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细菌毒素和外毒素的区别

细菌毒素和外毒素的区别

时间:2022-03-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细菌致病性与毒力强弱、侵入数量和侵入部位有密切关系。与细菌侵袭力相关的因素有如下几种。如肺炎链球菌的荚膜是其致病的重要因素。③对组织有选择性毒性作用,如破伤风梭菌产生的痉挛毒素能影响宿主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的控制功能,引起骨骼肌的痉挛。病原微生物必须侵入机体的适当部位,才能引起传染。

细菌致病性是指一定种类的细菌,在一定条件下,能在动物体内引起传染过程的能力。细菌致病性与毒力强弱、侵入数量和侵入部位有密切关系。

(一)细菌的毒力

构成细菌毒力的因素有侵袭力和毒素两个方面。

1.细菌的侵袭力 指病原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并在体内生长繁殖、蔓延扩散的能力。与细菌侵袭力相关的因素有如下几种。①荚膜与类荚膜物质:具有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溶菌酶补体等杀菌物质的作用,使致病菌能在宿主体内大量繁殖。如肺炎链球菌的荚膜是其致病的重要因素。②黏附素:细菌引起感染一般首先须黏附于宿主体表或黏膜细胞上,以免被纤毛运动、肠蠕动、尿液冲洗和黏液分泌等活动所清除。③侵袭性酶:有利于细菌侵入组织,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呈现致病作用。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血浆凝固酶,A群链球菌的透明质酸酶等。

2.细菌的毒素 主要有外毒素和内毒素两种。

(1)外毒素:是细菌在生长过程中由细胞内分泌到细胞外的毒性物质。能产生外毒素的细菌多是革兰阳性菌,少数革兰阴性菌也可产生外毒素。将产生外毒素的细菌的液体培养物经滤菌器过滤除菌,即可获得外毒素。其特点是①化学成分是蛋白质,性质不稳定,易被热、酸及酶所灭活。但葡萄球菌肠毒素例外,能在100℃的条件下保持30min。②毒性极强,极微量就可使实验动物死亡。③对组织有选择性毒性作用,如破伤风梭菌产生的痉挛毒素能影响宿主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的控制功能,引起骨骼肌的痉挛。④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高效价的抗毒素,可经甲醛(0.3%~0.4%)处理,脱毒成为类毒素。

根据外毒素对宿主细胞的亲和性及作用方式不同等,可分成神经毒素、细胞毒素和肠毒素三大类(表1-4)。

链接

细菌毒素 目前已知的天然毒素和合成毒素中毒性最强的是肉毒毒素,毒性比氰化钾强10 000倍,毒素结晶1mg可杀死2亿只小鼠,7/1亿g可致成人于死地。

表1-4 常见的细菌外毒素

(2)内毒素: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当菌体细胞死亡溶解时才能释放出来。内毒素的毒性作用无特异性,各种病原菌内毒素作用大致相同。其表现有引起发热、血液循环中白细胞骤减、组织损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休克等,严重时也可导致死亡。

(3)外毒素和内毒素的主要区别:这两种毒素在毒性作用、化学组成、耐热性、抗原性等方面有明显的区别见表1-5。

表1-5 细菌外毒素与内毒素的区别

(二)细菌侵入门户

病原微生物必须侵入机体的适当部位,才能引起传染。如:痢疾杆菌必须经消化道侵入才能引起传染;破伤风梭菌只有侵入深而窄的伤口,才有可能引起破伤风。有的病原菌为多途径传染,如结核杆菌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伤口都可引起传染。

(三)细菌的侵入数量

侵入机体的病原微生物须有一定的数量才能致病。数量多少,一方面取决于病原微生物的毒力强弱,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宿主机体免疫力的高低。若病原微生物毒力较弱,则需要较多数量才能致病;毒力强的病原菌,如鼠疫杆菌,少量侵入即可发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