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充血性心力衰竭研究中的地位

在充血性心力衰竭研究中的地位

时间:2022-0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DCM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有上升趋势。日本尸检研究证实DCM占心脏病例的3.3%。因此DCM已成为对人类健康危害较大的疾病。DCM作为扩张性心力衰竭的代表性疾病,约占充血性心衰的20%。DCM的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变化往往作为反映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窗口,研究结果对其他病因引起的心力衰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对DCM发病机制及治疗学的研究,对于促进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和治疗学的发展、提高充血性心力衰竭防治水平,具有重要的普遍性意义。

DCM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有上升趋势。1989年,美国约有14万人患DCM,每年约有2万新发病患者和1万患者死亡。仅因DCM病死中白种人占2%,黑种人为5%。日本尸检研究证实DCM占心脏病例的3.3%。我国上海1969—1979年心肌病占心脏病住院总人数的2.5%。不发达国家中DCM尤为多见,印度死于DCM者占心血管病死亡人数的3.7%。DCM多累及中青年人群,以30~50岁发病率最高。患此病后生活质量明显下降,5年病死率高达35%~ 50%,10年病死率达70%。因此DCM已成为对人类健康危害较大的疾病。

心室扩张、心肌收缩力减退,是各种心血管疾病逐步恶化的最终共同结局。DCM作为扩张性心力衰竭的代表性疾病,约占充血性心衰的20%。DCM的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变化往往作为反映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窗口,研究结果对其他病因引起的心力衰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近年来有关心力衰竭治疗的进展,如负性肌力药物的临床应用,是首先在DCM患者的临床试验起步的。katz认为,它有可能成为2000年治疗心力衰竭的一线用药。因此,对DCM发病机制及治疗学的研究,对于促进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和治疗学的发展、提高充血性心力衰竭防治水平,具有重要的普遍性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