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夏季饮食有讲究

夏季饮食有讲究

时间:2022-0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一年四季均应适当增加进食苦味食品,夏季尤应如此。认为夏季尤其是季夏之月,应增加咸味食品,减少甘味食品。此外,夏季出汗多,钠盐的丢失较快,故可适当食一些咸味的食品补充出汗多丢失的盐分,以防汗多损伤心气。因此,夏季饮食清淡一些更有利于身体健康。

夏季应特别重视合理调配饮食,因为在炎热多雨的环境中,为了保持机体的健康,保持体温的恒定,机体各内脏器官的功能会发生许多相应的变化,以增加热量的散发。其中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炎热引起的大量出汗。随着汗液的排出,体内蛋白质分解加速,消化液分泌减少,水、无机盐、水溶性维生素、氨基酸等大量随汗液排出。不仅这些营养物质会直接从汗液中流失,而且出汗这一生理现象与循环、神经、内分泌、泌尿等多个系统有关,从而导致各系统的代谢增强,所需能量增加,营养物质消耗增多。再者,夏季人们消化功能低下,营养物质的吸收受到限制,故饮食调养合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此时饮食宜少食寒冷,宜常食温暖、清淡,多选苦辛之品。《孙真人卫生歌注释》记载了食物的具体宜忌:“盛暑之时,伏阴在内,腐化稍迟,瓜果园蔬,多将生痰,冰水桂浆,生冷相值,克化尤难。”又说:“三伏天,食物尤要淡味节减,使脾胃易于磨化,则腹疾不生。”这些论点,都是立足于维护脾胃功能,预防肠胃病的发生而提出来的。因此夏季饮食要有讲究,应顺应其季节气候特点。

1.五味调和多食苦、酸、淡 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分别与肝(春天)、心(夏天)、脾(长夏)、肺(秋天)、肾(冬天)相配。中医学认为苦味的食品能泄热,能燥湿,能止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摄入的肥甘厚味之品越来越多,营养过剩,造成内热蕴积,阳有余,阴不足。所以,一年四季均应适当增加进食苦味食品,夏季尤应如此。苦味食品所含生物碱类物质具有消炎退热、促进血液循环、舒张血管等药理作用。按中药理论,一般苦味的食品,如苦瓜、苦菜、马兰头、茶等,既可清心除烦、醒脑提神、消炎祛暑,还能增进食欲,健脾燥湿,特别是夏至后一阴生,即长夏之际,湿气较重时,更应注意摄入一些苦味的食品。当然,也不能毫无节制地滥服苦味食品,否则反而会损伤脾胃阳气。

中医学还根据五行五味与五脏的关系提出夏季饮食调养原则,夏时为心火当令,心火过旺则克制肺金,因此夏季肺气易弱,此时应适当增加辛味食品的摄入。因为辛入肺,辛味的食品可以补养肺气。但因辛味的食品偏于热性,许多人顾忌夏天的炎热,不敢摄入。实际上,夏天适当食一些辛温的食品,如辣椒、大蒜、生姜等,反而可增进食欲,祛除湿气,有微微发汗的作用,有利于散热。特别是夏至后,夜半一阴生,以及长夏湿重之时,更宜服一些辛温的食物。味辛性温的食品还能助长阳气,所谓辛温养阳,符合春夏养阳的原则。

《素问·脏气法时论》曰:“心主夏,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酸味食物能收、能涩。夏季人体出汗多,腠理发泄,多食一些小豆、桃李、犬肉等酸味食物以敛汗,防汗多耗气伤阴;在肠胃功能低下、易患腹泻的夏季,适当食酸还能止泻。另一方面,酸甘生津,即又酸又甜的食品,如西红柿、杨梅、山楂等,具有生津止渴、健胃消食之功。《遵生八笺》在谈到夏季的饮食时又说:“季夏之月……增咸减甘,以资肾脏。”认为夏季尤其是季夏之月,应增加咸味食品,减少甘味食品。咸味属肾,有利于滋补肾脏。此外,夏季出汗多,钠盐的丢失较快,故可适当食一些咸味的食品补充出汗多丢失的盐分,以防汗多损伤心气。烹饪菜肴时味道可调得稍咸一些,及时补充钠盐,而且还可促进食欲。中医学认为,甘甜的食品如各种糖、蜂蜜、蜜饯、甜饮料等,会助湿生痰,不仅易使人发胖,还会妨碍脾胃的消化,减少食欲,所以应该节制。其实,一年四季都应少吃甜食,而夏季气候潮湿,脾胃功能低下,更应减少甜食的摄入。

