、肾形或呈扇形,厚度可达1~2cm。盖面紫红色至黑褐色,向外缘渐淡,有漆状光泽,有胶质样物质致使盖面特别发亮,无环纹和环带,纵皱明显,表面光滑或有小颗粒;盖缘淡黄褐色,薄,全缘。菌肉材白色,有明显的环纹,厚度可达1.5cm。菌管淡褐色或淡肉桂色,管长约0.5cm;管口面污黄色,受伤后变为淡褐色,每毫米间有管口4~5个。菌柄短而粗,长度约3.5cm,粗度约4cm,侧生,与盖面同色,具油漆状光泽,或无柄。菌丝无色或淡褐色,直径1.2~6.9μm,壁厚,有分支,偶有隔膜,亦无锁状联合。孢子卵形至长卵形,顶端或平截,双层壁,外孢壁平滑无色,内孢壁有不明显的小刺,顶端平截者则小刺较多,淡褐色或灰褐色。

4. 紫芝 又名木芝,多生于阔叶树木桩旁地上或松木上,或生于针叶树朽木上。分布于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及广西等地。

紫芝子实体一年生,木栓质或木质,有柄。菌盖半圆形、近圆形或近匙形,厚度0.4~1.2cm;盖面紫黑色、紫褐色至近黑色,具油漆状光泽,有明显的同心环沟和纵皱,或者不明显;盖缘薄或钝,颜色稍浅或呈淡黄褐色。菌肉褐色至深褐色,厚度0.1~0.3cm。菌管长度0.3~1cm,呈褐色、灰褐色至深褐色;管口面污白色、淡褐色至深褐色,每毫米间有管口5~6个。菌柄侧生,背侧生或偏生,圆柱形或扁柱形,长度为7~19cm,粗度为0.5~1cm,与盖面同色或更深,有油漆状光泽。菌丝无色至深褐色,有分支,无隔膜,亦无锁状联合,壁较厚。孢子卵形或顶端平截,双层壁,外壁平滑,无色,内壁有明显的小刺,淡褐色。

紫芝与灵芝两者形态上区别明显。紫芝菌盖表面呈紫褐色、紫黑色至近黑色,灵芝菌盖表面则呈红褐色、淡黄褐色至黄褐色;紫芝菌肉为褐色至栗褐色,灵芝菌肉为淡白色至白色;紫芝孢子较大而灵芝孢子较小。过去曾有人误将两种混为一谈是不确切的,应予以更正。

5. 树舌 又名平盖灵芝,生于各种阔叶树倒木、伐桩或枯立木上。 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新疆、江苏、西藏、浙江、四川、福建、台湾、河南、湖南、海南、广西、贵州、四川及云南等地。

树舌子实体多年生,木栓质或木质,侧生无柄。菌盖呈半圆形、近扇形或不规则形,厚度约2~15cm;盖面灰白色、灰褐色至锈褐色,有同心环带和环沟;盖缘完整,圆而钝。菌肉棕褐色至深褐色,厚度约0.3~3.0cm,有环纹。菌管褐色,或有白色菌丝充填,多层;菌管长0.3~2.5cm;管口面初期呈黄白色,后变为灰褐色至黄褐色,每毫米间有管口4~5个。菌丝淡褐色至褐色,薄菌丝无色,常弯曲;有分支,壁厚、无隔膜,亦无锁状联合。孢子卵形或顶端平截,双层壁、外孢壁平滑,无色;内孢壁淡褐色至褐色,有小刺状突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