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

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

时间:2022-0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治疗期间定期测量血压。因此要求熟知各种降压药物的药理。近年来控缓释片的药物研究发展较快,尽可能用数日1次的长效制剂,便于长期治疗,并且可减少血压波动。对停药或减量的患者,应监测血压,定期随访,坚持非药物抬疗,如发现血压再度升高,应重新开始治疗,根据血压程度和治疗反应及时调整药物和剂量,以获最佳疗效。

1.治疗对象 血压2级或以上患者(≥160/100mmHg);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或者已经有心、脑、肾靶器官损害和并发症患者;凡血压持续升高6个月以上,改善生活行为后血压仍未获得有效控制患者。

2.要早治疗 当高血压已引起明显的动脉硬化和内脏损害时,降压效果往往不好,而且内脏的损害也难以恢复。为了预防不可逆性并发症的发生或阻遏其发展,必须及早治疗。特别对中、重度高血压患者,不同程度高血压应分别对待。尤其是年龄较轻的高血压患者,不应该等到有明显并发症后才开始治疗,而且早治疗不一定需要药物或只需用小剂量的药物就能控制(对轻度高血压可先用非药物措施),无效后才应用降压药物。

3.要坚持长期治疗 对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来说,一旦患高血压,往往是终生的,不治疗而愈的极少。要求每个患者都应该认识不治疗带来的严重后果,自觉坚持长期治疗。在治疗期间定期测量血压。不能凭主观感觉来决定要不要服药以及服多大剂量的药物。血压得到满意控制后,仍应至少3~6个月复查血压及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和眼底情况。血压正常后可以减少药物剂量,但很少能停止治疗。一旦停药后,血压又往往升高,而且突然停用降压药物是危险的。因此要求熟知各种降压药物的药理。

4.个体化原则 由于每例高血压患者情况不一,其发病机制不尽相同,对降血压药物的反应也不同,因此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必须分别对待,选择最合适药物及剂量,以获最佳疗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提出:开始治疗时使用小剂量降压药物以减少不良反应;采用合理的药物联合治疗达到最大的降压效果,固定的小剂量联合制剂具有优越性;如果初始治疗方案无效或不能耐受,改用另一种不同类型的降压药;使用长效降压药改善治疗依从性和减低血压变异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认为目前6大类降压药,即利尿药、β受体阻滞药、转换酶抑制药、钙拮抗药、α受体阻滞药和血管紧张素胺拮抗药,都适合用于初始降压治疗,因为降压治疗的益处主要来自血压降低本身,随机临床试验还未能提供不同类型降压药在血压降低程度相同时对长期结果有不同影响。《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推荐以下5种有效的联合降压治疗方案:利尿药和β受体阻滞药;利尿药和转换酶抑制药或血管紧张素胺拮抗药;二氢吡啶类钙拮抗药和β受体阻滞药;钙拮抗药和转换酶抑制药;α受体阻滞药和β受体阻滞药。

5.平衡降压 除非发生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等高血压急症,一般情况下血压宜经数日或1~2周内逐渐下降为好,避免短期内血压急剧下降,以免发生心、脑、肾缺血症状,尤其是老年患者。

6.降压目标 由于血压水平与心、脑、肾并发症发生率成正比关系,因此,降压治疗一般要求血压控制在18.7/12kPa(140/90mmHg)以下,老年高血压亦以此为标准。对于年龄<60岁的中青年患者,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或肾脏改变的患者,治疗应使血压降至130/85mmHg以下。

7.长效降压 要求在白昼和夜间稳定降压,可用动态血压方法监测。近年来控缓释片的药物研究发展较快,尽可能用数日1次的长效制剂,便于长期治疗,并且可减少血压波动。

8.改服其他药物 轻度高血压治疗1~3个月后,中度高血压治疗2~4周后,如血压未能控制在18.7/12kPa(140/90mmHg)以下,则可加大药物剂量或加用、改用另一降压药。

9.定期监测 轻度高血压经治疗血压正常达半年以上可停药观察,但应坚持非药物治疗,定期随访;中、重度高血压经治疗后舒张压维持在12kPa (90mmHg)以下达半年之久,可停用1种药物,或减少1种药物的剂量。对停药或减量的患者,应监测血压,定期随访,坚持非药物抬疗,如发现血压再度升高,应重新开始治疗,根据血压程度和治疗反应及时调整药物和剂量,以获最佳疗效。

10.停药应慎重 经治疗血压得到满意控制后,可逐渐减少降压药的剂量,甚至考虑停药;但2、3级高血压患者常需终生服药。无论使用任何一种降压药物,都不应突然停药,否则可发生停药综合征,表现为血压再度迅速升高和交感神经活性增高的表现,如心悸、烦躁、多汗、头痛、心动过速,已有冠心病者可出现心绞痛加重、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