此外,还有一种味道很弱的淡味。中医学认为淡味食品有利水渗湿的作用,如冬瓜、空心菜、薏苡仁等。夏季湿气重,再加上饮水多,易致水湿困脾,所以淡渗利水的食物宜多食。

2.清淡素食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曰:“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可见,夏季人体阳气趋外,而阴气内伏。因此,人的消化功能较弱,选择食物当以清淡爽口者为宜。我国古代医家和养生家都主张素食,唐代孙思邈提倡食物宜“轻清甜淡”,“勿进肥浓羹霍,酥油酪饮”等。元代朱丹溪所著《茹淡论》更进一步指出:“谷菽菜果,自然冲和之味。”夏季天气炎热而潮湿,脾胃消化功能减弱,尤其宜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可多些薏苡仁、绿豆豆腐鲫鱼、藕、西瓜、南瓜、苦瓜之类食物。这些蔬菜水果、米面豆类等绝大多数植物性食品都属清淡,清淡的素食多能消暑解渴,同时还可健脾祛湿,有利于夏季食物的消化吸收。夏季心火亢盛,脾胃虚弱,消化功能低下,尤其应少食肥甘油腻之品,否则会使心火更旺,脾湿更重。而且肥甘厚味之品易酿生痰浊,阻塞经络血脉,使气血运行不畅,极易罹患心脑血管病变。而清淡的素食能使血浆中胆固醇含量降低,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升高,血压降低,血小板凝聚能力减弱,血液黏滞性下降,流动性加强,从而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人体正常的血液呈弱碱性,荤食食用过多,还会使血液酸化,给健康带来更多的危害。比如夏季许多人的皮肤会变得粗糙,或生痤疮或雀斑、黄褐斑增多等,这除了与阳光的照射有关外,还与血液的酸化有关,血液中较高含量的尿素乳酸等酸性物质会通过汗液排出,积聚于皮肤,对皮肤产生伤害。因此,夏季饮食清淡一些更有利于身体健康。

3.饥饱适宜 自古以来,中医学就十分强调节制饮食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明代敖英在《东谷整言》中指出:“多食之人有五患,一者大便多,二者小便多,三者扰睡眠,四者身重不堪修养,五者食不消化。”故每餐不要吃得太饱,有七八成饱即可。夏季脾胃虚弱,消化功能低下,应注意节食,切忌暴饮暴食,尤其晚餐不宜过饱。为了保证足够的热量和营养,在用餐次数上可多一些,以免使胃肠受损。此外,食用过饱还会使血液过多集中在胃肠,使其他重要器官出现供血不足,尤其是大脑供血不足,容易出现疲倦乏力,无精打采。俗话说得好:“若要身体好,吃饭莫过饱”。为了身体健康,切莫暴饮暴食。

4.不过食寒凉之品 夏季人体阳气在外,阴气内伏,中焦脾胃功能低下,若一时贪凉而过食生冷之物,会使脾胃受寒,损伤脾肾之阳,发生腹痛、腹泻等。正如唐代名医孙思邈在《摄养枕中方》中指出:“当时不觉即病,入秋节变生多诸暴下,皆由涉夏取冷太过,饮食不节故也。”若平素脾胃虚弱的人,还会导致旧病复发。中医学还认为:“形寒饮冷则伤肺”,过食寒凉不仅容易损伤脾胃,还易伤肺,使呼吸道的抵抗力下降,使人易患感冒、气管炎,甚至肺炎。故《养生镜》指出:“夏之一季是人脱精神之时,此时心旺肾衰,液化为水,不问老少,皆宜食暖物,独宿调养。”认为夏季人体阳气旺而阴气弱。

5.注意饮食卫生 夏季气温比较高,人体新陈代谢加速,由于出汗较多,人体需要不断地补充水分,频繁、大量水分的补充,无疑要冲淡胃液,而胃酸浓度亦相应降低。胃酸不仅起着重要的帮助消化作用,更是人体抵御外界病原微生物的一道重要防线,胃酸浓度的降低必然导致对病原微生物杀灭作用的减弱,此时一旦有大量细菌或病毒通过饮食进入体内,极易导致消化系统的感染性腹泻,其中包括痢疾、肠炎等。夏季由于高温、潮湿,多种生物生长旺盛,病原微生物也不例外,都在迅速地进行增殖。同时,由于夏季多雨,这些病原微生物也极易附着于各种瓜果、蔬菜之中;如果此时不注意饮食卫生,极易患病。所以夏季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是预防各种夏季肠道传染病的关键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