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睡眠障碍与学习困难

睡眠障碍与学习困难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某地的一项研究显示,1~6岁儿童睡眠障碍的发生率高达46.97%,梦游的发生率为1.93%,梦呓为24.83%,鼻鼾症为16.84%,磨牙为19%,梦魇和夜惊为12.14%。睡眠障碍不但使儿童的体格生长发育滞后,而且能导致神经精神发育异常,带来儿童学习困难,造成学习成绩下降,应当引起家长、学校老师和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睡眠障碍也就是失眠,或者说是因种种原因,不能按生理要求达到年龄段应当有的睡眠时间。

第四节 睡眠障碍与学习困难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节律正在发生着明显与急剧的变化。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起居习惯受到快节奏、高竞争的挑战,这种心理压力使不少的人失去了“高枕无忧”的乐趣。儿童受到的危害更为突出。

据美国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2~15岁的儿童睡眠障碍占同龄儿童的50%以上,梦呓的发生率为32%,入睡困难为23%,夜间磨牙为10%,尿床为17%,夜惊为7%,梦魇为11%。我国某地的一项研究显示,1~6岁儿童睡眠障碍的发生率高达46.97%,梦游的发生率为1.93%,梦呓为24.83%,鼻鼾症为16.84%,磨牙为19%,梦魇和夜惊为12.14%。

睡眠障碍不但使儿童的体格生长发育滞后,而且能导致神经精神发育异常,带来儿童学习困难,造成学习成绩下降,应当引起家长、学校老师和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一、睡眠障碍的类别

睡眠障碍也就是失眠,或者说是因种种原因,不能按生理要求达到年龄段应当有的睡眠时间。睡眠障碍也称睡眠剥夺,包括完全性睡眠剥夺、不完全性睡眠剥夺、选择性睡眠剥夺、片断化睡眠和恢复睡眠。

1.完全性睡眠剥夺

完全性睡眠剥夺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完全不能入睡,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2.不完全性睡眠剥夺

不完全性睡眠剥夺是指在较长时间内睡眠总时间减少。在现实生活中,不完全性睡眠剥夺是最常见的睡眠剥夺形式。它包括短期不完全性睡眠剥夺,长期不完全性睡眠剥夺。短期不完全性睡眠剥夺一般是指在三五天,最多10天内每晚比生理睡眠时间少睡3个小时以下;所谓长期不完全性睡眠剥夺是指持续10天以上,连续每晚比生理睡眠少睡3个小时以上。

3.选择性睡眠剥夺

选择性睡眠剥夺就是在对整个睡眠时间及其他睡眠阶段不产生影响的前提下,缩短一个或更多个特定的睡眠阶段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每晚在熟睡的情况下,觉醒若干次。

4.片断化睡眠

片断化睡眠是指睡眠不连续,并伴有多次觉醒的过程。

二、睡眠障碍与学习困难的关系

所有的人都曾有这样的体会,在睡眠减少以后,学习、工作、活动能力都会非常明显地降低。有专家曾对上海市3000多名学龄前儿童的睡眠进行调查,结果发现,4岁以下幼儿的睡眠时间明显低于国外报道的同年龄段幼儿睡眠基本需求量,在2岁以前差距在1小时左右。这些潜在的睡眠不足严重地影响儿童的学习能力,使儿童产生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焦虑等神经、精神和心理行为的异常,为学龄儿童的学习困难埋下了隐患。

通过对睡眠剥夺的实验性研究,睡眠剥夺与学习困难的关系就更清楚了。在对受试者进行了72~112小时的睡眠剥夺后,所有的受试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嗜睡、疲劳、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丧失方向感、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下降,半数以上出现视觉上的错觉和幻觉。

在对受试者进行的短期不完全性睡眠剥夺研究发现,连续4个晚上让受试者每晚比生理睡眠少睡3~4个小时后,其观察力和注意力均有所下降。而让他们连续10个晚上,每晚少睡3个小时以上,他们就开始诉说各种不适感,如有的在上课时感到疲倦,想睡觉时却难以保持警觉状态;有的说:“我感到明显的学习效率下降,精力不足”;还有的说:“我现在不像从前那样可以集中注意力较长一段时间了”;也有的说:“我经常会犯错,并且因此产生了焦虑情绪……”

