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血压认识误区

高血压认识误区

时间:2022-0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已经患病的高血压患者,治疗中首要的问题是要尽早将血压降到目标水平,这是减少高血压对各个脏器损害和并发症的重要环节。高血压防治指南认为非药物治疗很重要,但不能排斥规范的高血压药物治疗。研究表明,与正常血压相比,高血压患者的冠心病发病率要增加3倍,心力衰竭发病率要增加5倍,脑卒中的发病率要增加7倍。

1.没有一招灵 各种影响血压的因素都是在排除其他已知会对血压造成影响的因素后得出的结论,然而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因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实际上并不存在由单一因素造成的高血压。同时人体还具有极大的容受性,正常情况下各系统都有很强大的储备能力,以便人体能够通过自身的调节将一些持续时间较短、程度较轻的升压作用减少到最小。而改善生活方式则是保持并提高这些容受性的基本方法。

高血压不仅是血流动力学异常的疾病,也是代谢综合征的一种特殊形式,糖、脂质和胰岛素代谢障碍,中央型肥胖,动脉粥样硬化,动脉顺应性异常,左心室肥厚等组成了高血压综合征。究其根本,综合全面地改善生活方式,才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极其重要的治疗手段。

2.不要拒绝药物治疗 降压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大类。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降低体重、膳食减少脂肪和食盐摄入、保持适当运动和乐观心态、戒烟限酒等。这些在高血压的治疗中不可忽视,适用于所有的高血压病患者。尤其有着重要的预防价值。

但是对于高血压患者,尤其是中危和高危组的患者,单靠非药物治疗不能有效控制血压,此时药物治疗势在必行,不仅要用,而且要坚持用。对于已经患病的高血压患者,治疗中首要的问题是要尽早将血压降到目标水平,这是减少高血压对各个脏器损害和并发症的重要环节。高血压本身并不可怕,有许多药物能够控制,而一旦良药被拒绝,高血压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必将进一步引起重要脏器与系统损害,以致伤害人的生命。

有些患者总认为“是药三分毒,能不用尽量不用”,因此不接受药物治疗,单纯热衷于生活调养和食疗、偏方。高血压防治指南认为非药物治疗很重要,但不能排斥规范的高血压药物治疗。目前指南中推荐的降压药物,多是经过成千上万例临床实验证明安全有效的。虽然不同的药物其副作用各有不同,但只要经过专科医师或专家的诊断评估,充分掌握适应证和剂量,严格控制禁忌证,合理搭配,及时调整,还是很安全的。如果仅仅因为很少可能发生的副作用就一概排斥不用,血压得不到很好控制,所带来的害处则会远远大于药物副作用。所以请高血压病的患者一定记住,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坚持使用适当的降压药,以有效控制血压。

3.不要随意停药、换药 高血压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其危害不仅仅在于血压增高给人们带来的一时不舒适的感觉,更重要的是长期血压增高给全身多个脏器带来的损害、功能障碍,以至于对生命的威胁。研究表明,与正常血压相比,高血压患者的冠心病发病率要增加3倍,心力衰竭发病率要增加5倍,脑卒中的发病率要增加7倍。这些危害和危险与血压之间的相关呈连续性,与长期的血压增高有关。绝大多数患者停药后血压都会再次升高,如此反复停药,会造成血压人为的波动,对机体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会更大;而且达不到指南中提出的减少长期血管发病和死亡总危险的目标。换句话说,就是要达到治疗目标必须长期服药。因为高血压造成的危险是长期的,短期治疗就好比用短匕首擒天贼,达不到远处的目标。与高血压病的抗争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控制血压一定要坚持不懈,千万不要病情稳定了就随意停药,消费了资源却达不到目的。对于轻度的高血压患者,经过1年甚至数年的药物治疗血压一直稳定,也可以在其他非药物治疗措施的配合下,逐渐试探性的减量。

有的患者从广告上听到一些宣传,或听自己的亲朋好友介绍某种药物,或主观地认为一种药已吃了一段时间就应该换,因此不经咨询专科医生,就自行换药。这样做是很不科学的。目前的降压药品种很多,怎样正确选择、组合、调整,是一个很专业的课题。作为高血压病患者,可能看过许多书籍,看过许多家医院,用过多种药物,也积累了一定的相关知识。但要能正确地调整用药,需要对每个患者的病情做个体化分析,需要熟悉每种药物的作用原理、特点、作用时间、适应证、禁忌证和副作用、注意事项以及用药后的疗效和反映及病情变化等,还要能够综合各种利弊,兼顾各种疾病需求。这些处理要求医药学的专业化程度非常高,并且要配合长期大量的临床经验,不是患者读几本书就能够掌握的。

并且,无目的经常更换药物会影响疗效的稳定性,有些药物突然换掉还会引起许多不适。例如应用β受体阻滞药的患者突然停药,会产生心率增快、心慌、心悸等不适,合并冠心病的患者还会诱发心绞痛。

所以最好不要经常随意调药。如果治疗效果满意稳定,病情不出现变化就可以坚持服用,但一定要遵照医生嘱咐的事项去做,按时复查应该复查的项目。如果出现不适的感觉、病情变化、疗效减退、血压波动等,应该及时就医,明确原因后再做相应的调整。

