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缺水与消化系统疾病

缺水与消化系统疾病

时间:2022-01-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消化系统疾病和水分的关系十分密切,因为无论是唾液分泌、胃液助消化、肠液促排泄等,人体的整个消化过程都有水液的参与。如果体内水分不足,消化过程就不会顺畅,不允许胃里的经过腐化的酸性食物进入肠道。这样一来,胃内的酸性食物无法进入肠道,只能在胃部不断积累,久而久之就会出现疼痛、反酸、呕吐等消化不良的症状,也就是医生诊断的食管裂孔疝。

消化不良引起的疼痛是人体发出的最重要的、机体开始缺水的紧急信号。

消化系统的任何较重疾病,几乎都可以追溯到慢性、持久、不断加重的脱水。

消化系统疾病和水分的关系十分密切,因为无论是唾液分泌、胃液助消化、肠液促排泄等,人体的整个消化过程都有水液的参与。不幸的是,人们出现消化类疾病时,第一反应不是喝水,而是借助乳酶生、健胃消食片等非处方药。没有人想到通过喝水缓解病症。

便秘及相关并发症

首先,我们来看出现频率最多的消化类病症:便秘。

正常的大便应该是柔软成型、黄色的粪便,如果你的大便硬结,排便困难,就是便秘。肠道是食物停留在人体器官的最后一步,它必须最大限度地把营养部分保留在体内。因此,肠需要更多的水分来分解固体食物,并趁机摄取其中的精华。任何被溶解的部分,都会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并输送到肝脏进行加工。不能继续分解的废物,就会通过尿液、粪便等排泄器官排放出去。

如果我们的身体水分供应充足,废物就会随着用于溶解食物的水分(起润滑作用),顺利通过大肠。在身体干渴机制的调节下,小肠的最后一段和大肠的大部分将会再一次吸收废物的水分,它们吸收的水分含量,需要基本满足身体其他部分的需要。因此,身体越是需要水,它们就会越多地吸收肠道里的水分,并挤压这些废物与水分相脱离,便秘就此形成了。

身体的脱水状态越严重,肠道吸收水分就越强烈,这是身体避免水分流失的又一种储存水的机制。便秘以及相关的肠道并发症就是因为肠道黏膜吸收大量水分,导致粪便变硬,排泄困难所致。要避免这种情况,增加水分并摄取某些蓄水性强的纤维,是解决便秘的天然办法。

肠炎性疼痛

急性肠胃炎是我们经常会听到的消化类疾病之一,尤其好发于春夏或夏秋交际的季节,常伴有便秘或腹泻的症状。

其实,这种疼痛往往与便秘有关,是持续缺水造成的。换句话说,这是身体缺水的另一种信号。具体这个病症可以参考我前面所讲的“左下腹部疼痛”小节。

假性阑尾炎

肠胃炎的疼痛多发生在左腹下方,如果右腹下方出现剧烈的疼痛,大多被认为是阑尾炎。但是,很多症状与早期阑尾炎相似,比如腹部右下方一直隐隐作痛,但没有身体发热,疼到不能触碰的地步等阑尾炎的其他特征,这就是假性阑尾炎。只要喝一两杯水,右下腹的疼痛就会缓解。

食管裂孔疝

另外一种经常遇到典型的消化不良性疼痛,也和脱水不无关联。

我们大家都知道,消化过程有赖于水,当体内有足够的水分时,消化过程才会顺畅,胰腺才能制造水性碳酸溶液,为接纳肠道上游来的酸性胃容物做准备,幽门就会自动打开,让胃容物顺利进入肠道。如果体内水分不足,消化过程就不会顺畅,不允许胃里的经过腐化的酸性食物进入肠道。肠道壁不像胃壁,胃壁有保护层,可以防止胃酸的腐蚀,肠道却没有保护层。于是,处于胃的两端的阀门首先做反向收缩运动,幽门就越收越紧。这样一来,胃内的酸性食物无法进入肠道,只能在胃部不断积累,久而久之就会出现疼痛、反酸、呕吐等消化不良的症状,也就是医生诊断的食管裂孔疝。

注意啦!

痔疮、肛裂、息肉等肛周类病症的形成,都是长期便秘的结果,如果不及时根治,将导致大肠癌、直肠癌变的恶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