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保肝降酶药物

保肝降酶药物

时间:2022-0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保肝降酶药的使用,配合抗病毒、免疫调节治疗,既阻止了肝细胞的进一步损伤,又使肝细胞的损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修复,使乙肝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病情得到好转。

保肝降酶药物,顾名思义,即保护肝细胞、降低血清转氨酶的药物。

乙型肝炎无论是急性、慢性,发病时均会出现不同程度肝细胞炎症、损伤和坏死,临床上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肢酸乏力、饮食减少、甚至小便黄、目黄、全身皮肤黄染等症状。肝功能检查血清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胆红素均不同程度增高,如果不控制病情的发展,则肝功能进一步损伤,症状进一步加重,随时有向肝功能衰竭发展趋势,一旦重症肝炎形成,则患者病情危重,随时有生命危险。因此在乙肝发病初期,势必要遏制肝功能进一步损伤。保肝降酶药的使用,配合抗病毒、免疫调节治疗,既阻止了肝细胞的进一步损伤,又使肝细胞的损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修复,使乙肝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病情得到好转。

围绕着乙肝是否需要应用保肝降酶药物,医学界有不同的观点,不少学者认为慢性乙肝的治疗应以抗病毒为主,保肝降酶药物治标不治本,甚至有人认为,保肝降酶药物有掩盖病情真相之弊。我们认为,保肝降酶药物虽然没有直接的抗病毒作用,但在目前医学界没有“满意的”抗病毒药物时,积极、合理地使用保肝降酶药物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理由如下:

第一,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是慢性乙肝的发展趋势。病毒复制只是慢性乙肝病理生理过程中的重要启动因子,炎症已经长期、反复启动后,形成了后续效应(瀑布效应),肝脏的炎症和坏死持续发展,与病毒复制已无直接关系,因此,一味强调抗病毒而反对使用保肝降酶药物,难以有效阻止“肝炎-肝硬化-肝癌”三步曲。临床也发现,在炎症时肝纤维化程度明显提高,且常持续一定时间,说明控制炎症是阻止肝纤维化的重要措施。

第二,核苷类药物抗病毒主要控制病毒复制,干扰素主要通过免疫调节抑制病毒复制,对已经形成的炎症无直接作用,特别是应用干扰素,初期还会加重肝脏的炎症,而如果适当配合应用保肝降酶药物不但有助于改善临床症状,也有利于抗病毒药物的使用。也有不少患者病毒抑制后,转氨酶仍增高(需排除病毒耐药),说明病毒复制不是肝脏炎症坏死唯一因素,需抗炎护肝对症治疗。

第三,慢性乙肝患者由于免疫缺陷,缺乏强有力的免疫应答,决定了抗病毒治疗的长期性,即使坚持抗病毒治疗,干扰素效率低,核苷类药诱发耐药,都可能导致抗病毒治疗效益的丧失,而抗炎保肝药物作为对症治疗可持续应用,对抗病毒治疗失败者有特殊意义。

第四,目前抗病毒治疗有明确的适应证及禁忌证,以及受经济条件等原因限制,接受规范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有限,未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只能通过抗炎保肝、抗纤维化等修复肝细胞的损伤,阻止疾病进展。

第五,乙肝患者如合并代谢综合征、脂肪肝、肝硬化等,抗病毒治疗效果减弱,更需综合处理。

第六,肝功能衰竭时,病毒诱发的强烈的免疫反应是基本病理生理,抗病毒治疗不能阻止病程进展、提高近期生存率,抗炎保肝是主要的措施。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针对慢性乙肝的治疗中,病因治疗不可能代替对症治疗,保肝降酶药物在相当长的时间有重要价值。

长期的临床实践证实,抗炎保肝治疗安全有效,是慢性乙肝综合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抗病毒治疗相辅相成,互有优势,因此临床应该合理应用抗炎保肝药物,尽可能发挥其最大作用,以获得综合治疗的最佳效果,为慢性乙肝患者提供更有利的治疗。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慢性乙肝患者有一定的自愈率,而合理地应用保肝降酶药物,控制肝脏炎症反应,长期维持肝脏功能的稳定状态,有利于患者自身免疫功能的增强,从而实现对乙肝病毒的彻底清除,这也是称保肝降酶药物是“以守为攻的乙肝病毒克星”依据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