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什么是胃癌前病变

什么是胃癌前病变

时间:2022-0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胃癌前病变是一个病理性概念,包括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主要伴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从正常胃黏膜向胃癌转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胃癌的癌前疾病主要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虽然是一些不同的疾病,但他们发生胃癌的基础都是胃黏膜上皮细胞的病变,如果不进行医疗干预,很大程度上会进展为胃癌.由于胃癌的病因还不完全清楚,实施针对病因的一级预防比较困难,因此对胃癌前病变的研究就成了胃癌二级预防的重要内

胃癌前病变是一个病理性概念,包括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主要伴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从正常胃黏膜向胃癌转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胃癌的癌前疾病主要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虽然是一些不同的疾病,但他们发生胃癌的基础都是胃黏膜上皮细胞的病变,如果不进行医疗干预,很大程度上会进展为胃癌.由于胃癌的病因还不完全清楚,实施针对病因的一级预防比较困难,因此对胃癌前病变的研究就成了胃癌二级预防的重要内容之一,及早识别、防治癌前疾病和癌前病变,成为降低胃癌发生率和病死率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1)慢性萎缩性胃炎:动物实验已经证明亚硝胺确可致癌,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时,由于胃酸偏低而有利于硝酸盐还原菌的繁殖,使食物中广泛存在的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它与胺结合成易致癌的亚硝胺.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窦炎,发展成胃癌的可能性更大,但所需要的时间较长.有人曾随访观察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约有10%发生胃癌,尤其是萎缩性胃窦炎伴有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该处易发生癌变.一般认为,肠化生Ⅱ型或不完全型,似结肠黏膜和杯状细胞,分泌的是硫化黏蛋白,易发生癌变.

(2)胃息肉:胃息肉有增生型和腺瘤型两种,以前者多见.发病年龄在55-75岁较多,多见于男性,早期症状常常是上腹部轻微疼痛与不适,如较大的息肉阻塞于幽门管或滑入十二指肠,则出现幽门梗阻症状.因为此类病人常伴有胃酸缺乏或低下,因此恶心,厌食,消化不良,体重下降,腹泻等症状常较明显.如息肉表面有糜烂、溃疡可发生间歇出血.胃腺瘤型息肉易恶变,文献统计约有20%腺瘤型息肉转变为胃癌,尤其是多发性息肉为2厘米以上的息肉癌变的倾向随之增多,常被认为是癌前疾病.

(3)胃溃疡:多数临床及病理工作者认为,部分胃癌可由胃溃疡恶变而来,癌变多发生于溃疡边缘.年龄在45岁以上的慢性胃溃疡患者,如果症状变得顽固,经过1个月左右严格的内科治疗无效,且粪便隐血试验转为阳性者,应考虑溃疡有癌变可能,需要做进一步检查,在溃疡边缘做多点活检,以明确溃疡的性质.

(4)残胃:胃切除术后的残胃癌变率较正常人群高2倍,一般需要15~30年,因为术后的胆汁反流易引起萎缩性胃炎,构成癌变基础,加之缺酸而使细胞异常繁殖,助长致癌物质如二级胺或亚硝酸盐转变成亚硝胺的形式,胆汁中的胆酸盐本身也有致癌作用.因此,残胃亦视为胃癌前疾病.

(5)恶性贫血:恶性贫血是因胃黏膜萎缩、胃液中缺乏内因子,使维生素B12吸收出现障碍而发生的巨幼细胞贫血.目前恶性贫血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是遗传和自身免疫等因素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有研究显示恶性贫血患者胃癌的发病率达8%,也有报道此病发生胃癌的较同龄没有此病的高4倍.

(6)胃血吸虫病:胃血吸虫病可能是导致胃癌的诱因之一,在我国南方血吸虫病流行区,偶可见到此病癌变.除由于虫卵长期反复的机械刺激致胃黏膜破坏与增殖性改变而致癌变外,虫卵毛蚴分泌毒素的刺激亦可能为其诱因.

中医对胃癌前病变的认识为该病属“痞证”“胃脘痛”“痞满”“嘈杂”“泛酸”等范畴.病因与情志失和,饮食不调,外邪犯胃(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所伤,以及先天禀赋不足,脾胃素虚等多种因素有关.病机为脾胃受损,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中焦枢机不利,气机升降失调,从而产生气滞、食停、湿(痰)阻、寒凝、火郁、血瘀等各种病理产物,诸郁阻胃,妨碍脾胃气机之升降;另一方面由于脾胃运纳功能受损,气血生化乏源,以致胃体失养,胃腑受损,胃液分泌减少,胃体萎缩,胃黏膜变薄,日久成萎.胃癌前病变多由慢性萎缩性胃炎演变而来,病程较长,是一个由气及血、由经入络的渐变过程.正气虚弱是胃癌前病变的基础病机之一,其中又有脾气虚弱、胃阴不足之不同.标实为胃络瘀血、毒损胃络,其中,广义邪毒则包括热毒、湿毒、气滞等.而“因邪致虚、因虚致邪”是虚实病机转化的主要特点.本虚以脾胃虚损,气阴两虚为主,标实则有气滞、血瘀、湿阻、热毒蕴结等,气虚血瘀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病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