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真菌毒素和霉变食物中毒

真菌毒素和霉变食物中毒

时间:2022-0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霉变甘蔗中毒是指食用了因保存不当而霉变的甘蔗引起的食物中毒。霉变甘蔗中毒常发生于我国北方地区的初春季节,2—3月份为发病高峰期。后遗症主要为椎体外系神经损害表现,多见于昏迷时间超过1周且急性期脑水肿严重的病例。小麦、大麦等感染禾谷镰刀菌后患赤霉病。赤霉病麦中毒的流行范围、发病程度与麦类赤霉病流行、发生程度呈正相关。

一、霉变甘蔗中毒

(一)病原体及中毒原因

霉变甘蔗外观色泽不好、质软,瓤部色泽比正常甘蔗色泽深,一般呈灰黑色、棕褐色或浅棕色,结构疏松,有酸味及酒糟味。将霉变甘蔗切成薄片,在显微镜下可见有真菌菌丝侵染,从霉变甘蔗中分离出的产毒真菌为甘蔗节菱孢霉。甘蔗新鲜时甘蔗节菱孢霉的侵染率仅为0.7%~1.5%,但经过3个月的储藏,侵染率可达34%~56%(因长期贮藏的甘蔗是节菱孢霉的良好培养基)。从产毒节菱孢霉培养物中可分离出节菱孢毒素,其结构为3硝基丙酸(3-NPA)。

(二)流行病学特点

霉变甘蔗中毒是指食用了因保存不当而霉变的甘蔗引起的食物中毒。甘蔗在不良条件下,经过冬季的长期贮存,由于大量微生物的繁殖引起霉变;此外,在未完全成熟时即收割的甘蔗,还可因其含糖量较低,更有利于霉菌生长繁殖而产生霉变,食用此种霉变甘蔗后,常可引起中毒。霉变甘蔗中毒常发生于我国北方地区的初春季节,2—3月份为发病高峰期。发病者多为儿童和青少年,且病情常较严重,甚至危及生命。

(三)临床表现

3硝基丙酸具有很强的嗜神经毒性,主要损害中枢神经系统。潜伏期短,最短仅十几分钟,轻度中毒者的潜伏期较长,重度中毒者多在2d内发病。通常潜伏期愈短,症状愈严重。发病初期为一时性消化道功能紊乱,出现恶心、呕吐、腹痛与腹泻,有的大便为黑色。随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头晕、头痛、眼发黑,出现复视。轻症者可自行恢复。重症者则出现眼球侧向凝视、抽搐,抽搐时四肢强直、屈曲、内旋,手呈鸡爪状,大小便失禁,牙关紧闭,瞳孔散大,口唇及面部发绀,口吐白沫或呈去大脑强直状态,每日发作可多达数十次。随后可进入昏迷状态,体温初期可正常,数天后升高。有的可有巴氏征或克氏征阳性。患者常死于呼吸衰竭。幸存者留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出现后遗症及病死率可达50%左右。后遗症主要为椎体外系神经损害表现,多见于昏迷时间超过1周且急性期脑水肿严重的病例。

(四)治疗与预防

按《变质甘蔗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10—1996)进行诊断和处理。

由于目前对该病尚无特殊的治疗方法,故应加强宣传教育,教育群众不买、不吃霉变的甘蔗。甘蔗必须于成熟后收割,随割、随运,运到快卖。贮存期不可过长,同时应注意防焐、防冻,并定期对甘蔗进行感官检查。入春后,甘蔗不要存放。变质的甘蔗不得出售和食用。

发现中毒后应尽快洗胃、灌肠,以排除毒物;给予控制脑水肿,促进脑功能恢复,改善血液循环,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和防治继发感染等对症与支持治疗。

二、赤霉病麦中毒

赤霉病麦食物中毒是一种真菌性食物中毒,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以淮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较为多见。它是由于误食赤霉病麦等引起的以呕吐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种急性中毒。

(一)病原体及中毒原因

小麦大麦等感染禾谷镰刀菌后患赤霉病。赤霉病麦麦粒呈灰红色,皮皱缩、无光泽,颗粒不饱满,并有胚芽发红等特征。有人认为,这种含禾谷镰刀菌毒素的病麦麦粒的有毒物质为赤霉烯酮、致呕吐毒素等。该毒素耐高热,加温至60℃持续两天或温度达110℃持续1h,其毒性才可被破坏。用酸处理或进行干燥处理,其毒力不减。用病麦磨粉制成的面制品,虽然经蒸煮,但食后仍可引起中毒。除麦类外,玉米也可感染赤霉病,食后也常发生中毒。进食数量越多,发病率越高,发病程度越严重。赤霉病麦中毒的流行范围、发病程度与麦类赤霉病流行、发生程度呈正相关。

(二)临床表现

人误食赤霉病麦后,发病率一般为33%~79%,并非所有进食者都会发生中毒。多在食后10~30min发病(短者几分钟,长者可达1~2h或5h左右)。轻者仅有头晕、腹胀。较重者出现眩晕、头痛、恶心、呕吐、全身乏力,少数伴有腹痛、腹泻、流涎、颜面潮红或发绀。老、幼、体弱或进食量大者可有呼吸、脉搏、体温及血压波动,并出现四肢酸软、步态不稳、形似醉酒等症状,故有“醉谷病”和“迷昏麦”之称。反复食用病麦者会出现心慌、面部浮肿、流涎、出冷汗。由病麦引起的中毒症状一般均较轻,且潜伏期短,病程也短,并有自愈趋势,预后亦较佳,一般停止食用病麦后1~2d即可恢复,未见死亡报道。对患者可采取对症治疗,严重呕吐者应予以补液。

按《霉变食物中呕吐毒素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11—1996)进行诊断和处理。

(三)预防措施

关键在于防止麦类、玉米等谷物受到真菌的侵染和产毒。

(1)制定粮食中毒素的限量标准,加强粮食的卫生管理。

(2)加强田间管理和粮食贮藏期的防霉工作。粮谷赤霉病主要是由于在田间感染镰刀菌所致,所以首先应注意田间管理,特别在春季低温多雨时。可选用抗霉品种,降低田间水位,改善田间小气候,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杀菌剂,以控制赤霉病情;收获时则应及时脱粒、晾晒或烘干;粮食仓储期间尤应加强通风并勤翻晒,控制粮谷水分在13%以下,以达到防霉目的。

(3)尽量设法去除或减少粮食中的病粒或毒素。①根据比重不同,用水漂洗可除去大部分病麦,下沉之麦磨粉后食用一般不致中毒。②由于毒素主要集中于麦粒外层,可将麦粒磨成精粉,即将含毒量高的粮谷外层去除。

(4)感染重的病麦,可用于制作工业淀粉或工业酒精。

三、白薯黑斑病中毒

(一)病原体及中毒原因

白薯黑斑病由茄病腐皮镰刀菌或甘薯长喙壳菌引起。此菌多寄生于白薯伤口、破皮、裂口处。被害白薯病变部位坚硬、凹陷,呈不规则的黑斑块,有苦味,其中含有毒素,经热、煮、蒸、烤均不能破坏其毒性,生吃或熟吃黑斑病白薯都会引起中毒。

(二)临床表现

大多在进食后24h内发病,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和神经系统症状及肌肉颤抖、痉挛,瞳孔散大,嗜睡,昏迷。轻者只有吐泻、腹痛等症状。

(三)预防措施

(1)加强白薯的贮藏保管,防止真菌污染,不使白薯腐烂和发生黑斑病。

(2)避免食用已经变硬、变黑、有苦味的白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