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药是在服用中药汤剂前,采取的加工方法。汤剂是临床常见的剂型,历代中医学家对汤剂的煎法非常重视。徐灵胎的《医学源流论》中就曾记载:“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虽然此话看似有些夸张,但是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煎药与药物发挥效用是密不可分的。那么煎药的要求到底有哪些呢?
1.对药锅的要求 古人认为,煎药的锅,以银器为上,瓷者次之。从古至今都不主张使用锡、铁、铝锅煎煮药物。因为药物会与这些材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副作用。现在人们通常采用陶瓷沙锅煎药,这种药锅价格低廉,且性能稳定,不会发生化学变化。
2.对水的要求 古人常用流水、米泔水、酒水来煎煮中药。现在我们在煎药时,除了有特殊规定外,用水还应以纯净水为主。煎药时的用水量应以药量的大小为参照物,一般漫过药物一寸左右即可。
3.对火候的要求 《本草纲目》中说:“先武后文,如法服之,未有不效者。”从古至今,人们在煎药时,都主张采取先武后文的用火方法。即先用大火烧开,然后改用文火继续煎煮。
4.煎药方法的运用 煎煮汤剂前,要先将药物放入容器内,加入冷水漫过药物,待其浸透后再煎煮,以便药物有效成分煎出。对于一些性质特殊的药物,还需要采取不同的煎煮方法。
(1)先煎:一些药物质地坚硬,短时间内很难煎出有效成分,所以应打碎先煎,待其煮沸后20分钟,再下其他药。需要先煎的药物有龟甲、鳖甲、石决明、生牡蛎、生龙骨等。
(2)后下:气味芳香、容易挥发的药物不能长时间煎煮,否则会使其失去药效。通常是在药物即将煎好前5分钟放入。如砂仁、薄荷等药都需要后下。
(3)包煎:有些药物在煎煮一定时间后,会形成糊状,或者容易糊锅,具有这些特点的药物,在煎煮时,就应该包入纱布中,再进行煎煮。如青黛、六一散、车前子、秫米、浮小麦等药材都要包煎。
(4)另煎:如人参、鹿茸、羚羊角、藏红花等药材,与其他药物同煎,容易使其药液渗入别的药材中,造成浪费,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贵重的饮片应单独煎取药液,然后再与其他药液混合服用。
(5)烊化:黏性较大的药物应先单独在水中烊化,然后再兑入药液中。如鹿茸、蜂蜜之类,用时应先烊化。
(6)冲服:散剂、丹剂等以及一些贵重药物,都需要单独冲服。如牛黄、麝香、田三七、六神丸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