总之,在没有医生指导的情况下,一是不要轻易停药,二是不要盲目换药。

4.血压达标不等于治疗成功 治疗高血压病人的主要目标是最大程度的降低长期心血管发病和死亡的总危险。要达到这一目标,控制血压达标是首要的和基本的任务,但不是全部任务。除此之外,还要充分重视控制危险因素和临床并发的各种情况。在各种危险因素中,与高血压发病相关的主要有超重、高盐膳食及中度以上饮酒等;与心血管病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超重及肥胖、糖尿病及胰岛素抵抗、缺少体力活动、有心血管病史等。严格控制以上各种因素,可以大大降低心血管病和心脑血管病意外事件的发生。

对于高血压患者合并血脂异常者进行调脂治疗可以降低脑卒中的危险15%~30%;对于以往有心脏事件发生或心血管高危险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可以降低脑卒中和心肌梗死危险。有研究表明可以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15%,减少心肌梗死36%;将空腹血糖严格控制在≤6.1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6.5%,则可以明显减低微小血管并发症。有些高血压患者由于危险因素控制不及时,已经危害到了心、脑、肾等内脏器官,此时千万不要悲观放弃,应该更加积极地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同时积极治疗临床并发症,以遏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特别提醒高血压病患者高度重视综合治疗,积极克服不良生活习惯,遵循科学、良好的生活规律,克服只顾控制血压而不顾其他的做法,为未来良好的生活质量和预后,自觉行动,越早越好;亡羊补牢,犹为未晚。

5.高血压不是“老年病” 不少人认为高血压、冠心病和心脑血管病都是中老年人的疾病,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事实上无论是高血压还是冠心病,其发生和发展往往在青少年甚至婴幼儿时期已经开始,只是这些病往往需要经过漫长的潜伏期,到了中老年以后才逐渐出现临床症状。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呼吁高血压、冠心病的防治工作应从娃娃抓起。从青少年起就要注意饮食卫生和均衡营养,定期检测血压,一旦发现有血压升高迹象就应定期随访和及时诊断。

在儿童中用“轨迹现象”来研究高血压可以说明原发性高血压起源于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原本血压偏高的儿童就像进入了轨道一样,会逐渐向血压高的方向发展。另有一项追踪5年的研究报道,根据血压变化的倾向,发现有12%儿童将向着高血压方向发展,因为在每次检查时,他们的血压均处于一个上升趋势。他们的血压水平与少儿的体型相关,体重比一般的学生要重。血压的轨迹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体现了与体型、家族史、种族等背景和其他已知的影响血压因素相结合的作用。但体型是青少年中表明血压变异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关系在学龄前少年中是不稳定的,而在学龄期少年中是确立的。高血压与肥胖密切相关,甚至青少年期超重也是以后发生高血压强有力的危险因素。

6.血压高不能归结为老年的自然规律 人们一度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血压特别是收缩压随之增高是老年化的一种良性表现,认为高血压可保护75岁以上的老人,尤其是对波动的血压增高和收缩期高血压,可不予理会。这种观点导致一些高龄患者有了高血压也不进行积极治疗。近年来,经流行病学、基础医学和大型临床实验研究证实,老年人血压升高至一定水平,其危险度实际上高于同一血压水平的中年人。

老年高血压患者常合并有对老年人健康存在极大威胁的合并症,如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等,还容易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血脂异常、心律失常和肾脏损害等。

预防老年高血压的上述合并症,坚持降压治疗可获得明显效果。临床试验说明高血压病人舒张压降低5~6mmHg,脑血管病发生率减少42%,冠心病发病率降低14%,心力衰竭发生率下降50%。

7.高血压患者也要重视低血压 老年人低血压可加重脑缺血状况,无论何种类型的低血压都可加重老年人原有的脑供血不足,因而导致严重后果。在这里我们所提示的“低血压”不仅仅指根据临床诊断标准所判定的低血压,其含义更加广泛,也包括因突发因素导致的血压短时内大幅度下降等情况。

老年人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这些均可促使脑动脉硬化、脂类代谢紊乱、血黏度增高等,致使脑血管阻力增加,从而降低脑血流量。虽然测定为血压高,但是血压高不代表脑供血充足,实际上血压高往往伴有脑供血不足的状况。当老年人血压降低,则更进一步降低脑血流量,加重脑缺血。当动脉发生变性,管壁增厚,管腔狭窄≤50%时,在一定的脑灌注压力下,脑组织不会发生缺血坏死。但遇到突发因素如直立性低血压、急性心衰、心律失常等情况,血压下降超过30%时,狭窄动脉供血区本已形成的不充分的侧支循环发生缺血,硬化动脉的代偿调节机制不能启动或调节作用很差,就会引起局部的脑组织缺血从而产生临床症状。当病因去除后,血液灌注压恢复则临床症状缓解。由于老年人血管神经调节功能及应激差,机体不能迅速调节。故而当血压急剧下降,可使原有颈动脉狭窄者发生短暂脑供血不足,致使患者头昏、眼花、视物模糊、语言不清,甚至晕倒,并产生晕厥。也可使冠状动脉狭窄者发生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长时间低血压如得不到纠正则会引起脑血管病、抽搐并危及生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