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

时间:2022-0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病临床上主要分为湿热内蕴证、气滞血瘀证、脾肾两虚证和阴血亏虚证。治疗原则为,早期祛邪扶正,中晚期扶正祛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1.湿热内蕴 腹痛泄泻,便中夹有脓血,身热,肛门灼热,里急后重,脘痞纳呆,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本病临床上主要分为湿热内蕴证、气滞血瘀证、脾肾两虚证和阴血亏虚证。治疗原则为,早期祛邪扶正,中晚期扶正祛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1.湿热内蕴 腹痛泄泻,便中夹有脓血,身热,肛门灼热,里急后重,脘痞纳呆,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则:清热利湿,佐以理气止痛。

方药:白头翁汤加减——白头翁、焦山楂各15克,黄芩、秦皮各10克,木香、甘草各6克,败酱草30克、黄连3克。脘痞纳呆,湿重于热者加石菖蒲3克,赤茯苓10克,以化湿渗湿;身热加金银花、蒲公英、连翘各10克,以清热解毒;脘腹痛甚加延胡索、枳实各5克,以理气止痛;血便加地榆、侧柏炭各10克,以凉血止血。

2.气滞血瘀 肠鸣腹胀,腹痛拒按,痛有定处,泻下不爽,嗳气少食,面色晦暗,腹部或有痞块,肌肤甲错,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涩或弦。

治则:行气活血,佐以健脾益气。

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当归、黄芪各15克,赤芍、桃仁、五灵脂、蒲黄、乌药、香附、枳壳各10克,小茴香、没药、红花各6克。腹满痞胀甚者加枳实、厚朴各5克,以行气宽中;痞块坚硬加炮山甲5克,皂角刺10克,以通瘀软坚;腹痛加三七、白芍各10克,以理气止痛;晨泻明显加肉桂1~2克,以温肾。

3.脾肾两虚 久泻不愈,下痢脓血及黏液,形寒肢冷,腹痛隐隐,喜暖喜按,常于晨间作泻,泻后痛减,食减纳呆,腰酸膝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则:温脾益肾,涩肠止泻。

方药:四神丸合附子理中丸加减——制附子、炮姜各3克,党参、苍白术、补骨脂、炙甘草各10克,吴茱萸2克,肉豆蔻、五味子各6克。年老体弱,久泻不止,加黄芪、升麻、葛根各10克,以益气升清;大便滑泻加罂粟壳3克,赤石脂、禹余粮各10克,以涩肠固泻;大便夹有黏液,里急后重,可加苦参、丹参各10克,以清热通络。

4.阴血亏虚 久泻不止,便下脓血,腹中隐痛,午后低热,头晕目眩,失眠盗汗,心烦易怒,消瘦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则:养阴清热,益气固肠。

方药:生脉散合六君子汤加减——党参15克,白术、茯苓、麦冬、乌梅各10克,陈皮、半夏、五味子各6克,知母12克,黄芪18克,山药、芡实各30克。五心烦热加青蒿、银柴胡各10克;虚烦少寐加炒枣仁、丹参各10克,黄连3克;眩晕加天麻、珍珠母各10克;大便滑泻加赤石脂、禹余粮各10克;便下赤白黏冻加白花蛇舌草15克,马齿苋10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