三、儿童睡眠障碍的家庭康复

1.正确掌握孩子的作息时间

随着电视节目的增多及计算机的普及,不少孩子迷恋电视或网络游戏,睡觉越来越晚,睡眠时间越来越少,睡眠障碍的儿童也就越来越多。保证儿童有足够的睡眠,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是每一个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家长要根据孩子年龄段的不同,给孩子建立不同的睡眠作息时间。要求孩子每天要有固定的上床睡眠和起床的时间,即使是在周末和节假日也不例外。在没有十分特殊的情况下,不要任意延迟上床睡眠和起床的时间,也不要任意延长睡眠时间,以形成儿童睡眠的生物节律。

睡眠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判断孩子睡眠是否充足,睡眠质量如何,这就要看其睡眠后的精神状态、活动情况、食欲好坏、行为表现。如果孩子早晨醒来后精神焕发、食欲良好、性情活跃,证明其睡眠质量是好的,否则的话,就是睡眠不足,也就是说有睡眠障碍。

2.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睡眠的环境、温度对睡眠的启动和睡眠质量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说,睡眠的环境应当安静,室内应当是较暗的光线和比较适宜的温度。喧闹声、机器的噪声可干扰睡眠,特别是汽车和飞机的不规则的音调和音量带来的噪声,对睡眠的干扰更大。但一些背景噪声如电冰箱、空调机的声音则有助于睡眠,这是因为习以为常或这种背景噪声可以掩盖外界突如其来的喧闹声。

温度对睡眠很重要,入睡后3小时,体温降至最低点,即比清醒时的基础体温降低1℃。在熟睡状态下,机体停止对体温进行调节和减少出汗,体温容易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环境的温度对睡眠的影响较大。研究表明睡眠环境温度在22℃~29℃时,人们的睡眠比较舒适,当温度过高或过低时,就会出现明显的睡眠片断化现象。如超过29℃时,会令人烦躁不安,不能入睡;而在非常冷的环境(0℃~5℃)下,则睡眠消失,发生防御性觉醒。

对于听惯了母亲儿歌而入睡的孩子来说,上床入睡前可以给他听听轻音乐,或者让他看一会儿书,这会有助于很快入睡。但睡前不宜看电视,这是由于电视折射的视觉刺激,使人警觉,变得兴奋,且许多电视节目无益于心理放松,令人不安,难以入睡。

3.饮食上应注意的问题

饮食过饱可致思睡,丰盛的饮食可促进小睡。而饥肠辘辘的人是不可能有很好睡眠的。这是因为吃饱后,肠内能释放催眠物质而导致了睡眠。虽然饱食思睡,但也不能每次吃饱后就睡,这不利于身体健康。

牛奶有促进睡眠的作用,这是因为牛奶中含有较多的色氨酸。色氨酸是神经递质5-羟色氨的前体,而5-羟色氨能够促进睡眠。

含有咖啡因的饮料如咖啡、茶、巧克力和某些软体饮料影响入睡和睡眠的连续性,特别是在晚上饮用更是如此。这是因为咖啡、茶和巧克力中都含有咖啡因,一杯普通咖啡含咖啡因100毫克,一杯茶含咖啡因50毫克,常见的含有咖啡因的软体饮料,如可口可乐则含咖啡因75毫克。咖啡因是一种生物碱,其半衰期是8~14小时,如果每天摄入量超过550毫克,就会对睡眠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所以,尽量不要给孩子饮用含有咖啡因的饮料,尤其是下午和晚上。

4.使用放松疗法纠正孩子的睡眠障碍

心理放松疗法主要适用于睡眠不安的孩子,就是让患儿学会“全身松弛法”,让全身松弛下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变得轻松起来。这种方法可以使患儿的紧张、焦虑不安的心情平稳下来,从而使睡眠不安得到改善。

其具体做法是,让患儿以自己认为舒适的姿势靠在沙发或躺椅上。首先把眼睛闭起来,将注意力集中到头部,咬紧牙关,要使两边面颊感到很紧。然后令其将牙关松开,咬牙的肌肉就会感到松弛。这样逐步将头部各处肌肉都放松下来,紧接着把注意力转移到颈部,尽量使脖子的肌肉放松,使脖子感到轻松舒适为止。再把注意力转移到两只手上来,将两手用力紧握,直至发麻、酸痛时,两手开始放松,并将两手放置在舒适的位置上,保持松软无力的状态。然后把注意力转移到胸部,开始时让患儿深吸气,憋气l~2秒钟后,缓缓地把气吐出来,再吸气,反复几次,让胸部也觉得轻松。这样依此类推,分别将注意力集中于肩部、腹部、腿脚部,并使其逐一放松,最终达到全身放松的状态。这样,孩子的心情也就随之放松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