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精神创伤与睡眠障碍的关系如何

精神创伤与睡眠障碍的关系如何

时间:2022-0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55%发生睡眠障碍,其中60%是失眠症。综上所述,睡眠障碍与精神创伤后继发的生活事件、负性情绪、居住环境的改变等多种因素息息相关,对于睡眠障碍患者要找准其发病因素,正确诊断,实施个体化的干预和治疗方案,防止失眠的长期化、慢性化。

睡眠障碍是一类与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的心理生理障碍。精神创伤对于睡眠障碍的影响尤为明显。

以汶川地震后的调查为例,汶川大地震后的心理调查研究显示,亲身经历以及地震后继发的生活事件,特别是亲人或朋友同学遇难、房屋财产损失等伴有心理丧失感的生活事件会严重危害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心理上伴发的紧张、恐惧、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可以导致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大脑睡眠-觉醒系统的失衡,从而使灾区居民的睡眠问题越显突出,调查中以心理生理性失眠最为多见。55%发生睡眠障碍,其中60%是失眠症。调查结果还显示女性患病率较高,这可能与女性的情感特质和独特的认知应对方式有关。另外,60—79岁者患病率较高,说明老年人是睡眠问题高发的群体,在经历地震的影响后老年群体的睡眠障碍愈加突出,已经有研究证实慢性失眠症是65 岁以上老年人认知功能减退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且老年人睡眠障碍在治疗上比较棘手,因此,早发现、早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睡眠障碍患者在文化程度、职业、婚姻、城镇农村等方面的分布与正常人群有显著差异,从应激理论的角度分析,不同层次的人在亲历灾难后有不同的感受,并且对继发的生活事件有着不同的认知评价和应对方式,而此时家庭亲友的鼓励与帮助是强有力的社会支持,这些都会成为睡眠障碍发病的影响因素。

研究显示,在灾难发生前有躯体疾病的人群在经历灾难后更易出现睡眠障碍。

综上所述,睡眠障碍与精神创伤后继发的生活事件、负性情绪、居住环境的改变等多种因素息息相关,对于睡眠障碍患者要找准其发病因素,正确诊断,实施个体化的干预和治疗方案,防止失眠的长期化、慢性化。境遇性失眠转变为慢性失眠,不仅受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患者的心理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